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寻与失落之间(下)

2018-10-09董一菲张艳张金波马于玲张显辉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7期

董一菲 张艳 张金波 马于玲 张显辉

师:(出示背景资料:九岁丧父、牛李党争、夕阳晚唐、漂泊无依)李商隐九岁丧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必须用弱小的双肩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后来李商隐还陷入“牛李党争”,牛党认为他是李党的,李党认为他是牛党的,不管牛李谁上台,他永远都是被迫害的对象。当时大唐日薄西山,而李商隐的一生也是位沉下僚,漂泊无依。让人充满遐想的还有他的婚恋经历。这就是诗人李商隐。

师:李商隐有这么多诗叫《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不是无题诗?

生:不是。

师:(调侃)恭喜你答错了,你们是不是认为这首诗的名字叫《锦瑟》,其实我说它还是《无题》,谁能找到证据?

生:第一句提示了。锦瑟是无端的,也有人猜测它是作者的一种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寄托到了锦瑟身上。

师:咱班同学的文学底蕴很深厚。其实《锦瑟》也是无题诗。从《诗经》开始许多诗都是这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题目叫《桃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题目叫《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题目叫《蒹葭》。《锦瑟》也是如此,其实也是无题诗。(出示幻灯片。)

(一)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2.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无题》)

3.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5.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无题》)

(二)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师:李商隐写过这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家喜欢哪句就读一读。

【评析】

张 艳:“群诗鉴赏”环节继续扩充着学生的视野与课堂化的容量。课堂从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出发,在“思念”的仿句和“难”字的炼字炼意中寻幽探胜,进而走进李商隐的“无题”组诗和未命名为《无题》,实却“无题”的其他诗歌,名句迭出,让学生自由鉴赏,给了学生足够宽广的审美空间。美丽的语文不是束缚,而是唤醒与播种,唤醒学生被应试压抑的审美意识,在其心田播下审美的种子,让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马于玲:将李商隐的无题诗与有题诗进行比读,扩大了课堂的容量。然后把復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在这方面一菲老师驾轻就熟。“喜欢”本无对错,重要的是直觉,是感受。

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师:春心像花一样,一寸相思一寸灰。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看这里思念如什么?“巴山夜雨”,真好!

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的难、李商隐的思念、李商隐缠绕的无题,从人间一直到月亮之上。在他的笔下与心中,嫦娥的“悔”装满了她的心。碧海青天是什么?是嫦娥思念凡间的心呐。大悲大恸!带着这种感觉,大家再来读读这些诗。并且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因为作者的爱人,在问他何时才能回家时,诗人不知道具体的回家日期,那时候巴山下起雨来,感觉十分凄凉。

师:说到这儿,我们来换个角度。猜猜看,林黛玉会喜欢哪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她喜欢哪一句呢?既然是猜想,答案是什么没有关系,但要符合人物性格。

生:“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诗中所写的意境很符合黛玉的性格与人物命运。

师:说得好!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林黛玉曾经葬花,她将花看做青春的寄托,花儿落了,她也凋零了,所以将自己与花一同葬入花塚。

师:黛玉是花魂,在《红楼梦》里,两个人是花朝节出生的,一个是黛玉,一个是花袭人,她们都被记入利润《薄命司》,可见她们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看来李商隐的每一句诗,都可以给林黛玉的生命作注解。

…………

【评析】

张显辉:李商隐和林黛玉,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现实里的诗人,一个是小说中的人物,看似毫不相干,一菲老师却把他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用李商隐的诗句,为林黛玉的精神找一个注解。黛玉是诗的化身,是美的象征,李商隐的诗与林黛玉的心事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我们又可以回到课堂最开始,一菲老师的那个导入:每个人,都能在李商隐的诗中读到自己。黛玉能,我们也能。

师:清代有一个人叫孙洙,他选编了一本诗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中有多少首唐诗啊?

生:(犹疑)三百首。

师:去年在外地讲课时,我对学生说,你们要用全部的智商来回答一个问题,古诗十九首,有多少首?他们一直不敢说。古诗十九首有多少首?

生:(自信地)十九首!

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少行?

生:(声音更高,更整齐)十四行!

