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的木匠小屋

2018-10-15安徽李蕊娟

金秋 2018年14期
关键词:木匠匠心家具

◎文/安徽·李蕊娟

女儿和网红爸爸

心灵手巧的郑安全,为妻女做过无数木质小礼物:首饰盒、木头项链、可折叠的“拐杖板凳”……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满满的匠心和爱意。两年多前,他的女儿郑若行从香港辞职返乡,用镜头记录下他的手工生活,合集成一部《爸爸的木匠小屋》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竟引来800多万人观看,豆瓣评分高达9.2,还惊动了央视!神似宫崎骏的郑爸爸从此成为网红。

陪“木匠爸爸”做个缓慢的梦

2015年夏天,郑若行回到杭州西塘镇家乡休假。望着双鬓斑白的父亲和日渐苍老的母亲,她心里泛起了一阵酸楚。父母都是六旬老人,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自己却常年漂在香港,留下他们在老宅中相依为命。而且,父亲郑安全刚退休不久,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他,一闲下来心慌意乱,生活也觉得空虚起来。

女儿回家乡小住,让郑安全夫妇很开心,他们亲手给女儿做糖桂花、葱包桧、藕粉等美味小吃,看到女儿吃的香甜的样子,夫妇俩开心极了。一天下午,郑爸爸爬山为女儿摘野果,不小心扭伤了腰。躺在床上养伤时,他时不时就喊妻子或女儿,闲唠上几句。郑若行意识到,花甲父亲已不再是年轻时的沉默硬汉,他真的老了,需要亲人的陪伴!

在郑若行的心目中,爸爸简直是一个“超级英雄”,为了妻子和女儿,他无所不能。在老爸身上,她还看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和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浪漫!

17岁那年从学校毕业后,郑安全在老父亲的建议下,学了木匠手艺。从此,木工成为伴随他40余年的爱好。后来他到杭州工作,虽然从事的行业与木匠不搭边,但业余时间仍然会鼓捣木作,或帮同事们修理各种家具。

当年,郑妈妈就是因为“喜欢看高高帅帅的他认真做家具的样子”,才嫁给郑安全的。两人的婚房,是郑爸爸自己捣鼓着布置的,打完柜子,又打桌子,再打几张椅子。最重要的是,他还给爱人亲手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梳妆台,惹来亲友们对新娘子的艳羡。

郑若行十岁那年,爸爸给她做了一个首饰盒,几乎像在鼓励她,“女孩就该臭美。”少女时期,一次郑若行抱怨妈妈老爱翻自己的东西,她都没点个人隐私了。于是,郑爸爸在郑若行房间一面照片墙背后,为她造了个“秘密基地”。

在雾霾还没出名的年代,郑爸爸就用离子沉淀技术,发明了车载的空气净化器;听说股骨头固定是医学难题,他又设计了万向固定结构,获得了专利!

如今,郑若行目睹老爸“英雄迟暮”的落寞,很是心疼。她不愿看到父亲成天背着双手、皱着眉头在镇子上瞎转悠,她要把他的爱好——木匠手艺,拍成纪录片。在传统手艺多被工业生产所取代的当下,把中国木作发扬光大!

“造上,的展观者

安全雕琢作

郑若行毅然辞掉了在香港的高薪工作。她说,钱没有了可以再赚,但父母只有一个晚年,我要陪他们慢慢变老。

倾情打造《爸爸的木匠小屋》

起初,父母反对郑若行的选择。尽管他们渴望女儿能离自己近一些,但更怕误了孩子的前程。“我供你念大学,可不是为了让你回来看我玩木头的!”郑安全对女儿说。郑若行就骗他,“为你拍摄纪录片,就是我的事业呀,拍好了没准我还能夺大奖呢!”

父女俩交涉多次,郑安全才勉强答应了女儿的请求。当时他并未深想,只觉得做木工是自己的强项,无非是打个柜子,做张桌椅。接下活儿之后他才明白,女儿要让自己做的,并不是过去那些普通玩意,而是要打破传统,每个节气都要做一样和时令搭得上关系的东西!

在郑若行的不断催促和“逼迫”下,郑爸爸的退休生活再也不空虚了。在他神奇双手的雕琢中,渐渐有了谷雨的归家灯笼、春分的风筝、惊蛰的燕尾榫糕点盒、小寒的手炉、大雪的拐杖椅、白露的甜米酒架、夏至的伞居……

偶尔,郑妈妈也会吐槽,拍第一部纪录片的一整年,郑爸爸连家务事也没怎么做:“想东西的时候,就爱躲在房间里,连话也不跟我讲,简直疯魔了。”

2015年“七夕”前夜,年轻人早已给心上人预定好节日礼物,郑爸爸则在妻子熟睡后,偷偷躲进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女儿两台摄像机镜头的“监视”下,他开始切割,抛光,磨平……连夜给妻子琢磨出一条典雅的木质项链!当他把那条世间上独一无二的项链,温柔地戴在妻子脖子上时,郑妈妈的怨气全消了。

退休后去公园锻炼,郑妈妈看到好多人都在舞剑,也想试试。可又不喜欢那种不绣钢太极剑的样子,于是随口提了一句。几天之后,郑爸爸把一把木剑递到郑妈妈面前。剑身长短与郑妈妈的身高很协调,舞起来毫不费力;这把桃木剑外形流畅,手感极佳,还兼备“辟邪”作用。而且,剑鞘上刻了个可爱的狗头,因为郑妈妈属狗。

很快,公园里一帮中老年朋友,开始亮着眼睛盘问她:“这剑漂亮,哪儿买的?”

