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技术发展与粉丝文化演变

2018-10-13马峤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粉丝文化媒介技术关联

马峤

摘 要:媒介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联系与沟通方式,进而影响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粉丝文化的影响及带来的变化,以期更好地把握新媒介环境下的粉丝文化。

关键词:媒介技术;粉丝文化;关联

媒介技术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在这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麦克·卢汉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媒介技术的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即为其中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均是人感觉的延伸,文字是人眼睛的延伸,广播是人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与耳朵共同的延伸,而电子媒介则是人整个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些媒介为人类所发明所使用,但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其对人类会有一个反作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曾打破人们原有的信息获取方式及交流方式。媒介引领人们进入娱乐时代,催生出粉丝文化,而粉丝文化也随着媒介的不断革新发生变化与转移。媒介技术持续更新所带来的,是粉丝与偶像之间距离的不断缩短,粉丝能够获取的信息以倍数爆增。粉丝对偶像信息获取越多,意欲表达的话语便越多,可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粉丝文化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粉丝

“粉丝”一词,最早形成于 19 世纪末,是英文“Fans”的音译。Fans是“Fan”的复数。从词源学考察,Fan一词来自“Fancy”或“Fanatic”,也就是“狂热分子”,最早用于形容狂热的棒球队支持者。

“film fans”可以翻译为“影迷”,“XX fan”也就很自然地翻译为“N 迷”。台湾娱乐界首先将追星族称为粉丝,指追随、喜爱某一特定明星、偶像的族群。当”N 迷”或”XX 追星族”这两个词语日渐式微后,粉丝一词,便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

(二)粉丝文化

在粉丝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媒介环境下粉丝在社会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及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不同媒介环境下的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粉丝进行了研究。“粉丝文化”具有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视觉文化等多元特征,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粉丝文化理论。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意义的生产过程,而实际决定和控制这个过程的不是文化工业生产部门,而是观众/接受者/消费者对于文本的接受/消费过程。他认为,粉丝是一些“过度的读者”。粉丝文化理论重点突出了粉丝在工业化社会大众文化中的存在及形式。

文化“盗猎者”的粉丝。詹金斯用创造性的读者论来颠覆被动的读者论,用积极阅读理论颠覆消极被动理论,用读者中心论来颠覆作者中心论。由于粉丝实际上就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阅读/消费者。詹金斯的粉丝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的阅读/接受理论。粉丝们以媒体商品中他们觉得有意义的材料为起点构造自己的身份,但是他们常常把故事按照自己的经验扭曲。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养成系偶像大规模出现并以各种姿态发展,粉丝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新的社会现象。因此,对于不同媒介环境下粉丝文化演变的研究,梳理其中的脉络,具有现实意义。

二、不同媒介时代的粉丝文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总体来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是交替进行的。但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社会整体的轮轴,是向前滑动的,在这其中,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

(一)听觉媒介下的粉丝文化

在现代印刷产生之前,阅读是昂贵的,其带来独立性思考与先锋思想。随着印刷产生,受众虽然范围扩大,但仍具有精英主义的文化特质。而以广播为代表的听觉媒介产生,打破了受众的阶层与时空的壁垒,最大范围的扩大了受众范围,标志着大众文化的产生以及人类社会进入大众文化时代。

我国的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多元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其中,港台文化由于其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对国民最具吸引力。但由于港台还未回归等政治上的原因,人们对于港台流行文化的直接接触受到了许多限制,这时在大陆日益普及的广播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传播港台流行文化的媒介先驱。通过收音机收听邓丽君的歌曲成为那一代年轻人共同的记忆。邓丽君歌曲的曲调与长期以来中国大陆激扬向上的曲调不同,其婉转、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年轻人耳目一新,《小城故事》《恰似你的温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邓丽君粉丝们对邓丽君的追逐行为不单表现在收听其歌曲上,还包括购买录音带、卡带甚至海报等周边产品,这可算是粉丝消费、粉丝经济的维形,推动着正式粉丝文化体系的形成。受限于广播媒介的单向传播机制,粉丝只是单向的接收媒介中偶像的信息。用霍尔的解码理论来说,邓丽君的粉丝对媒介传送的偶像信息是在霸权模式下进行解读的,粉丝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这时,听觉媒介环境下粉丝文化开始形成。

(二)视听觉媒介下的粉丝文化

电视和电影的普及使视听觉媒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粉丝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升级。20世纪80-90年代,视听媒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粉丝在参与性、选择性上的增强与多元,对偶像的“接触”也变得多样化起来,粉丝文化趋向于成熟与完整。

在电视电影领域,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处于电视剧和电影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偶像明星。《阿飞正传》《上海滩》《英雄本色》《甜蜜蜜》《东邪西毒》等一大批至今仍为人怀念和回忆的著名电影让林青霞、张曼玉、周润发、张国荣、王祖贤、周星驰等电影明星受到粉丝热烈追捧。

在音乐方面,台湾流行音乐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大陆一代年轻人的校园生活,香港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形成的“四大天王”受到粉丝汹涌的追捧。而中国大陆这边,崔健成为全国青年争相模仿的对象,1986年底,北京大学喜欢崔健的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北大崔健后援会",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后援会组织。