【评析】

马于玲:好的课堂一定是张弛有度的课堂,可爱的问题正是“弛”,是“热”,调整学生情绪,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正是为了下面的“张”与“冷”做铺垫的。

师:《唐诗三百首》一共三百首,李商隐所作的二十二首入选。怪不得大家在林黛玉的精神气质当中,找到了那么多李商隐的影子。

出示:《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否有李商隐的影子?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

——《红楼梦》三十六回

宝玉对紫鹃发誓道:“我只愿这会子我立刻死了,把心迸出来让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化成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得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红楼梦》七十五回

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虽然它不是诗,却胜过所有的诗。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同学们来读一下这句,《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生:(一位男生十分低沉缓慢地读)比如,我此时……

师:太深沉了。(生再读。)你的声音跟你这个阳光的形象不太像。你知道我为什么在这么多男生中选你做这个角色的代言人吗?我觉得你的气质非常像贾宝玉。这是不是贾宝玉的台词?“我此时若果有造化”,“我”最大的造化是该死于此时,“我”全部的理由是什么?是你们在,他说的“你们”是谁呀?大观园中所有的女孩儿,包括那些丫鬟们。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为什么现在死呢?因为你们在。“我”死了,你们的眼泪会流成河,将我的尸体飘起来,送到了幽僻之处,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愿望。致敬女儿!宝玉说这个词胜过元始天尊,胜过一千句阿弥陀佛。第二段还是宝玉的台词,你来读。

生:(一男生读)宝玉对紫鹃发誓道:“我只愿这会子我立刻死了……”(学生读,老师纠正,如会字等的读音。)

师:宝玉话里也包含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看到了吗?曹雪芹不仅有传承,还有创造,仅仅成灰,还不够,还需要成什么?随风散了,连灰都不要有,无形无迹。最大的绝望,最大的灭迹,就是散了,什么都没有。不仅仅是死,不仅仅是灰,还是随风飘散。

出示:《红楼梦》中是否有李商隐诗的影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引子词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师:《红楼梦》和李商隐的诗是互为注脚,《红楼梦》开头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当中,有功名利禄,却独独缺了爱,缺了情,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此高扬旗帜,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他还说:“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痴”,情的最高境界,也许这就是李商隐。

【评析】

张 艳:《红楼梦》和李商隐,隔着近千年的距离,一菲老师却以“情”字为媒,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一菲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不仅来自她对单篇文学作品细腻、敏锐的审美感悟力,还源于她深厚的文史积淀。她对文学史上优秀作家作品的熟知程度和对优秀诗人以及各种文学形态的传承关系的认识深度远远超越了中学语文教师这个群体的水平。自幼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浸染,熏陶出一菲老师的如兰气质和教学独特的唯美风格;博览群书,博闻强识,炼就了一菲老师深入浅出的研究性教学能力。

马于玲:“猜猜看林黛玉会喜欢哪句?”这个问题如草蛇灰线,遥遥埋下了伏笔,原来是为了承接“《红楼梦》是否有李商隐的影子”。曹雪芹对李商隐不仅有传承,还有创造!

出示: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特点?

生:伤感!

师:帅!

生:忧伤。

师:还是一个伤,万变不离其伤。

生:至死不渝。

师:非常好!但哪里是至死不渝呀,是超越生死。

生:难分难舍李商隐。

生:纏缠绵绵。

师:缠缠绵绵李商隐。

生:感性的。

师:感觉非常敏感,所以他写的是朦胧诗,多义的解读。

出示:

失落 多义 空灵 真挚

感伤 忧郁 怅惘 隽永

缠绵 用典 曲折 秾丽

朦胧 迷离 隐约 深情

师:任选两个词,为某中学生杂志的专栏写一段话(100字以内),推介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李商隐的无题诗既 又 ”开头。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感伤又空灵。它表达出的是缠缠绵绵、无始无终、不休不止、痛彻心扉的思念与爱,用的却是空灵迷朦的意象与典故。(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看看你用了多少个关键词啊,感伤缠绵、空灵迷朦,无始无终、不休不止,感觉真敏锐!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真挚又曲折。真挚的,是他的情感;曲折的,是他的表达。他的思念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生与死,但是他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一种曲折、隐约、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学生鼓掌。)

师:向你们的语文老师致敬,真好!这就是汉语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多义又怅惘。关于无题诗历来有多种解读,有人读出了深挚的爱与思念,有人读出了不得志的伤感,还有人读出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复杂的情感诗人恐怕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师生一起鼓掌。)

师:你感动了我。好一个“说不清,道不明”,这也许恰恰就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魅力所在,每个人读出了自己的岁月、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情感,所有人都能从中读出共鸣,得到慰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注意加点的字。