“我老公给我做的。”郑妈妈云淡风轻地说。在众人啧啧赞叹声中,她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结婚三十多年来,郑安全大大小小的东西做了上百件,大到家中的柜子,小到铲子的手柄。每逢节日前夕,郑爸爸总会做一些让妻子意想不到的玩意。他遵守老派的爱情标准,送东西会偷偷地送,从来不会提前泄密。

“有时候,爸爸在房间锯着木头,做些小玩意,妈妈便在院子里摘点凤仙花,捣出汁液,做天然美甲。我就调侃他们说,嘿!小两口这日子过的,真是甜蜜惬意呢!”郑若行笑着说。

通过跟拍父亲的“木匠生活”,郑若行感叹与爸爸有了更多的沟通,文青女儿和匠心父亲之间,更有了思想上的承接和跨越。有时候,郑若行还会为父亲打下手,帮他刨一块木板什么的,母亲在不远处做着家务。一如她小时候,一盏桔灯下,一家三口温馨生活着。

郑若行说:“我就是要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时代,不计较功利,与父亲一起做一个缓慢的梦。他养我长大,我陪他变老,并且要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有意义,有活力!”

“中国宫崎骏”圈粉百万

《爸爸的木匠小屋》这部纪录片顺时令成集,从头年芒种到第二年小满,平均两周就要做出一件木器,而真正留给郑安全构思和制作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周。“如果不是女儿一直坚持要拍下去,我可能不会做出这么多东西。”郑安全说。

在这部纪录片中,郑爸爸用十二块可拼接的木板,为新生的小鸟筑下归巢,不用钉子和胶水,却十分牢固;他能用木头造出一个“机关盒”,一个以纯木制成,没有任何金属件的作品,按对盒上的三个密码,盒子就能打开;他还能用榫卯结构,为爱妻造出一个凳子拐杖——平时当拐杖用,想小憩时对折展开,拐杖又瞬间变成了贴心的小凳子!

一个60多岁的匠人,自学了CAD和MAYA制图软件,在他的经验里,只要能够画出设计图,就没有他造不成功的东西。郑爸爸还依照自己家里所有家具的模样,做了一套一模一样的微缩家具。

最开始,他是想着,前几个朝代的家具都有人收藏,我们这个年代的,半新不旧的家具很多人都丢掉了。但这些家具也反映了这个年代的面貌,可以留给女儿和后代。

郑若行拍摄这样的纪录片,本是希望将像爸爸这样的老匠人的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记录下这份几乎快被遗忘的传统工艺与执著匠心,留住那双雕琢岁月的手。但结果出乎意料,《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一季在网上播出后,点击量突破800万,豆瓣网友评分高达9.2分!这个成绩远远超过郑若行的预期。她激动地拥住父亲说:“有观众称你为中国的宫崎骏,你要红了,老头儿!”

果不其然,“木匠爸爸”郑安全迅速走红网络。随后,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先后邀请父女俩去做了节目。郑若行为爸爸申请的微博,粉丝量也从几十万渐渐突破100万!在这个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这个神似宫崎骏的老头儿,以精湛的传统手艺和那颗坚定有爱的心,赢得了无数年轻人的尊敬。更有一些设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提出要拜他为师,把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匠心绝技传承下去!

郑爸爸做的微缩家具

对于上门观摩学习、互相交流的人,郑爸爸来者不拒。他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少人都变得功利,难得有对木工感兴趣的年轻人。

2016年7月,为了进一步鼓励爸爸,郑若行开设了“爸爸的木匠小屋”淘宝店铺。杭州每年一届的“淘宝造物节”,她也都会带着父亲去参展手工木作,让他和年轻人PK创造力。她说:“我的爸爸这么棒,我要秀给大家看。”

年轻粉丝慕名而来,也让郑安全认识了一批90后音乐人,他们想用垃圾废料做一款吉他,郑爸爸就把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榫卯”连接技艺教给他们。最后,一款由下水管子、泡沫、废木头“卯接”成的、既能弹又能吹的奇葩吉他就这样跨界诞生了。2017年,这件作品在上海一个设计大赛上得了奖!

郑安全说,在纪录片开拍后,他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以这个纪录片为纽带,两代人交流更多了。

2018年,郑若行一边帮父亲展示他和学生们的各种匠心木作,一边筹拍她的纪录片新作《阿妈的蜡染花布》,这一次,她会把镜头对准贵州安顺的苗族蜡染。在为父亲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这位孝心女孩也找准了自己今后的事业定位——做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专门挖掘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匠人,并把他们“晒”给全世界看!

女儿拍爸爸

猜你喜欢

木匠匠心家具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致敬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谭木匠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