体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姑娘们以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的优异成绩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女排精神激励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体操王子”李宁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一人夺得男子体操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回国时无数粉丝在机场送花,可以说是建国来首位大众体育明星。

2005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风靡全国,“草根明星”时代来临,另一方面,粉丝形成团体,并从关注偶像生活的“后台”转向了“前台”。选秀节目中的粉丝群体就像根据节目既定规则置身其中参与这场造星狂欢的狂热受众,他们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将自己的支持的偶像推上晋级台。

(三)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下的粉丝文化

互联网时代多元媒介环境下,粉丝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类型。互联网本身的媒介属性为粉丝提供了了解和获取信息的便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

互联网对粉丝与偶像之间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媒体的交互性完全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通过网络,粉丝获取偶像信息变得简单,能够把握偶像的实时动向。

互联网媒介环境下,粉丝群体的参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包括助推明星偶像成为社会热点、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微博上的“打卡轮博”,就是粉丝不断抢占微博热门的行为,粉丝通过不断地对关于自家偶像信息的转发、评论、点赞,使之成为话题,以期得到更多人关注。TFboys王俊凯生日时,#王俊凯921生日快乐# 的微博话题阅读数超过13亿。王俊凯生日直播也因人数过多一度导致服务器瘫痪。这足以证明他的粉丝和受众量之大。火爆网络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更是因打造养成系偶像赢得了巨大的流量和数量庞大的粉丝,一时间pick哪位c位出道成为网络流行语。

三、媒介技术发展与粉丝文化演变

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与获取信息的方式,反映在文化领域,不同形态媒介环境下,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粉丝文化,但总体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偶像-粉丝关系的整体中不断变化的。

(一)媒介技术发展为粉丝文化带来的变化

不同的媒介,依据其媒介特性与属性,除了在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模式、距离远近方面产生很多影响以外,就更深层次的方面,也有着不少影响。

首先是粉丝造星成为新型流行模式,协商空间形成。《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类新型选秀节目,让粉丝参与偶像生成的全过程,粉丝会为了让自己的偶像出道而不断的打榜、应援,无论是节目还是这些还未正式出道的偶像背后的经纪公司,都可以在节目播出、比赛进行的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这也算是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新模式。粉丝的选择、投票会影响参赛选手能否出道,同时,偶像出道后的形象定位、宣传时应该突出的特点、参加综艺节目的人设等等,粉丝的参与性都极高。另一方面,偶像的工作团队顺应粉丝经济的时代发展,在出道初期都会顺着粉丝的心意。当然,这其间的变化来的也很快,亨利·詹金斯就认为,粉丝们以媒体商品中他们觉得有意义的材料为起点构造自己的文化身份……粉丝们常常需要尽力把故事按照自己的经验扭转。无论粉丝特意给偶像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它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亨利·詹金斯认为,“协商并非固定的立场,而是在粉丝个人或社群与媒体产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过程”。

其次,高端品牌向“流量”低头也是重要影响之一。2001 年,风头正盛的华人歌手李玟在73 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惊艳献唱,后来,她获得 Chanel 邀请,签约为该品牌亚太地区的代言人。然而未曾想,李玟与 Chanel 的这一合作却遭到了当时香港名媛们的极力反对。有报道称,那些来自香港上流社会的名媛富太们,认为李玟的形象与 Chanel 品牌气质不搭,要进行联名抵制拒买抗议,一时之间,沸沸扬扬。尽管 Chanel 方面对于遭遇名媛抗议一事一直予以否认,但是仅三个月,李玟与 Chanel 的合作就匆匆收了尾。而如今,从热巴走秀意大利奢侈品牌 Dolce & Gabbana 到窦靖童代言 SK-II,从不少人将Burberry 能够转危为安归功至新晋代言人吴亦凡到为了引起年轻人注意的Dior选择赵丽颖做代言人。面对普通民众所能形成的强大流量趋势和背后巨大的经济吸引力,高端品牌已向“流量”低头。

(二)对粉丝文化发展的反思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粉丝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增长,粉丝已成为大众及媒体难以忽视的人群,虽然在传统文化领域划分中,粉丝文化始终被视为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小众亚文化,但观其今天的势头,还有广阔的空间有待发展。

粉丝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行为,在追求快感、表达自我、强化认同的同时,也推动了娱乐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当粉丝文化变成一种新的媒介潮流时,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在顺势而下的过程中,保持清醒,这样,人才不致被技术所“奴役”。此外,对于互联网时代粉丝的行为与选择,在研究方面,还需更加多元的解讀。

参考文献:

[1]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祝颖.新媒介时代粉丝群体的参与式行为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7.

[5]是什么让奢侈品牌向 “流量”低头?2017年11月4日.

[6]杨思宇.新媒体时代网络迷群的文化实践探析[J].新闻世界,2018(1):49-51.

[7]张聆愉.网络迷群在文化实践中的特质探析[J].新闻世界,2015(1):177-179.

猜你喜欢

粉丝文化媒介技术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打破现实与幻想的壁垒
传播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智趣
展望泛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
技术决定论:浅谈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