APP下载

‘徽两优898’在湘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机插再生高产栽培技术

2018-10-17高丽梅杨润芝

作物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季稻二化螟浅水

甘 觉,高丽梅,杨润芝,易 俊

(1湘阴县农业局,湖南湘阴414600;2湘阴县文星镇农技站,湖南湘阴414600)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是典型的双季稻区。近年来,随着种田大户承包面积的不断扩大,劳工难请、季节紧迫的矛盾日渐突出,再生稻作为能缓解劳力不足、错开季节矛盾的种植方式应时而生。‘徽两优898’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审稻2015028)。2016~2017年湘阴县引进‘徽两优898’在水稻高产示范区多点示范,做再生稻种植,表现出高产、熟期适宜、农艺性状好、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等特点,适合在湘北地区做再生稻机插栽培。

1 产量表现

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杨林寨乡农科站、鹤龙湖镇南山村、静河镇爱民村等水稻高产试验示范区示范种植‘徽两优898’15.67 hm2。经实测验收,两年头季稻平均产量9015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3285 kg/hm2,两季合计平均产量达12 300 kg/hm2(表1)。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

‘徽两优 898’株型适中,分蘖能力强[2],生长势旺;根系发达,茎秆矮壮,抗倒力较强;叶色深绿,剑叶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落色好,秆青籽黄。头季稻全生育期141 d,株高105.8 cm,穗长21.6 cm,有效穗307.5万/hm2,穗总粒数170.2粒,结实率82.9%,实粒数141.1粒,千粒重23.1 g;再生季78 d,有效穗273万/hm2,穗总粒数75.2粒,结实率79.8%,实粒数60粒,千粒重21.8 g(表1)。

表1 ‘徽两优898’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表现

2.2 米质

头季稻米质较优。经农业部米质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2%,垩白度 1.9%,胶稠度 78 mm,直链淀粉含量13.0%。

2.3 抗性表现

稻瘟病综合指数为2.8,稻瘟病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2],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较耐高温。在湘阴,连续种植两年均未发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3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3.1 头季稻栽培技术

(1)平整秧田,备好基质。选择土壤粘性好,土质肥沃,排灌方便,无石砾,少杂草,运秧较为方便的水田作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为1∶80~90,每公顷大田备60~90 m2秧厢面积。

播种前7~8 d翻耕,每公顷施40%复合肥150~225 kg,平整大田,2 d后再次整平大田;播种前4 d按厢宽1.4~1.5 m、沟宽0.3~0.4 m、沟深0.2 m、南北朝向做厢,播种前2 d精整厢面。

机插育秧,宜选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有较强保水保肥能力、能促进秧苗早生快发、与插秧机兼容性强的基质,有利于培育壮秧。有条件的可在播种前5 d另加10%的细碎干黄泥土,和育秧基质充分拌匀后归堆备用,能提高其保水、粘结能力。

(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是适时早播。既可以增加头季稻的营养生长期,有利于争取穗大粒多,确保头季高产,又能促使再生季早生快发,提高产量。‘徽两优898’头季稻宜于3月20~23日播种,每公顷大田备种30 kg及7寸(23.3 cm)宽硬秧盘600片。

浸种前2~3 d,将种子取出摊晾通气,清水选种后,将种子放入2000倍25%咪鲜胺液中浸种12~14 h。洗净后少浸多露,待种子吸足水分后沥干,放入30~35℃温水中预热4~5 s后,上堆催芽至种子破身露白,摊凉后再放入1000倍20%移栽灵中浸10 s,捞起晾干即可播种。

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播种前每盘铺放机插育秧膜片1张,先将70%基质布于底盘,并浇足水分,播种后再盖30%基质。将12~15只秧盘叠成一堆,覆盖农膜,待全苗后再移至秧田,双排横放于厢面,搭拱盖膜。

当秧苗1叶1心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00 g对水750 kg/hm2喷雾;1叶1心前保持沟中浅水,1叶1心后满沟水,2叶1心后水不上厢面,逐步硬盘;遇连续高温晴天,9:00前慢灌浅水,淹至秧盘底层基质,忌快灌、深灌跑马水;2叶1心时施尿素60 kg/hm2作断奶肥,插前3~5 d再施送嫁肥尿素45~60 kg/hm2,促秧苗插后早生快发;插前3 d控水揭膜炼苗,遇雨及时盖膜遮水。

