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2018-10-13席静静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现实意义

席静静

摘 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道路上高举不倒的理论旗帜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站在今天的视角再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其理论价值绝不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更以自身前瞻性的科学规律引导着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每一个现代国家以史为鉴、追寻未来。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阅读再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试图让这一人类的精神文明再放光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历史背景;现实意义

国家学说的第一个提出者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自从国家产生,古今中外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在探索国家治理之道的过程中都难以回避这一根本性的思想理论。所谓“知其然”是“知其所以然”的前提,只有明白了“国家是怎么来的”和“国家对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才有可能治理出人民擁护、长治久安的国家。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主义救国之路时也提出了带有自己理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是划时代的,其打破了之前国家学说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看问题的老传统,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血淋林地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背后的真相,为资本主义国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的张效敏先生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这本书作为英语世界中第一本系统叙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学术著作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产生、发展、应用的顺序较为清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评价,值得阅读借鉴。但是张效敏先生毕竟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国情了解不多,本文以《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一书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现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其理论价值。为此,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斯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溯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9世纪40年代,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危机——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垄断资产阶级飞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病。在急剧激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矛盾问题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寻找新的方向和道路。于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历史上国家学说的优秀成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成为了列宁领导俄国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同时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历史背景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不会是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提出离不开其社会历史背景。某种层面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社会的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诞生的催化剂。因此,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必须要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当时的欧洲社会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资产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上占有优势的资产阶级是毫无疑问的统治阶级。经济上,资产阶级表面上发展迅速,但实际上快速的资本积累也留下了许多隐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依靠机器生产造成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整个消费市场呈现出与个别企业生产脱节的无序性;被雇佣的劳动者对所承受的压迫逐渐有反抗之意。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都存在矛盾。政治上,资产阶级表面上倡导“平等、自由、博爱”,遵行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但实际上公平公正只存在于资产阶级之中,是欧洲社会大部分人群共享的公平。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统治问题上存在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直击矛盾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无法根除的弊病,打开了当时人们的问题视域。

在这样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下,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无产阶级有必要站上政治舞台,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力。换句话说,无产阶级斗争呈现出不得不发的态势。而阶级斗争的方向和道路往往决定了阶级斗争的结局。因此,在阶级斗争之初,无产阶级必须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明确自己的现有处境和未来前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规律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提出是有目的的,并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又做到了高于社会现实,站在一个开阔的历史角度纵观古今,探讨国家学说中包含的普遍性、历史性的科学规律。其科学规律的表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演变规律;二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结局。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地考察了国家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会,国家的概念并不存在,共同生产生活、彼此依赖的生产关系中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直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者中的一部分获得了私有的生产资料,逐渐在生产关系中处于高一级的地位,对不具有私有生产资料的部分生产者实行雇佣关系。自此社会开始分裂,等到私有生产资料的获得者生产资本越积累越多,他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优势,更在政治上占据优势,国家便产生了。国家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依次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演变规律侧面反映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不可调和并不表示国家的存在状态会不断演变,没有尽头。从“国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出发可知,当阶级差距消失了,国家也就消失了。这种变化表面上是向无国家概念的原始社会的倒退,实质上是向全人类共同富裕,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发展获得精神解放的目标奋进,最终奋进的终点就是“共产主义”。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民主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前进目标。

二、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就未曾停止过。

(一)根据本国国情具体分析

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进程有所区别。新中国成立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社会民族问题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第一次“变身”。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设计出了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此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承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理论进程,根据不同阶段中国国情的具体需要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稳定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保了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中国人口众多,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要想实现民主公正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方向标;二是尊重中国具体国情;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基本宗旨。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方向标是指明确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虚假面貌,避免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偏差;尊重中国具体国情是指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运用落在实处;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不忘为民服务,代表中国人民的发展意愿。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算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合理应用。

(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首先要以史为鉴,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本质,在不断演进的国家发展历史中找到中国自己的生长点,那就是消除阶级分化,始终代表人民。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坚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在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宪政民主等思潮的渗透下保持清醒。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成为多余而自行消亡,代替国家的将是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用列宁的话说: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消亡的唯一道路,而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抵挡一切不利的西方意识形态的盾牌,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跨越一切艰难的前进道路阻碍的旗帜。只有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价值的弘扬。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需要中国来将其保持发展,使其永焕生机。

纵观全文,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了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科学发展,其第一次站在广大人民的角度把国家放在客观的历史发展现实中进行阐述。中国一直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当作精神武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解读也从未停止。新时期,我们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光輝,助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效敏(著)田毅松(译).马克思的国家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2013-1.

[2]薛德震.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理论前沿,2004(13):23-25.

[3]邓纯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14(A04).

[4]孙乐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09(A07).

[5]陈学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2(11):23-28.

[6]石婧.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理论中国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现实意义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