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教育出路只能在

2018-09-30秋风

商情 2018年41期
关键词:出路

秋风

[摘要]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尼尔发展并完善了他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尼尔的教育思想中,其对学生善良天性的完全信任和对学生的完全尊重使得他设立的夏山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乐土。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许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时代快速的发展极不协调。因此,我国教育应积极汲取夏山教育的精华,选择夏山为教育出路。

[关键词]中国教育;出路;夏山

尼尔是二十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教育家。在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尼尔发展并完善了其自由主义教育的思想。尼尔教育思想的宗旨是爱和自由。在尼尔的教育实践中他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爱和情感的教育,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秉承着“让学校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夏山教育价值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仍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下,学生压力、负担很大

从教育理念分析得知,学生在不知道将来进入社会后做什么工作的情况下,学生在工作之前的校园生活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储备各个科目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备将来用到,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基础。同时,人的大脑会随着年纪的增大逐渐衰退的趋势,所以学习要趁年轻尽可能的多学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现在的孩子,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要从小抓起,学习计算机要从小抓起、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学生在这样的理由之下被灌输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的,其压力可想而知!

从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分析得知,以分数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作为优胜劣汰的择生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其初衷是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的教育制度,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的。在中国当前这种以“打基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以及以分数为标准考核学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被灌输很多基础知识;压力本来就很大,为了上好大学,将来有份好工作,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附加作业又接踵而来,学生很难享受快乐的童年;学生的负担只会越来越大。不改变这样的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制度情况下,学生是很难减负的。

1.教育错误观念

如何改变这样的教育观念呢?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很多错误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点:

错误一:人的大脑的记忆力会随着年纪的增大逐渐衰退的趋势,所以学习要乘年轻尽可能的多学知识。人的大脑的记忆力确实有这随年纪增长而逐渐衰弱的普遍现象。但是中国的灌输式教育企图利用学生这种小时候记忆力好而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学习基础知识的行为会导致加剧这种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学生毕业后不肯工作,对于社会、工作的相对适应能力差,可塑性差……有这样一种说法:国外的大学生对于工作适应需要1个月,而中国的大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则需要3个月。这种现象就好像是学生因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精力过度消耗、潜能过度开发了,导致后继无力。

错误二:为了适应将来的社会,要尽可能多的储备基础知识。假如将你放到(穿越)1000年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会怎么样?除了先进科技带来的兴奋之外,还有担心自己对于未知社会不适应的恐惧,因为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将过时,会与时代脱节!毕竟知识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当今的大学生不说未来的时代,就说当今社会都很难去适应,似乎只有穿越到古代才能他们觉得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有用武之地,才能让他们有优越感;但是对于刚刚出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够适应陌生的社会的不管社会已经如何进步和发展?为什么呢?

2.错误观念存在的原因

其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好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疲劳值。毕竟脑子就这么大,脑细胞就这么多,我们所能记住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

其二,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一种技能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脑细胞、精力、疲劳值;不仅如此,我们所记住的每一件事、物、一个人名、一串电话号码等等一切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会在消耗我们的脑细胞、精力、疲劳值。

其三,刚刚出生的婴儿的脑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一墨不染,他们的记忆力似乎很好,他们如同白纸一样的大脑如饥似渴的吸收着这个世界的传来的各种信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信息的学习,接纳会帮助他们快速的适应当前的社会,因此不管社会如何的进步发展,孩子总是能最快速适应的;记忆力会随着我们这种吸收的信息、学习的知识增多而逐渐减弱;随着我们的精力疲劳值的消耗而减弱,只是看上去像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减弱。

