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创新

2018-10-01包娜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包娜娜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草原文化就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之魂。改革开放为草原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草原文化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 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完善

对草原文化的学术研究是草原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持和引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从2004年开始由内蒙古社科院组织实施,一期工程主要编写出版了《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文化内蒙古》等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开始实施二、三期工程,提出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内涵特征、基本精神、历史分期和建构特征,研究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的重要论断。自2004年7月开始实施以来,“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共出版著作、资料集60余部、2600多万字。截至2017年,“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4届,出版《论草原文化》论文集12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中国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学科建设也是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草原文化学被正式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并纳入国家有关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同时,《草原文化》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材纳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草原文化学已经走进大学和高职高专课堂。2001年8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草原文化研究所,以草原文化理论和产业化研究为主攻方向。2005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学会”正式成立,作为研究和宣传草原文化的民间团体,组织全社会学术力量研究草原文化。2009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在内蒙古社科院挂牌成立。同年,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国社科院选为“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草原文化学科建设的影响愈加广泛。

二、草原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

从2003年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全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提升。2004年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速为25%,高于同期全区GDP增速12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已建成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较好地发挥了集聚带动作用,也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激发了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活力和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果累累,舞蹈剧《草原记忆》、大型民族歌舞剧《一代天骄》等民族精品剧目演出和草原文化题材的图书、电影均受到全国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艺术演出方面,全区各级表演团体多次赴区外及国外进行演出交流。草原文化事业发展格局良好,势头正劲。

三、以草原文化为主题和特色的文化交流影响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全区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草原文化的现代阐释,推出了各类艺术精品。从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作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阿丽玛》问世以来,全区影视创作者共创作影视剧近400部,先后夺得国内外奖项150余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是内蒙古文学繁荣发展的两个时期,引发了关于“草原文学”的讨论,草原文学创作一片繁荣。内蒙古杂技团自1979年至2016年,在国内外演出3000多场次。与此同时,草原文化理论研究、论坛、研讨等活动为草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智力支撑,也成为草原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谋划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加强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出去”,提升内蒙古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文化政策不断完善和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2005年,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九个一批”文化工程,即“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九个一批”对内蒙古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06年以来,全区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出版、发行、影视、广电网络、文艺团体和管理体制改革。得益于文化市场的开放,使得我区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发展目标,内蒙古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已经到来。

五、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对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分期、区域分布、核心理念、文化精神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草原文化”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观念体系,被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接受且广泛使用,但仍存在关于“草原文化”从概念到属性等方面的一些争议。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构建草原文化学术话语体系,从学理上阐明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特质,形成概念范式,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奠定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

在文化需求方面,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比以前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深入人心,对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文化传播方面,信息化、数字化传播形态发展日新月异。以数字化、互动性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为草原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平台和受众提供了新机遇,促使草原文化的表达转化了方式、内容和渠道,为讲好内蒙古草原文化故事提供了更加多元多样的路径选择。

在文化交流方面,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及中俄蒙经济带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基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超过44亿人口,国际关系、民族宗教和历史文化复杂多样,只有坚持文化先导,使不同文化包容互鉴、求同存异,才能做到民心相通,实现沿线国家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用文化连接中国和世界。因此,加强内蒙古草原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加大草原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草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新形势下的现实需求。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爱在内蒙古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