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之升:小邮票见证大历史

2018-10-10汪伟玲

恋爱婚姻家庭 2018年28期
关键词:邮品集邮邮票

◎文/汪伟玲

在诗人余光中的眼里,邮票是一缕乡愁,寄托着淡淡的愁思。在86岁的集邮老人丁之升的眼里,邮票则是一张名片,见证了中国百年来风雨兴衰的发展,集邮的魅力无可比拟。

痴迷集邮70年

11岁时,丁之升第一次见到邮票册,便对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老家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父母经营着一家百货店。当时投递员为了方便,把周围十多个村庄的信件全部都放在这个小店里。“每次村民过来取信,我都求他们把邮票撕给我。”丁之升说。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七十多年的集邮生涯。

1954年合肥发大水,正在外地服役的丁之升没有及时赶回老家,存放在家中的几千枚珍贵邮票被大水毁得所剩无几。但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在部队重新开始收集邮票。退伍后,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去逛邮市。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仍然省吃俭用,每月从“舌尖上”节省下来的钱,几乎都用来购买邮品了。

攒邮票不等于集邮,一个人拥有的邮票再多,如果不对其进行整理、研究,是不能算得上真正的集邮者的。制作邮集是整理、研究邮集的重要方法,同时它也体现出制作者的集邮水平。从确定主题、整理,到草拟文字说明、编排设计,直至完成,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一般人做一本邮集至少需要一个多月时间,而丁老基本只需要两个星期就可制作好。他所编组的邮集,在省、市邮展中多次获得荣誉奖项。

邮票是历史的缩影

七十多年来,丁之升收集的邮票已达数万枚。

1999年10月15日,丁之升在合肥城隍庙邮市闲逛时,发现了一份印有红条印章的实寄封。这奇特的印章引起了丁之升极大的兴趣,他掏光口袋里的所有钱买下了这个宝贝。回家用放大镜一看,红条印章上竟然写着“中国红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二营六连”的字样。丁之升查阅资料后得知,这个实寄封竟是红军当年用来传递战情信息用的。“我当时被这个发现惊呆了。这样的实寄封本是少之又少,保存下来的更是稀世珍品,现在全国可能也就我一人保存了这样的真品。”

在收藏的所有邮票中,丁老最看重的是一套三枚大龙邮票。这是1878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开始只是在五个通商口岸使用。帝国主义者在海关总署设置“帮办税务”,直接控制海关税务和邮政业务,邮票的设计印刷都由外国人一手承办,只是印有“大清邮政”的字样。当时,丁老花费几千元买下了这三枚罕见的珍贵邮票。如今,这套邮票的价值已经不可用金钱来衡量。

集邮也养生

在担任合肥市老年集邮协会会长期间,丁老经常举办邮展、邮品交换会和集邮讲座,并亲临现场为观展者讲解,风雨无阻。在校园里举办邮展时,同学们总爱围着丁爷爷问各种问题,丁之升则不厌其烦,用邮票中的信息给他们普及各种知识,让大家时刻铭记历史,并鼓励同学们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从小培养集邮兴趣。

现如今丁之升已退任,在家颐养天年。但每次全椒路社居委举办邮展时,他总是将自己珍藏的邮票无偿地拿出来参展。他说:“集邮是我一辈子的爱好,遇到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情,拿出邮票来看一看,就会忘掉一切烦恼。”

集邮对老年人而言,是一项简单而有益的文化生活,移情于方寸,能获得“陶情、增知、颐年”的好处,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爱集邮者多长寿。丁老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拨打电话0551-62607765。

猜你喜欢

邮品集邮邮票
独一无二的邮票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邮票被谁拿走了
邮票上的“三月三”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集邮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
探月三期拉开序幕 航天邮品记载辉煌
探月三期拉开序幕 航天邮品记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