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林而过

2018-10-16刘丽丽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孩子

刘丽丽

美若黎明

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白天,这是樹林最动听的时节。温暖晴朗的日子,树林深处传来布谷鸟的歌声,空旷辽远,似乎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特殊的共鸣腔导致这种歌唱有了回声,在枝桠间回荡,触碰到人的耳中,带来初夏的清凉。这种调子的特点是悠长,缓慢,提醒着人们迎接节气的变化。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这样的歌唱也大多停留在清晨或者上午时分才能欣赏到。

午后,演唱舞台交给了另外一种鸟,它们比布谷鸟更神秘。它们藏身在树丛中,从高处看,树木高大壮丽,在阳光下,叶片闪烁出油脂般的光泽。那些已经在这片土地生长了许多年的树,其纹理的粗糙和新生叶子的娇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鸟藏身最茂盛的树梢,偶尔亮出歌喉:嘀——哩,嘀——哩,那是露水洗过的声音,水波一样的在燥热的空气中荡漾出涟漪。很多次,当我在厨房做饭时,总是试图寻找它们的身影,却一次也没有见到过。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姓名,籍贯,住址,它们的亲戚朋友,甚至想表达一下感谢的机会都没有,这多少让人遗憾。鸟类的世界跟人类世界有许多相通之处,鸟的世界里也有隐士,隐士住在清凉的终南山上,每天在流泉旁边读诗或者扛了一把锄头下田。摆脱开凡俗世界的彼此攀附,不用看他人的脸色,遇到异类就把头扭过去保持缄默。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在电梯里遇到讨厌的人,他就蹲下身来系鞋带,把屁股朝向那个人。讨厌的人离开了,电梯到达指定楼层,他怀着某种胜利的喜悦开始工作。听他讲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莫名出现了那午后啼鸣的鸟儿。现在,山林又恢复了生机,那隐士在树梢悠然啼鸣,怎么舒服就怎么叫,怎么舒服就怎么活,这是它教给人们的。

鸟声更多时候带给人一种清醒。我记下了第一次蝉鸣叫的日子,记下了第一朵牵牛花开放的日子,但我每天见到最多的是窗外那几株茂盛的紫叶李。每天做饭的时间,向窗外一望,就能看到它们。

春天繁花季,常有孩子在树下骑车,是那种三轮的童车,车把用来掌握方向,孩子弓着身子晃动车身,利用这种力量前行。骑车的小姑娘和我们住在一个单元,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就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我包里露出来的半截画报。应该是个爱好读书的孩子,我问她的名字,“琪琪”,她大方地回答我。

去小区附近的惠民市场买菜,林地旁边有个爸爸模样的人领着孩子在玩。绿化带里有一堆新掘的土,男孩一手拿铲子,手边还有一台大型的塑料挖掘机。孩子掘土很认真,大概想堆一个城堡。爸爸在一旁刷手机。那时,枝条上的叶芽刚刚冒出红色,树下一对沉默的父子各自忙碌着。我从旁边走过,当爸爸的抬头看了一眼,孩子继续往挖掘机斗里掘土。此情此景勾起记忆,想起儿子幼年时,何尝不是爱土如命。如果督促不严,每天傍晚都是滚成小土猴才肯回家。那时还没有集中供暖,单位里用了锅炉,九月份开始囤积煤炭。大卡车呜呜地拉好几天,堆成一座高大的煤山。烧锅炉的那几个月,院子里男孩的鞋子经常是黑的,喊都喊不住。

2017年5月27日晚,我下楼,穿过小区里最茂盛的紫叶李树林去接年轻人回家。想起刚读过的阿德勒的《性格的塑造》一书,他指出:“孩子的母亲是孩子与外界发生接触的第一人。孩子一旦了解另外一个人在欣赏他时,他就已经开始了社会调适的过程。”为人母,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温饱,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能力,还应该具有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成长能力和适应能力。我常常回想起他蹒跚学步的慎重样子,白上衣蓝色裤子的少年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追问“凉”是什么的童声。在树木黝黑的剪影里,偶尔漏出几颗明亮的星星。春夜鸟语,“唧”的一声,是略微羞涩的吐口,很快,这种声音便消失于枝桠间。你放慢脚步,生怕再次惊扰了它们的平静生活,这里毕竟是它们的领地。空气中跳动着火热的粒子,你知道一个炎热的季节即将开始,有一件承载希望的大事即将揭晓。你知道“母亲”这个角色很不容易扮演,也很少有完美的演出,但你依然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那时你不知道,道路的那头,年轻人正手捧着一束鲜花走来,那是迟来的母亲节的礼物。中午他没有午休,专门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去花店定制的,为了防止花朵被烈日晒到,他还特意带了一把伞。

拜访田旋花

走近树林,首先感到一阵清凉的气息,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从这个集合内部发散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树林在用这种方式传达出一种友善的,令人舒适的邀请。

来看田旋花是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田旋花的名字中有一个“田”字,透露出它的身世和来历。在某个清晨,当它扭开小小的花苞露出笑脸的时候,“砰”的一声轻响,还是被路过的植物学家捕捉到了。他辨认出这是一种旋花科的植物,它来自田地,植物谱系上从此有了“田旋花”这个名字。但是,在它的学名诞生之前,乡野中已经有了另外的称谓,那是另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在东风浩荡的春天,在莽莽草野,一个农民蹲下身来,打量着田埂上的这种植物,它的叶子瘦瘦长长,开着干净的花朵。稻、麦、菽、稷都有了各自的名字,这种秀气的小花,该叫它什么呢?