(3)及时机插,合理密植。再生稻是以头季稻的有效穗稻桩为母体而再生,其有效成穗数与头季稻的丛桩数基本成正比。插足基本苗,既可提高头季稻产量,又可为再生稻提供更多的有效稻桩。

插前7~10 d第一次翻整大田,插前2 d平整大田。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轻起轻放,运至大田及时平放让秧苗自然舒展。机插时田间浅水或无水,做到插后不倒不漂,确保插秧质量。

待秧龄20~22 d,于4月15~20日抢多云晴天用7寸高速插秧机高质量机插,每公顷插30万蔸左右,蔸插2~3粒谷秧,力争插足75万~90万株/hm2。

(4)合理施肥,防除杂草。头季稻施肥宜采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原则。基肥施45%(15∶15∶15)的高效复合肥750 kg/hm2,机插后6~8 d追施45%(15∶15∶15)的高效复合肥450 kg/hm2,另加抛秧类除草剂15包/hm2,防除稻田杂草。5月25日左右施穗肥尿素45 kg/hm2、氯化钾75 kg/hm2。

(5)科学管水,适时晒田。再生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由母茎供应,由老根吸收,因此,培育较具活力和发达的头季稻根系至为重要。对头季稻的水分管理,宜采用“浅水插秧、有水活蔸、湿润促蘖、晒田控苗、足水养胎、浅水抽穗、干干湿湿灌浆、深水打药”的水浆管理原则[1]。在机插后30 d左右或基本苗达到310万~320万/hm2时开始晒田。收获前7 d断水,收获时土壤不陷脚为宜,以增加土壤氧气,促进发根,增强稻根活力,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达到根活秆壮的目的,促进两季增产。

(6)及时用药,防治病虫。再生稻的头季稻跟早稻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生长发育而成穗,保护好母茎及叶鞘不因病虫危害而受损伤,做到收获前青枝绿秆至为重要。因此,头季稻要着力抓好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第一次,5月13日左右,主治一代二化螟,用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对水450 kg/hm2喷雾。第二次,6月13日左右,主治稻飞虱、纹枯病,兼治稻瘟病,用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300 mL,加25%吡蚜酮375 g,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25 g,对水675 kg/hm2喷雾。第三次,7月10日左右,主治二代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兼治稻瘟病,用20%氯虫苯甲酰胺225 mL,加25%吡蚜酮375 g,加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300 mL,对水675 kg/hm2喷雾。防治稻瘟病可另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25 g/hm2。具体用药时间详见当地当时的病虫情报。

头季稻在收割前7~10 d防治1次稻飞虱。

(7)施足芽肥,培育壮苗。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上的休眠腋芽,给予合适的水、温、光和养分,促进腋芽萌发再生分蘖抽穗而成熟。施好促芽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施肥过早再生苗在收割时易受损伤;过迟发芽不足,都会影响再生稻产量。一般宜在齐穗后16~18 d,即收获前10~11 d,施尿素150~225 kg/hm2,促进水稻潜伏腋芽萌发,培育壮苗。

(8)适时收割,巧留稻桩。当头季稻成熟至85%~90%,稻株呈青枝绿秆时开始收获。收获时要求田块较干,收割后不让稻桩压入泥中,尽量降低稻桩受损程度,留桩高度28~35 cm。

3.2 再生季栽培技术

(1)及时复水,施好提苗肥。收割当天傍晚灌浅水1次,防止稻桩干枯,第二天及时移开稻草,第三天再灌水深2~3 cm。复水后1~2 d施提苗肥尿素225 kg/hm2,达到一轰而起,促使再生稻多发分蘖。够苗后,以间歇轻露长期保持田间湿润为主,抽穗扬花、灌浆期浅水勤灌,以后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

(2)适时用药,防治病虫。再生稻防治病虫害,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办法,主治稻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二化螟和纹枯病于头季稻收后5 d用药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于再生苗高10 cm左右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参见头季稻田[3]。

(3)巧施穗肥,促早齐穗。在破口前7~10 d,结合防治稻飞虱,加98%磷酸二氢钾750 g/hm2,施好穗肥,促使再生稻提早齐穗,提高结实率。

猜你喜欢

季稻二化螟浅水
浅水区域船舶航行下沉量的数值计算
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
二化螟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初探
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藕农水中采收忙
基于LabWindows的浅水水声信道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