出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评析】

张艳:结尾处,教学的风筝线从高远的天空收回,落在对李商隐“无题”诗整体风格的感悟上。整节课始于“无题”,终于“无题”,始于点,终于面,始于单篇,终于整体诗风。至此,立体的李商隐的形象赫然眼前,他立于晚唐的夕阳中,为我们吟咏着朦胧、深情、感伤的诗句,那浓得化不开的感伤,历久不散,弥漫了文学的时空,轻轻落在你我心头。

张金波:整节课始于“无题”,终于“无题”,始终是要沿着李商隐诗歌的“多意性”和“模糊性”的主线向纵深推进。一菲老师的这种主线推进的课堂结构,打破了以往板块式的生拼硬凑的课堂结构,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知识储备、和学生思维水平密切契合,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感受文本的魅力,提升思维品质。一条主线贯穿全课,重点突出,纲举目张,不但实现了课堂结构的圆融完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马于玲:以“无题”始,用“无题”终,整个课堂结构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圆”。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又不枝不蔓,简洁精炼。一菲老师仿佛有双妙手,天机云锦,任她裁,任她剪——没有丰富的储备,何以能如此毫不费力地展现出来?

张显辉: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旁征博引,是殊途同归,是引领,更是启迪。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都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所在。一菲老师的一节课,从晚唐李商隐诗起,以清曹雪芹《红楼梦》结,带领学生来了一场文学上的诗意旅行。

●教学反思(董一菲)

在朦胧中寻求清晰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多义,深情绵邈。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他们凭借直觉理解应该不难,然而要想深潜其中有所收获,给他们以方法,引领其入胜,却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在异地跨学段借班上课,讲这样一首写情,写深情,写痴情,写缠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诗,却又难言其妙的格律诗,切入是一个难点。

先把书读厚,这是上课的第一个阶段,然后再努力把书读薄,这是第二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有恰当的教学呈现,这是第三阶段。为此我重读了叶嘉莹、木心、钱穆、李泽厚、蒋勋谈李商隐的文字,重温了李商隐的两本传记,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做了摘抄。

设计这节课时,因为单篇诗文太单薄,我将专题阅读作为贯穿李商隐诗的主线,于是便有了如下设置:

一、设置摄魂夺魄的问题

如何切入,第一个问题问什么?问题一定要直抵文心,触及教学重难点,并且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李商隐是浪漫主义诗人,“无题”诗中的那份“爱”与“伤”,那份隐痛是绵绵不尽、前世今生的牵绊,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问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果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这是一个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是要深潜在文字里的,在反复的出出入入、比较和筛选的过程中走向诗的精神内核。

人物

时间 暮春 地点 蓬山(仙境)

晓夜 红尘

时间藏在诗句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里,学生在课堂上很快就抓到了,随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发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还有一个“朝朝暮暮”在其中。

地点是一个更具意味的所在。“蓬山此去无多路”,蓬山,仙山,仙境也。教师适时给予他们以支撑性的材料:“上一次约会在蓝田,再上次在洛水之滨”。(余光中《下次的約会》)于是在课堂上有一个灵秀的女孩脱口而出:“表明这份爱情前世前生,今生今世来生来世绵绵无期。”

那么这首诗又是谁和谁的故事,是谁与谁的遗恨呢?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为“晓镜但愁云鬓改”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分别加上主语,于是就有了“你、我、他、她”的各种排列组合,生成了那么多故事。课堂水到渠成之后,我趁热打铁又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问题一旦摄魂夺魄,学生一定会在文本的深处寻寻觅觅,发现并能够读出别样的李商隐。

二、在词语的密林里探险

唐婉《钗头凤》中的“难!难!难!”中的“三难”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二难”哪一个更难。在比较中,课堂已宕开了笔墨,在词语的内涵、外延、情境、意味、关系、生活、爱情、哲思等方方面面荡漾开去,缤纷而陆离。学生的思考尽现才华与灵动,透过“难”字的表面,透过数量走向深邃。

链接大量李商隐的诗,实际上是要用作专题阅读,让语文课的视野“辽阔”起来,而阅读是要有巧妙的任务驱动的,于是老师问林黛玉会喜欢李商隐的那句诗,适时提出这个假设,学生有感想,有话说。

三、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

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在倾听中点拨生成,完成师生的共同成长。

生:其实我觉得各有各的难处。

师:各难其难。

学生已经学会了辩证地思考问题,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适时地做了点评。

生:唐婉的难,是和前夫陆游无法相见,李商隐的难,是和神话中的爱人无法相见,李商隐更难。

师:唐婉是世俗之恋,李商隐是天人之恋。

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学生的课堂发言就应该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李商隐的诗是朦胧的,而教学应该是清晰的,在朦胧与清晰之间生成与成长,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