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地下铁道》中的人物身份研究

2018-10-09孔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后殖民主义身份

摘 要:地下铁路是指出现于19世纪美国的一个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被用来帮助非裔奴隶逃往自由州和加拿大。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地下铁路线。电视剧《地下铁道》的背景设定在1857年,讲述一群勇敢的奴隶从佐治亚种植园逃脱,并迈向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追求自由的故事。在他们所经之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男女帮助他们藏匿行踪、逃脱追捕,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这就是传说中的“地下铁路”。

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运用他者和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不平等、黑人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追求。本文将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观点与“地下铁路”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对黑奴的身份建构进行了论述,揭示了殖民文化固有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在殖民文化背景中黑奴身份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身份;第三空间;自我和他者;后殖民主义

作者简介:孔咪(1994-),女,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2

第一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

1.1 主要理论家和基本原则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代表了一系列“用于研究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文学,政治,历史)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的理论和批判策略”(朱 284)。

弗朗兹·范农,爱德华·赛义德和霍米·巴巴等人是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

其中,弗朗兹·范农分析了阶级、种族、民族文化和暴力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爱德华·赛义德因其著名的“东方主义”而闻名于世,他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支配、重构以及对东方具有权威的西方风格”(赛义德 3)。赛义德还反对所有的把西方作为优越的一方,而把东方为下属的二元对立思想。 据霍米·巴巴所说,与二元对立相反,杂糅意味着多个国家或种族及其文化价值被谈判的“中间”状态。作为文化谈判的结果,杂糅性身份存在于多元文化的间隙空间中。

1.2 身份的解释

在《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中,霍尔提出“从第二种意义上说,文化身份是‘成为和‘存在的问题。这既不是一种已经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一种超越地方、时间、历史和文化的东西”(霍尔 225)。

学术界对身份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identity”一词源自拉丁语中的“identitas”和古法语中的“identite”。在当代文化批评研究中,身份认同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某种明确的,独特的基础或尺度,用以确定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性别、阶级和种族。另一方面,这个词意味着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试图追求和确认他们的文化身份。 著名的心理分析家雅克·拉康认为身份是基于与其他人的关系而形成的。霍米·巴巴赞同拉康的观点,并强调身份建构中的杂糅性身份。

第二章 《地下铁道》中的人物身份危机

2.1 罗莎莉的身份危机

在《地下铁道》这部电视剧中,女性黑奴分为两种:一种在田间工作,而另一种在主人家工作。罗莎莉和她的母亲厄内斯廷属于后者。他们住在大房子里,服务于奴隶主的家庭。这些奴隶似乎不需要在棉花种植园做那些辛苦的工作,但她们仍然是奴隶。虽然罗莎莉是主人汤姆的亲生女儿,但是因为母亲厄内斯廷是黑奴,根据奴隶制,罗莎莉是黑奴所生,因此她的身份也只能是黑奴。罗莎莉和她的母亲一起住在那个大房子里,但她们仍然是奴隶。罗莎莉是混血儿,她的身份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一种种族上的杂糅性。一方面,她知道自己的身世,却无法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到应有的疼爱和关心,因此她极其痛恨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作为主人的女儿,其他奴隶认为罗莎莉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有些奴隶甚至因为痛恨主人而痛恨罗莎莉。尽管罗莎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她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

2.2 诺亚的身份危机

奴隶制是一种将财产法原则应用于人的制度,这种制度允许个人拥有、购买和出售其他个人,并以此作为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诺亚是奴隶,他在主人汤姆的棉花种植园工作。他曾多次试图逃离种植园,但是都失败了。他的工作很沉重,而残忍的监工常常狠狠地打他。他必须遵从主人的命令,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显然,诺亚面临被白人否认的困境。作为一个黑奴,他没有自由,也不是一个自由人。

第三章 《地下铁道》中奴隶身份的他者性分析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自我”,而殖民地的人民则直接被称为“他者”。在剧中,厄内斯廷是主人的情妇,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因为她引诱了主人,因此女主人非常讨厌憎恨她。女主人尽其所能侮辱和谴责厄内斯廷。厄内斯廷的小儿子詹姆斯犯了一个错误,而残忍的女主人让她的监工用鞭子抽打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罗莎莉被打了。一方面,厄内斯廷以主人为基础确立自己的身份,显然主人是“自我”,厄内斯廷是“他者”;另一方面,主人也通过他与厄内斯廷的关系来构建他的身份地位。他把厄内斯廷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掌握着她的命运。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四章 《地下铁道》中人物身份的构建

4.1 人物的身份杂糅性

约翰是主人汤姆的弟弟,同时他也是一名活动家,致力于维护黑奴的权利。约翰是白人,但他和妻子十分同情奴隶。为了帮助奴隶,他们把自己的房子变成了一个地下中转站,用来帮助黑奴逃亡。这也反映了他们身份的杂糅性。对他们而言,身份杂糅是一种颠覆奴隶主至高无上权威的有效策略,他们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成功地帮助了许多奴隶。

4.2 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剧中,诺亚是奴隶,他在这个棉花种植园工作。与其他奴隶不同,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要逃离梅肯种植园。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通向自由世界的地圖。诺亚和罗莎莉相爱了,因此诺亚想和她一起逃走。当诺亚告诉罗莎莉他的计划时,罗莎莉非常害怕,拒绝了他的建议。在她的印象里,大多数逃亡者不是被抓回种植园就是被杀死。但是当她失手杀死了一名白人监工时,她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杀死了监工让她别无选择,只能逃离这里。这个情节反映了罗莎莉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4.3 自由州:《地下铁道》中的“第三空间”

《地下铁道》中,罗莎莉和诺亚相信如果他们成功到达自由州,他们将是自由人。在自由州,各人群聚集在这里。对他们来说,自由州就是“第三空间”。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商。黑人也不再是白人的努力,不再是主人的私人财产。在故事结尾,罗莎莉成功抵达自由州,不幸的是,诺亚被奴隶猎人抓住。在自由州,罗莎莉成为了一名自由女性,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结论:

《地下鐵道》这部电视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奴隶悲惨生活。这是一个关于一群黑奴试图逃离恐怖种植园的故事。为了成为自由人,他们在通往自由州的路上遭受了很多艰辛和痛苦。本文分析了黑奴的身份危机,探讨了人物的“自我”和“他者”,并运用第三空间理论重构其身份。剧中的人物身份具有杂糅性。自由州可以被看作是这个故事的第三个空间,奴隶们能够在这个和谐社会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奴隶制是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之一。废除奴隶制并没有改变种族歧视,这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人们提倡种族平等,但大多数黑人仍处于美国社会底层,美国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在谈到民主和独立时,如果仍排斥黑人和妇女,就不可能让人感到平等,种族歧视行为应该被人们所谴责。

参考文献:

[1]Hall, Stuart. “Cultural and Identity Diaspora”[A].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C]. Ed. Jonathan Rutherford.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90. 222-237.

[2]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3]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社,2001.

[5]左金梅,申富英,张德玉. 当代西方文论[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后殖民主义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寻根与扎根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