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与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8-10-08乔纪龙郑湘平李迎春王荣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胜任人才

乔纪龙 郑湘平 李迎春 王荣

1. 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教育归根到底的核心就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模式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因此,本研究采用胜任力模型的特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根据这种模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改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以期为该专业的良续发展和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以及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教育部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体育人才作为指导我国全民健身、关乎全民健康的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工作关系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百年大计。因此,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探索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新时期发展历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2 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就业压力,日新月异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和效果,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研究格外重要。因此,本文立足胜任力理论,在澄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招聘的情况来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从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的缺陷入手,探索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路径。

3. 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胜任力理论

胜任特征(competence)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pancer,1993)。

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任职的基础素质要求,但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鉴别性胜任特征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它们最大的特点在于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是优异者必须具备的,在不同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中,常常会交叉出现、数量有限的胜任特征。因此将胜任力模型引导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型中,提高人才竞争力。

3.2 我国当前政治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等体育人才的需求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是高等教育担负的重大任务,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突出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需求”。严格教学管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教学评估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够精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学科视野更开阔、学术氛围更浓厚;又要有够强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思想水平更高、文化底蕴及人格内涵更深厚;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因

体育教育专业是高等体育院校的传统专业,从开始招生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体育师资,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自1998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以来,高校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也日渐宏大,体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的过剩,造成了高等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呈现出“一毕业就失业”的严重后果。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体育院校今后的招生,而且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事业急缺大量的应用型的体育人才,另一方面是我们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找不到工作。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力 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脱节。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色、提升其竞争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也是推动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因之一。

4.1.1 高校教育改革大背景的呼唤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所被赋予的职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化教育,再进行对口分配就业,这种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一直被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统模式。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视野狭隘,缺乏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 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这种“统 一”与“单 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当今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快,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 键要素。因此,必须走出传统的培养模 式进行教育体系制度创新,优化整合教 育 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实现由“精 英 型”向“大 众 型”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是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4.1.2 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

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益增多,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市场博弈模型告知我们,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不同质的市场,就业者面对的是彼此间相互隔离的就业面和就业空间,同专业毕业人才越来越多,

传统固守岗位就会越来越少,这需要毕业生扩展思维,放逐眼光,走出固守的就业面和就业空间,如:随着现代体育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健身行业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显。此外,科技信息时代带来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的人才也不计其数等,这些市场变化要求体育教育人才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提高职业水平。

4.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最终的去向,为此本研究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按照“洋葱胜任力模型”和“冰山胜任力模型”的理论为基础构建该专业的胜任力模型,用于指导该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探析。

4.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图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

通过归纳与总结,研究者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从以下3大模块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见图1)。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基础宽厚,专门化方向精深,专业+特长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上,突出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能力结构上,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素质结构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和发展。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4.2.2 基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社会需要、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和综合体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达到自我提高与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与教育氛围的协调一致;培养有理论、懂管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为实现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如图2所示。

①优化培养过程,建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体育教育专业已有很多年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发生变化。为此,必须优化培养过程,做到教育资源、教育主体、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教学、训练、竞赛、科研”

一体化的模式。

②建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多元化知识体系

建构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旨在规避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出现的部分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实现学生全面性良好就业。借鉴科学的知识体系,将科学性与可依据性实时结合,实现最终教学目标:首先,实现具备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学生需要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其次,以普及知识为目的,实现全面性的知识储备。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要以此为目标安排适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实现高水平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素养,以“教”养“学”,以“学”致“用”。

③面向未来,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一、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第二、建立教学、训练、竞赛、科研一体化的新体系;第三、采用创造性、先进性的教学方法;第四、营造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创新,激发创新。

④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在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的条件下,传统的考试制度与方法是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只有完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考核改革为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对每一个学期的考核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能力都得到全覆盖。

图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模式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既是学术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在保持原有的办学传统和基本特色的同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体育院校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即体育专业素质的塑造,为学生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即体育师资能力培养与训练,尽可能将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能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应用能力。夯实训练方法与手段,提升课程实践与实习能力,实现“行业-基础”与“能力-核心”的结合,建构一专多用的‘专’-‘多’教学模式,确立社会需求为核心的学科目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模式的推广,更新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起到有利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胜任人才
人才云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