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8-10-15谢晓媚

青年时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谢晓媚

摘 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是一种善的缺失,是一种道德危机。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本文在分析道德冷漠的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与建立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两方面,对消解“道德冷漠”问题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教育;道德实践

一、道德冷漠的涵义与表现

冷漠一般指情感上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万俊人先生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排斥和否定”[1]。道德冷漠与一般的情感淡漠不同,可以说,这种冷漠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感、同情心的缺乏,是对道德责任的逃避,是一种善的缺失。陈伟宏学者指出道德冷漠是一种对待道德问题的心理和态度[2]。一些人在面对社会或身边所发生的不道德现象时,往往是持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他人遭遇的不幸和苦难,缺乏同情心,甚至幸灾乐祸。据此,笔者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人们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这种态度通常会给人们的道德养成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同时,道德冷漠一旦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氛围,这个社会将会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道德冷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作为,它不对他人主动发起攻击,只冷眼旁观,无所动容,但偏偏就是这种不作为,却在无形之中对他人身心与利益造成伤害。

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两个方面。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考量的能力”[3]。道德敏感是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善的认知、发现和遵守的能力,也包括对恶的感知、反应和对抗的能力。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而一个没有道德敏感的人是没有羞耻心与同情心的不健全的人。第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不作为是指行为主体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4]。例如,负有抚养义务的行为主体拒绝抚养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就是一种不作为。这属于法律义务,同时也属于道德义务。法律义务强调合法,道德义务要求合乎道德。道德上的不作为更多的是指人们面对恶行时的无动于衷,这使得他们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使恶行得以肆虐。

二、道德冷漠的成因

道德冷漠实质是一种善的缺失,形成道德冷漠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好心没好报”事件导致道德信仰的迷茫

自古以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福报观念是支持社会成员努力追求和践行道德生活的重要力量。然而现实社会中,各种行善者受罪,作恶者得福的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称之为“好心没好报”。例如大学生勇救落水小孩却不幸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而被救者竟转眼消失不见;女大学生好心送身体不适的孕妇回家,结果却被孕妇与其老公囚禁,沦为性奴;老人被扶起,路人反倒被讹为加害者被敲诈等等。这些受助者对施助者不仅没有感激的情怀和回报的行动,还反而给予了消极的甚至是怀有恶意的回应,甚至还有的人利用他人的善意为自己谋求非法利益,对施助者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与物质利益的损失。

此类现象在当今社会数不胜数,“好心没好报”的消极影响使原本热情、善良的民众对个体道德信仰感到迷茫,不得不再三警醒自己莫要多管闲事,做好事有风险,保护切身的利益才是要事。人们在面对不道德现象时,开始学会评估做出道德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是否会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陷阱,是否会好心没好报等,人们逐渐放弃原有的高尚的道德信仰,陷入迷茫之中。

(二)道德信念的缺失导致道德实践的不作为

知善才能行善,知善是个体选择和践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能否正确认知道德行为的价值以及对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意义,是实施道德行为与否的关键[5]。道德信念的缺失不仅消解了道德认知行为,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他人漠不关心、冷淡并怀有敌意,具备深重的戒备心理和防范意识;更重要的是消解了道德行为,民众对不道德现象及行为冷眼旁观,缺乏同情怜悯之心,对他人的痛苦和灾难无动于衷,拒绝伸出援手,更有甚者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个体道德信念的缺失导致道德实践的不作为,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将使我们整个社会将遭遇巨大的道德冷漠的危机。

三、应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策略

(一)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道德冷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失效和失败[6]。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建立起人们自身的道德信仰是消解道德冷漠问题的一大现实途径。道德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服教育的过程,而是道德主体完成从心灵上的自我认同,并逐渐形成道德信仰的过程。道德教育应从细微处着手,根据各阶层、各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同时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人们在道德实践中感受到集体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形成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学会在复杂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能够传递“正能量”的隐性文化。从人类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扬我国传统道德的奉献精神、诚信精神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认知的建构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投入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去是十分必要的,深化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改革,使人们从根本上产生对中华美德的认同,在展开具体的培育工作时,应该及时更新观念,紧紧扣住时代主题,实现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结合[6]。

(二)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是指人们自愿参加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志愿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将严重阻碍道德构建的进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得以改善[7],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体系的构成主体,志愿者的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志愿服务体系的整体程度。志愿服务系统应对募集的志愿者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思想培育,加深志愿者对于服务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志愿者们在志愿活动中亲身奉献,将学习的精神融入实践活动中,如此,志愿服务精神得以推广,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得以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陈伟宏.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构建[J].道德与文明,2016,(5):44-50.

[3] 徐贵权.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J].探索与争鸣,2006,(12).

[4]葛晨虹.“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2,(2).

[5]马丽萍.论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1).

[6] 刘威.当代中國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7]舒毅彪.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功能的探讨
从德育过程的规律浅谈《三字经》道德教育的实践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孝道教育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