孩子时期的这种强大的记忆力、适应力……我们称之为孩子的天性。中国的这种灌输式教育方式大量的消耗孩子精力、脑细胞导致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后记忆力、适应力降低,可塑性差的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扼杀孩子的天性。个别的天才儿童(如:4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而长大之后平平凡凡,实际上是因为提前透支了精力并不足奇,也并不可取,因此孩子的教育不需要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因此,因为记忆力并不是单纯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减弱,而是随着精力、记忆知识量的多少决定的,那么“学习要乘年轻尽可能的多学知识”的观点就值得怀疑了。對于总想着怀着现代的知识穿越到古代去大显身手的同学,我想说的是:或许你们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想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中适应下来,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脑“格式化”,而不是将大脑当成储存了无数先进的理论知识的移动硬盘。

3.以打基础的教育观念的另辟蹊径

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这样的一个尴尬:我们进入工作之后还要继续花费很多的精力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却发现我们的精力无以为继,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工作和社会。更可怕的是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90%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我们需要将那些用不上的基础知识逐渐淡忘,将精力节约出来后才能勉强去适应当前的工作和社会;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因为在学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他们保留的足够的精力、脑细胞、疲劳值,他们很快的适应了这个社会,并没有那些老师耸人听闻的找不到工作无法生存下去;相反,很多大学生反而面临着找不到工作以及工资低的困境;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反过来说:即便是专业不对口照样干的很好,间接的说明我们学习理论知识对于我们的工作的帮助不太大,90%还是保守了,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来说,或许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的比例更高。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说明大学生的优越感:毕竟能够上大学的都是学生中的精英,最终这样的精英拿着大学生的毕业文凭去跟别人抢工作而不是创造工作,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总而言之:寒窗苦读数十二载,牺牲了童年大部分的乐趣、投入无数精力、财力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样高,这是否“物有所值”呢?对于不知道将来做什么的学生来说,相对于尽可能的储备基础知识以备将来不时之需之外,我们还可以另辟蹊径:保持一定的孩子时期这种适应力强、记忆力强、拼搏性强的天性以便将来适应社会和工作,将来用到什么我们再去学什么,毕竟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90%的理论知识用不上、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同时进入工作还得继续学习,不如索性大胆一下放弃一些基础知识,尽可能多的保持这种天性去适应社会。

(二)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1.创新型人才概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做一件我们非常喜欢的事时候,在别人看来非常的勤奋、刻苦、付出之多的精力,显得坚持不懈等等,其实对于自己而言则是乐此不疲、兴奋的停不下来!所以,所谓关于成功的言论都是基于兴趣、快乐为基础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活得快乐,这也是勤奋、持之以恒的原因所在,勤奋只是兴趣的一个侧面表现而已。而仅仅是强调勤奋,认为学习应该吃苦耐劳,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那些沉迷网络的玩家总是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法,脑子里不断着想,不断地尝试着技能之间的搭配,职业之间的配合,以及研究打副本、打BOSS的各种战略、攻略!很多朋友往往创造出新奇的想法,并且发表在游戏论坛上与大家分享……这种行为在本质上跟科学家在思考研究问题的表现是一样的。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创新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研究”。这种由内在的兴趣推动的自己不由自主的去不断的有新想法去研究,并且实践尝试证明是否可行,如果证明错误失败了,继续换一种想法继续乐此不疲的尝试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方式,我们有时候从勤奋的角度去看也称之为付出、汗水;在创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创新,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失败,而一旦成功了有了结果我们才称之为创新,所以创新还存在着一定的运气、灵感,因此“爱因斯坦: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模仿这样的行为,我们只需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这种内在动力便会自然而然的推动他们去创新。

2.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方法

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培养兴趣的结果可能是打着培养兴趣的名号灌输知识,这样的兴趣是有限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感兴趣。就好比:吃多了,就算食物做再好吃也吃不下;饿了往往吃什么都好吃、喜欢吃!学生需要对于知识保持一定的饥渴度,然而中国教育超前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好比是让学生拼命的吃食物,认为这些食物都是对他们有好处的,需要多吃,需要乘着年轻、能吃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吃,他们总是这样担心学生:如果不强迫他们吃东西就会因为不吃东西而饿死;结果学生得了“厌食症”。难道一个人饿了就不会自己去主动吃东西了吗?人精力过剩的人总会寻找着喜欢的事情发泄精力!孩子总会有着各种喜欢的兴趣,因此兴趣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培养,尊总孩子让孩子自己寻找兴趣就行。

3.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剖析

创新过程中需要以兴趣为基础的同时,需要集中大量的精力才可能有所成就,这种集中大量精力付出于某一领域的行为会帮助我们在这一方面极其擅长、我们称之为:术业专攻,这样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很有某一方面天赋或者天份!

