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录培养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公安大学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例

2018-10-15周志钧曹文明

关键词:通识警务学分

周志钧, 曹文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 北京 100038)

0 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纲领,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也是加强教学建设,有序配置教学资源的基本依据,事关学校发展的全局。因此,制订形成高水平的公安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公安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又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安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2015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打造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公安队伍为核心,建立健全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为加强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意见》明确“实行双轨招警工作机制”,要求依据警察职业特点和实战要求,“完善招警方式方法、工作程序和配套政策制度,使招警工作更加规范便捷,更好地满足公安工作需要”,提出“有效提高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比例,确保其成为公安队伍补充警力的主要渠道”。在公安改革全面深化,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成为公安队伍补充警力主渠道的背景下,如何顺应社会变革的形势与国家政策的变化,积极回应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分类招警、特殊招录以及招录的面试笔试等政策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直接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成为了公安院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公安大学在四十年来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优势、并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环节、教育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不断凸显自己的个性和优势。面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学校借助深度参与公安学类、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编制工作的契机,努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秉承办学传统、强化专业特色的同时,深刻反思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学科中心倾向及其不利影响,率先形成了一套能够较好体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导向、落实国标规范要求、彰显实战化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紧跟时代要求,确立修订指导思想

目前,学校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2010年公布实施的,当时侧重考虑较多的是学校公安专业学生进入公安队伍必须参加国考所要求的理论素质结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该方案已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过多次微调,但与快速变革的时代需要之间仍存在明显的隔膜,迫切需要大幅度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概要而言,这种迫切性,除了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基层、基础和应用等导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突出忠诚、强化基础、融合实战等要求以外,还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安部组织编制第一个公安高等教育规划。进入本世纪以来,多所公安院校相继升为普通本科院校,我国公安院校已经形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警察高等教育体系。学校在参与公安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兄弟院校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强了作为行业龙头院校必须自觉并勇于承担引领和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和践行者重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促使学校上下凝心聚力,努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创学校的新优势。二是教育部、公安部共同组建公安学类、公安技术学类两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由委员会具体承担的首套公安学类、公安技术类国标。国标注重强化毕业生对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的适应性,提出了两个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成为今后设置公安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遵循。学校深度参与国标研制的过程,是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也是反思传统、总结经验、查摆差距的过程,更是深入思考、积极应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新要求的过程。

为适应这些新要求,学校在认真研读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教育改革、公安改革的系列文件,深入了解普通高校,尤其是兄弟公安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系列新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制订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全国公安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突出公安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公安工作需求和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着力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忠诚可靠、专业精通、文武兼备、作风顽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

2 坚持政治建校,明确修订思路

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目标和定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公安实践的发展,这一目标和定位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并体现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2015年,公安部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公安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大学的目标。根据这一发展定位,学校编制的《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逐渐完善了卓越公安人才的培养定位,要求适应高教综合改革和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面向本科生实施卓越警务人才计划,并特别要求明确人才培养面向警察职业需求,加强理想信念和忠诚教学。为探索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岗位能力训练和招警考试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实施好卓越警务人才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新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并将警务化管理纳入到培养方案,体现了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忠诚意识养成的传统。通过体系设计,学校把政治素质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2)突出职业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要求,走出偏狭,破垒融通,科学设置公安基础类课程,增强学生面向不同警种的适应能力。

(3)增强实战能力。按照实战化要求,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强化实践教学,设置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训练项目。努力强化基础体能、专项技能和职业战能,实现全面发展。实施达标制度,练就学生过硬的警体技能和实战本领。

(4)提高综合素质。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识课中引入校外的网络通识课资源,增设经典选读,丰富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设立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在相关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强化社会认证考试与校内考核相结合的能力考试模式,着眼于培养文武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3 科学构思,搭建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及其实施保障。本次制订工作中,学校以生为本,建立起由一个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和N个辅助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文素质提升、综合实训、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警务化管理等方案)构成的“1+N”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既努力体现实战化教学的改革要求,也努力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与融通,为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是一主多辅的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兼顾了历史传统的传承与教学改革的创新,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新发展。从方案结构上看,主体方案体现的是传统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构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养成的主渠道;辅助方案是主体方案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渠道。主体方案更多体现的是传承,同时也有诸多像课程多元化之类的新设计、新安排;辅助方案对整个培养方案体系是一个结构设计的创新,同时也包括了警务化管理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凝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纪律作风和综合素质养成在公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强化了学校“政治建校、忠诚育警”的传统与优势,形成了校内外协作一体的全过程、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从学分构成来看,公安学类专业的总学分控制在170个学分左右,公安技术类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80个学分左右(见表1)。

表1 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总框架

二是从课程体系来看,尽管保持了原有的结构框架,但对具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以充分反映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提出的突出忠诚、强化基础、融合实战要求。这在通识课程、公安基础课程的设置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通识课程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旨在强化忠诚警魂的培养,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素养、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公安学类专业为例,与2010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通识课程由50个学分增至57个学分,新增学分既包括思政类的“形势与政策”,也包括锻炼身心的体育类课程和为开阔学生视野而新增的经典选读课程(见表2)。调整后的通识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政类、大学英语类、计算机信息类、形式逻辑、大学语文类、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具体的调整突出体现了提高能力和加强基础的改革要求。