城市不断开发,一步步拉开了人类与土著草木之间的距离。外来物种逐渐占据了街道和街区的绿地,过于模板化的园艺设计,让甲地和乙地的绿化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别。看多了,让人心生厌倦,要想欣赏真正的风景,人的脚步只能走得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热闹地带,进入一片宁静的区域。雨水让土地变得更加松软,白色的蜘蛛网架在两棵侧柏之间,吊床的主人却已经不知去向。就在昨天,附近的学校因为要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雇佣了许多工人,凡是领导目力所及之处,野草野花荡然无存。沿着割草人踩出来的小径,向着纵深处行走,我还是幸运地发现了田旋花的踪迹。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无论昨天晚上它们的邻居遭受了怎样的浩劫,它们还是按下心头的忧伤和恐惧,按时开放了。粉色的,粉白色的,玫红色的小花,开得很安静,安静之中似乎藏了一些心事。雨丝已经很小,花瓣上沾了雨水,花头显得沉重了不少。离我最近的草丛中,一棵藤蔓上居然同时绽开了四朵粉色的小花,它们依次排开,每一朵的喇叭口都朝向天空,如同四姐妹,情深义重,互相扶持,这样的景象,让人心中莫名的百感交集。

每个清晨都会开放成片的田旋花,如同大草原上會有蘑菇圈一样,那是一片诞生田旋花的土地,非常纯粹,一簇簇粉红的花朵同时张开笑脸,让每一个在清晨路过它的人,睁开眼睛就能遇到美。它奇迹般地将一切净化、柔软,直至平静的日子变得如红酒一般芳醇。如果你不着急赶路,走过来蹲下身子,靠近土地仔细闻一闻,花朵的幽香不会让你失望。因此我常想,那个发布命令铲除一切,把这片地更改得面目全非的人,一定是不曾在这里生活过,他的眼睛不曾遇到过美,他不曾蹲下身来闻一闻花朵的幽香,这种人其实很好辨认,他们生活在城市中某一座虚空的楼阁里,在数据与数据之间疲于奔命,杀气腾腾的脸上寸草不生。

现在的人们似乎意识到了多年前犯过的这个过错,允许田旋花在这片树林旁边扎下根来。绿化带里也偶尔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多少是一个弥补。

浆 果

秋分之后,林地边缘的榆叶梅叶子逐渐失去了水分和光泽,枝桠间的果实踪迹皆无,从季节来讲,它已经进入这一季的暮年。但是我还记得春日昏黄的灯光下,第一次看到它们开花的景象。那天加班到很晚,迈着疲惫的脚步走进夜色,昏黄的灯光晕染出难得的温情。随意的一瞥,感觉林地边缘跟平时有一些不一样了。再走近细看,心中突然溢满惊讶。黯淡的枝条上,不知何时鼓起了成串的花苞,最下面的花苞已经绽开,暗的天光里,那些花朵上闪烁出老瓷一般的光晕。看形状,就是一朵朵冬日的梅花,但又多了一份温度在。疲惫的眼睛触碰到它们的笑脸,一汪清潭水,透出坚毅与从容,心在那一刻变得明亮起来。

那个夜晚,一种莫名的喜悦充斥内心,身体的疲惫也被愉悦所取代。

林地和田野在秋风中变幻出更加丰盛的色彩,让人联想起印象派笔下的天光云影。1872年,莫奈在勒阿弗尔港口写生。他画了一幅日出的景象,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画作没有标题。画布上,景物笼罩在稀薄的海雾之中,灰色调的背景,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日出时,由于画家要捕捉瞬间的变化,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得很仔细。所以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没想到,这些人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当我在林地周围徘徊的时候,脑海里时常涌现出大师们的画作以及他们的面容。对景物的打量,充满深深的敬意。眼前的秋日原野呈现出一种芜杂,黄色,黄绿色,老绿,以及偶尔夹杂的新绿,成为其中的主打色调。季节已经进入乐天知命的时候,褪去负累,自由自在成为当下的主题。藤蔓、灌木、乔木、野草,都处于一种无序生长的状态。就连平素苛刻的林地主人都变得格外宽容,允许草木的种子自由散落,允许藤蔓植物自由攀援。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一句话:“世界在芜杂中期待新的秩序生成。”但是即便芜杂,造物主也没有丝毫降低造物的标准,依然在非常精心地雕琢万物,从牛筋草抽出的雷达形状的花穗,到构树分生出的最年幼的孩子,一一加以关照,其细致和耐心足以成为人类的楷模。

最吸引人类的目光的,当属枝桠间各式各样的浆果。每年八月,榆叶梅枝桠间的果子成熟,眼看着一串串绿色的果子逐渐转为明黄,再增添上一些红色,格外明媚动人。榆叶梅的果实有两种,一种果核很大汁肉却很少,表面看起来光线靓丽,口感又酸又涩。另一种果实核很小但是汁肉多,吃起来有甜味。在九月份,金银木也将亮红色的浆果举出。每个枝桠间四粒,聚成一小簇,不多不少。秋阳下,每一颗果子的位置似乎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它们能最大程度接受阳光的照耀。浆果被举上枝头,茎叶自觉地形成环拱之势,自觉地把荣宠让给了新贵,体现出良好的奉献精神。

童年时代的厨房,是我家最黯淡的地方,也是点燃灶火之后最明亮的地方,它的动人之处也在于一种期待。中秋节前后,西南风把水稻黄熟的味道吹送过来,同时吹送来的还有荷叶的气息,耳边有草木燃烧时发出噼啪的脆响。母亲坐在木墩上,火光把她的脸映照得红通通的。她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些东西给我,拳头舒开,是几簇野葡萄,装在口袋里的它们被母亲的体温暖热了。拿着这些浆果走进院子,心中充满幸福。月亮攀上了东墙,世界浸泡在凉凉的月光中,挑拣最大的一颗野葡萄在嘴里咀嚼,苦中甜,涩中甘,多少人生况味裹挟其中。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