很多知识需要科学家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几代人的心血和精力才能有所成果;而理解这样的成果可能只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月,至于为了应付考试去记忆知识,可能知识需要几秒、几分钟的时间、几个小时的时间便能记住一个公式!学生在中国的这种灌输式应试教育制度下为了应付考试,即便是那些被标榜的好学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于只会接受,记忆,理解别人创新出来的成果、知识!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只能是:复制大国、仿制大国、盗版大国!

但是同时因为有限的精力,集中大量精力行为的结果会使其他方面的精力会减少,其结果就是“偏科”现象!什么是“偏科”现象呢?根据字面的意思:比如说某位同学只喜欢数学、而不喜欢其他科目;比如某位同学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其他科目;某些同学喜欢理科,不喜欢文科等等。还有一些引申的意思:某些同学喜欢的事情可能仅仅是涉及某个科目下的某一个知识点,甚至跟在学的任何一个科目都挂不上钩!“偏科”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意思:除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不愿意浪费精力在兴趣之外的其他事情之上.比如说爱因斯坦:不喜欢理头发、剪头发、不注重外表,甚至在走神中把手表当面条煮了。他们不愿意在繁杂琐事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喜欢在同一个饭店吃饭,未必是因为饭店的伙食好,而是因为熟悉,陌生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去适应;钱学森一生只愿当副职,偶有一次机会当了正职却让他非常的不习惯,繁杂的琐事让他非常的不喜欢、不适应。后来在自己的要求下变为副职.其实不难理解,用乔布斯的话说:只想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不愿意去当总统的原因(因为总统不是他所感兴趣的职业)。

强行将精力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中抽出来去做其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那些有着自己兴趣甚至让自己沉迷的事物的人才能理解、感同身受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当今教育制度对于自己的束缚。这种在兴趣上的沉迷让自己集中大量的精力的行为会让他们有所成就、获得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功和天才是指将自己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某一个点上,使其比其他人更加的光亮、而在其他方面则比别人黯淡!(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出精力有限论的原因之一)。因此:请尊重兴趣者们的“只想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的行为和现象!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创新,只不过大部分都是“小创新”!为什么称之为小创新?中国的创新让人有一种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创新,以及剩余不多的精力去创新的感觉!有着某种束缚让人不能够全心全意去创新的,导致中国很难有重大创新,进而导致中国很难拥有核心技术!如果说创新需要“偏科”的话,那么中国教育制度下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原因就在于: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下以“打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及分數最大化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偏科生”是很难存活的,他们要么放弃偏科,要么以偏科的强大成就成为特例获得承认,后者寥寥无几!假如把爱迪生这样的天才发明家放到我们教育制度下,按照我们当前的教育观念:打好基础知识,努力学习!但是精力被不断的分散的结果就是:没有预期的成就高,甚至泯然于众。