(1)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3,与2010培养方案相比基本保持不变,新增“形势与政策”1学分,将以往的时政教育进一步制度化。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内学时改为173(讲授)加44(实践),学时分布在大学一、二年级,注重提高学生的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突出“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特色。

(2)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调整为15。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突显公安专业特色为抓手,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细化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学一年级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英语课程的学分。

表2 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课程框架

(3)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学分数由3改为4。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学时增至24,比原来多了14学时,通过课时调整,学生对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利用的能力明显提高。

(4)体育类课程。根据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大学体育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分数由2改为4。同时紧扣公安实战需求,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对后续警体战训课程的支撑作用,突出学校警体技能训练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警务体能技能教学改革创新,完善警务体能技能战能训练体系。此后3年,继续开设警务战术类必修课程,并在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中设置公安大学5项达标类(指长跑、擒拿格斗、驾驶、泅渡、射击)学分,为体育及运动见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公安基础课程模块是改革导向体现得最为提出、变化最大的课程模块。为突出职业教育底蕴,同时为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对所有专业均依据专业类统一设置公安基础类课程,并作为学校统一设置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新培养方案得到了强化,学分明显增加,比如公安学类专业的学分由23学分增加为34学分,强化了法律类课程、警体战训类课程,增设了犯罪学、警务心理学、警察公共关系及具有本校特色的警务执法实训等必修课程,增强学生面向不同警种的适应能力。特别说明的是,按照招录制度改革文件要求,公安机关招警依据职位类别、工作特点,分类组织实施,其中的执法勤务职位主要面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招考。公安院校学生享受政策照顾的职位就是执法勤务类,这次大幅度增加法律类课程、新增警务执法实训等课程也是回应公安改革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如实验、实训、上机操作、案例教学、参观、调查等)、毕业论文、课外训练、科研等活动;校外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见习、专业实习等。

按照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内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内实践框架见表3。

表3 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内实践框架(治安学专业)

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完善调整,尤其是增设了综合素质拓展环节的学分。调整后,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综合素质拓展环节,分别占2、15、9、2、4个学分,加上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折算的学分, 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均实现了不低于35%的“国标”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见图1)。

图1 实践教学体系

4 整体优化,彰显学校特色优势

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是学校对公安改革、尤其是公安院校招录制度改革的响应和落实,凝聚了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这是一个既体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要求又传承公安大学优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意见提出的“突出忠诚警魂培育、强化纪律作风养成、加强警务能力培养、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培养改革”,在搭建学科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公安业务类课程比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素养教育、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促进“通、专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设计。这些设计,既全面贯彻了招录体制改革的精神要求,也进一步弘扬了新形势下政治优先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注重在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方面推动教学改革,系统梳理并建构完善4年不断线的思想政治教育、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警务化管理、4年不断线的学生科研训练的成功做法,进一步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二,这是一个既落实国标要求、又体现公安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套国标是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在两个专业类国标尚未正式发布之前,学校借楼台之利,认真解析并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对接“国标”的内容规范、指标体系、课程安排、环节设置等要求,这不仅体现了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公安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在落实国标的过程中,学校在努力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的同时,还根据国标“鼓励本类各专业高于本标准办学”的规定,精心设计自选动作,扎实体现学校的高目标和高定位。这些自选动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形成了一主多辅的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在借鉴国内有关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新培养方案探索建立起由一个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和N个辅助人才培养方案构成的,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协同办学的立体化公安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视野与途径,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推进多元化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学校的通识课程平台,在传统课程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通识选修课和经典选读课程,为学生个性化选课和教学改革提供空间。

再次,以提高实战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警体战训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在必修环节,学校通过增加大学体育学分,开设防卫控制、警用射击、警务战术等系列警务技能课程并加大课程学分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能、技能,为实战化教学训练夯实坚实的基础。

最后,设置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提高毕业标准。新培养方案不仅通过增设经典选读课程实现课内外理论学习的贯通,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内外、校内外能力培养的贯通,更通过增设素质拓展学分开阔了教育教学的活动空间,搭建了学校集中教育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相统一的素质能力养成平台,并从制度设计上提高了学生的毕业标准。

第三,这是一个既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又激发师生改革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信息化、实战化、国际化、警务化”等4个重点建设突破方向,提出要搭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体系。新培养方案坚持结合学校实际,在通识课程体系、公安学科平台建设、综合素质拓展环节、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课程多元化建设等方面系统设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了学校的高质量定位,对上述“四化战略”形成有力支撑。把培育忠诚警魂、法治思维、纪律意识等,融入学生的学习、管理、训练、生活等各个环节,体现在公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使警察的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养成得到了落实和保障。以实战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加强公安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实践教学比例,公安业务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超过60%,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超过35%,并将“五项达标”作为强化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练就过硬警体技能和实战本领,夯实实战能力的综合素质支撑。这些实战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与制度设计,将是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大学的有力支撑,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结语

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吸收了近年高等教育、公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融入了前沿的人才培养理念,是2010培养方案实施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结提升,是学校统筹推进“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毋庸置疑,由于根据招录体制改革要求和国标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围绕强化公安实战能力需要统筹协调一系列的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也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的取舍。尽管在制订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但对这些关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及调整的程度是否合理仍然存在把握不准乃至认知歧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今后公安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警务学分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