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C换药流程在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的应用研究

2018-10-15杨笑雨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性皮炎造口换药

杨笑雨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临床上主张在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王玉珏[1]在报道中指出,ARC换药流程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减少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2例结直肠癌行结肠或回肠造口术患者实施ARC换药流程,现对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结直肠癌行结肠或回肠造口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在42~74岁,平均年龄为(62.8±4.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的年龄在41~72岁,平均年龄为(63.1±3.9)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

1.2 纳入标准

全部患者均为成年人;无其他重要器官及系统器质性病变;均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可清楚表达自身意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对照组执行常规造口换药流程,由护理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对患者的造口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知造口的正确护理方法,每隔3-5天更换一次药物。观察组患者执行ARC造口换药流程,(1)A(佩戴):佩戴造口袋之前,对患者的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患者周围皮肤的情况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皮肤粘合良好,造口底盘中心孔大小形状剪裁需与造口粘膜保持一致。R(揭除):揭除造口袋时需使用双手进行操作,一手按住造口袋处皮肤,一手轻轻揭除造口袋,操作过程中需保持动作缓慢轻柔,减轻对患者造口周围皮肤刺激。C(check):首先检查造口周围皮肤有无明显的颜色变化及损伤,观察并记录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并发症,皮肤颜色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参考对侧正常的皮肤。揭除造口袋后,观察造口袋是否出现渗漏及底盘溶解变色情况,根据溶解变色情况来确定换药间隔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换药频率。总结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放射性皮炎、粪水性皮炎、毛囊炎、撕脱性皮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结肠造口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逐渐升高,造口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2]。回肠造口相比于结直肠造口更易发生皮肤相关并发症,护理不当可引起周围皮肤溃烂、感染,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甚至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3]。

传统造口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凭借自身经验对造口进行积极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但由于传统造口护理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护理方案,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护理误差。ARC护理是一套系统的造口药品更换流程,ARC换药流程包括佩戴(Apply)、揭除(Remove)、检查(Check)。相比于传统造口护理,ARC护理程序更加规范化,更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院通过对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ARC换药流程,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减少排泄物渗漏,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换药操作。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放射性皮炎、粪水性皮炎、毛囊炎、撕脱性皮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ARC换药流程更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提高结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性皮炎造口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微信授权式教育在尿路造口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湿性敷料用于感染伤口换药的效果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