因此,中国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中国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将精力分散到各个科目,均衡发展;而创新需要一个人在兴趣的前提下集中其精力到一个点上,二者不可兼容!因此中国教育需要在“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之间进行抉择。而这涉及的便是那场关于“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著名争论。一个被动学习,一个主动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灌输知识属于被动学习;以兴趣为主的偏科生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自己的去主动学习.一个压力大,一个很快乐: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很苦很累,学生压力很大;而兴趣为前提的”偏科生”会很快乐;一个态度敷衍,一个态度认真: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就学习态度而言: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生不可能去认认真真的学习每一个知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态度是:敷衍;而以兴趣为前提学生会认认真真的做他所感兴趣的事情,态度是认真、举一反三……一个知识贵多不贵精,一个知识贵精不贵多:全面发展是什么都想学了一点,因为学的多,又学的不精,看上去什么都懂一点,实际上又什么不懂,什么都不会;而兴趣将精力集中一点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在一个知识研究透之后,经过兴趣的延伸和兴趣的转移再把精力集中认真的学习下一个知识,长此坚持下来,这样的人反而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喜欢写作的韩寒曾经被问及:“如果写作的时候用到物理化学的知识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回答了:写作的过程中,用到什么知识,就去现学,不用担心晚,别人在学校被动接受知识的时候,人家韩寒也没闲着,也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积累着知识,可以说只是学习的模式不同而已。这样的学习模式的优点就是:1、在人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只需要学习涉及写作那部分别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全部,可以节省很多精力。2、因为涉及自己的兴趣,所以学习写作方面涉及到别的专业的知识的时候也有兴趣,是一种快乐学习。3、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与自己的兴趣、专业知识串联起来而不容易脱节。

对于快乐的思考: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小的时候总是喜欢玩耍。为什么呢?不管是兴趣也罢、童年玩乐的也罢,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快乐。一个人快乐的时候,脑子中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号会刺激大脑,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更聪明,也使人的身心更健康;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孩子的大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要的催化剂,可以这么说:孩子玩乐实际上是因为人类在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对于快乐的一种“正常生理上的需求”,也是一种本能,这种需求会让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聪明,大脑越来越灵活。而中国当前的教育下抑制学生快乐的需求的行为违背了这一自然发展规律。因此从快乐的角度来说:教育(尤其是早期、童年的)不是比谁学的基础知识更多,而是比谁获得的快乐更多!快乐远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拥有快乐的童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的教育路选择

人总有自己喜欢、偏向的兴趣;孩子一出生总是对于各种事物感兴趣的;即便学生当前没有兴趣,也不要以此为借口给学生灌输基础知识,过度消耗精力的结果就是对什么都不容易感兴趣了。而精力充沛的时候总是会寻找喜欢的事情发泄、倾注精力!因此興趣不需要刻意的去培养。保持学生对于知识一定的饥渴度就可以了。

不要因为某个职业看上去有前途,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因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尊重学生自己去喜欢兴趣。当这些不同的兴趣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就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才。

那么教育如何改变才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在不同时间拥有的兴趣、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呢“?答案便是:自由!!!不用给学生灌输基础知识,不用考试制度去考核学生,学生想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在什么地方学习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即便是学生在学校什么都不学其实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持了那种孩子时期的那种强大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天性,进入社会之后去拼搏、学习、适应社会。在我看来帮助我们适应社会的其实并不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是这种天性、社会经历和人性体验!在自由教育制度之下:不管是有自己兴趣的“偏科生”,还是什么都不学的能够保持孩子天性的学生,这两者我们都不需要担心他们。

英国的夏山学校便是一所自由的学校,创建者:尼尔先生。夏山学校并有与尼尔先生教育理念完全契合,创校之初为了迫于舆论压力还是给学生教授一定的基础知识的,不过其自由度与中国当前教育制度而言还是天壤之别;以夏山为基础借鉴创立的美国瑟谷学校比夏山学校更激进,这样的学校不仅没有消亡,还在不断的增长,分布于全世界20多个国家。它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相当不错,并没有我们担心的各种问题。因此这种教育理念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由度代表了教育的成功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外的教育相对于中国当前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在于国外学生没有中国的学生那么吃苦耐劳,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而那些教育上高度自由的国家,其国家人均生活水平,发达程度都可以说与教育的自由度成正比。

在夏山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下:

——中国学生负担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可以享受快乐的童年。

——偏科生得到生存,中国缺乏创新人才的问题可以解决了。

——学生从应试教育制度中解放出来后,中国足球运动也就可以全面推广了!

猜你喜欢

出路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儿童视野”
电子书包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论字幕组侵权及其发展方向
试析实体店面临困境及转型的出路
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困境究竟在哪里?
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