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浪潮》的政治解读

2018-10-15李滔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极权主义浪潮乌托邦

李滔

摘要:随着民主化潮流一波又一波的兴起,时至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已实现了政治民主化,而尚未实现民主化的国家也正在不遗余力的试图从传统的满目疮痍的政治体制中走出来。大部分人可能认为,当历史翻到崭新的一页时,过去的黑暗就将掩埋,曾经的法西斯主义、曾经的残暴血腥、曾经的独裁统治就将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我们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我们究竟是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本文从乌托邦、独裁统治及极权主义等视角对德国电影《浪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此反思世界民主化进程,警醒世人。

关键词:乌托邦;独裁统治;人性;极权主义

正如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所说,“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的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电影《浪潮》作为世界发展进程的缩影,极具政治色彩,也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为世人敲响警钟。

一、电影《浪潮》简介

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的《浪潮》取材于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的一场教学实验。电影《浪潮》描述了一位名叫赖纳·文格尔的老师,本以为能够上自己所钟爱的“无政府主义”课程,但被另一位老师抢走了,最后文格尔无可奈何的选择上自己并不乐意的“独裁统治”课程。在第一次课上,文格尔像向学生们提问“独裁统治是否会再次上演?”学生们都认为纳粹德国已经成为过去式,独裁统治离真实的生活很远,对他所讲的表示不屑一顾。文格尔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决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体验独裁统治。随着统一服装及口号的出现、组织纪律的制定、组织符号的设计等,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由此展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格尔先生表示绝对的顺从,伴随着学生们极度疯狂的行动,事态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最终,文格尔老师宣布这只是一场教学实验并终止这场“浪潮”运动。陷入极端的蒂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开枪射伤了阻止的同学然后吞枪自杀,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了。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教学实验竟会演变成悲剧,究竟是什么导致悲剧的发生?电影《浪潮》向世人展示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昭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甚至更短。

二、从乌托邦角度解读

“乌托邦”字面意思是理想或完美的社会。尽管人们设想了各种乌托邦,但它们大多有如下特征:消除欲求、化解冲突及免于暴力和压迫。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化的形式,它构想出理想或完美的社会模式,以批判现存秩序。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乌托邦理论通常以人类自我发展具有无限可能的假定为基础。乌托邦主义常用作贬义,意指逃避或空想的思考,信仰不现实和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忧虑一个不美好的未来世界是对反乌托邦传统的简单概括。反乌托邦最先作为一种文学范例出现,描画了一种极为严酷社会的最终情势,这种社会表面上和平,但内在却充溢着无法控制的各类弊端,如阶级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电影《浪潮》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如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荷尔德林所说“通往地狱的道路由人们对向往天堂的愿望而铺就。”“浪潮”运动从表面看,大家都是平等和统一的,但实际上是在独裁统治下对个人思想的高度控制、对个性的抑制,阶级矛盾、极权统治及人类自由的湮灭充斥着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这种极端的团结和平等就是一种乌托邦。乌托邦本身并不是一种恶,但为了实现乌托邦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就成为了一种恶。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我们更应防止某些宏大、虚无缥缈的政治理想对社会大众的蛊惑,我们不应追求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更应结合实际来推动改革。导演将强烈的反乌托邦意识渗透此中,斑斓的乌托邦神话是虚无的。

三、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

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是一套有或多或少内在一直性的思想观念,不管目的是维护、修正还是推翻现存的权利关系体系,它都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基础。因而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具有以下特点:(1)通常以世界观的形式解释现存秩序;(2)提供一个理想未来的模式和美好社会的构想;(3)勾勒政治变迁何以产生并应该如何发展。各种意识形态都是由流动的思想观念组成的,具有思辨性、价值性。

(一)独裁统治、极权主义及无政府主义

独裁统治是电影《浪潮》主要反映的一个方面。毫无原则可言的集体主义,对个性的抑制和泯灭、统一的制服,对言论自由的严格管控,极端的排他,一个元首,替罪羊,表面上看似整齐划一的手势,诱导性的反政府演讲,利他名义下的强迫,对未来利益的许诺,标榜团结的仪式,归属感等等。独裁统治极有可能转化为极权主义。曾经让世界惊恐的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以斗争、领袖、权力、英雄主义和战争为口号,它是一种反资本主义、反自由主义、反个人主义以及反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形式。其核心贯穿着有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而极权主义是一种支配范围无所不包的政治统治体系,通常建立在渗透性的意识形态操纵以及公开的恐怖与残暴统治基础上。它试图将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化。极权主义意味着彻底消灭市民社会,消灭私人空间。通常具有六个特征:官方的意识形态;一党国家,通常由一个全权的领袖领导;恐怖主义的警察系统;对大众传媒工具的垄断;对武装力量的垄断;国家控制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相信所有形式的政治权威,特别是国家的形态,都是有害且不必要的。电影《浪潮》反映的更多的是独裁统治,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独裁统治则很容易向极权主义方向转化。“浪潮”伴随着蒂姆吞枪自杀,文格尔老师被警察带走而终结。可事实上,如果当这些片段在我们真实生活中上演而又未加以控制,那么危险将再度来临。导演借这部影片对独裁统治、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及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也应当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

(二)人物意识形态各异

“将详细的小我建构为主体是意识形态的功效之一”。在影片中,“浪潮”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都具有相似的经历。文格尔先生的学历比自己的妻子低,生活也并不顺心,而“浪潮”给予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成就感;蒂姆是一个普通懦弱的学生,同学眼中的“软脚虾”,蒂姆生活的物质条件虽然还算丰富,但是他的家庭却充满问题,父母对他不理解,而且沟通较少,造成蒂姆性格上的孤僻软弱。“浪潮”这一集体给予了蒂姆精神上的慰藉,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他从此有了朋友,也不再害怕他人的威胁,因此他也成为了“浪潮”极端的追随者;马尔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生活条件就不好,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锡南来自于移民家庭,经常遭受歧视;卡罗和莫娜作为少有的能够看清事物本质的代表,一开始就拒绝加人“浪潮”这一组织,这也是社会少有的理性主义代表……这表明,在主体多元结构的意识形态中,由于地位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实践行为,使事物向不同方面发展。

四、人性

当道德底线彻底崩溃后带来的是人性的彻底沦喪。当年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在接受审判时,表示屠杀犹太人只是听从上级的指挥,并没有罪。艾希曼罪行累累,并不是源于他本性的“恶”,而是在一种罪恶的极权主义体制下,每个人都要尽职,在这种尽职的背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甚至是一种美德。我国古代儒家学派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被囚禁的猛兽,人性最深层次的恶在极端狂热的体制中极易被激发。影片中,水球比赛的冲突等就折射了在这个独裁体制下人性的“恶”被激发。没有底线地合群,人类会走向疯癫。在现代社会,韩国著名的“监狱”实验、电击实验及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等都折射出人性的恶。人性没有终结,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甚至更短。

参考文献

[1][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08.481页.

[2]祝琴.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0(1).

猜你喜欢

极权主义浪潮乌托邦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新色彩浪潮
浅析《一九八四》人物奥布兰的双重身份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