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基础教育的“宽松”与“去宽松”

2018-09-29杨小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杨小雁

摘 要: 日本的“宽松教育”起始于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经过之后1987年、1998年的共三次的修订,日本的基础教育不断继续着“宽松教育”之路。但随着日本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日本社会对“宽松教育”的批评声高涨,2008年修订的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宽松教育”不再被提及,现在已明确宣告了与“宽松教育”的诀别。但对于“宽松教育”,不应只是否定。厘清问题所在,继承其合理的部分,才是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 宽松教育; 去宽松教育; 学习指导要领; 独立思考能力; 生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1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3.020

Abstract: Japanese“loose education” began with the revision of “ Learning Guidelines” in 1977. After three revisions in 1987 and 1998, Japans basic education continued to be“loose education”. However, with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Japanese students reduced, the criticism of “loose education” in Japanese society has risen. The“loose education” in the new“Learning Guidelines” revised in 2008 is no longer mentioned. The distinction with“easy education” has now been made clear. However, “loose education”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neglected, yet, the proper attitude is, on one hand ,to clarify the problem, on the other hand ,to inherit its reasonable part.

Key words: loose education; de-looseness education; learning guideline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bility to survive

一、导论

日本的“宽松教育”大體类似于中国的“素质教育”,二者的初衷都是希望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不能只为应试,过于看重成绩,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初衷毋庸置疑,但在日本“宽松教育”实际实施了有三十年的时间,却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事实上,日本自2008年正式开始了“去宽松教育”,而中国的“素质教育”也流于形式,无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中小学生依然把升学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日本的“宽松教育”从提出到废止,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有指导纲领、有具体实施办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也可以给我们的基础教育一些启示。

日本的“宽松教育”发端于1977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①。1998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是“宽松教育”的全盛时期。“宽松教育”的目的是为解决以往的“灌输教育”的问题,转变教育方式让学生有一些宽松时间以便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就是减少学习内容和授课时间。也正因为如此,随后出现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就被归罪于“宽松教育”。日本社会随之对“宽松教育”的批评声高涨,文部科学省在2008 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已不再有“宽松”一词,从这个时候开始“宽松教育”时期被削减的学习内容又重新加了进来,日本的中小学开始了“去宽松教育”。

二、宽松教育的实施

(一)“宽松教育”的由来——“灌输式教育”

日本在战后1945-1975的约三十年,为满足日本经济过度成长期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不断增多。1960年代更是提出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196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被称为“现代化的课程大纲”,成为战后课时数及教学内容都是最多的课程大纲[1]。在这样的“偏重知识”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指导之下,“灌输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再加上日本进入1960年代,社会上已形成了“学历社会”、“学历至上主义”的观念。学生们在家长和学校要考名校的教导之下,拼命努力地掌握知识。学校在提高升学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灌输教育”也被看成是为满足应试需求的“偏重知识”的教育。

那个时期的孩子们整日忙于学习,1970年前后,社会上人们都在担心孩子们的负担太重。当时的《读卖新闻》题为《身处考试地狱忙碌的孩子 补习班——让孩子更加疲惫》的报道中,对孩子们的状况有这样的描述。“……每天的生活就是让孩子去补习班。在补习班就是被迫死记硬背的学习。专属于大人们的神经衰弱蔓延到了孩子们的世界,这令做妈妈的有多么悲哀啊!”[2]。

另一方面,学习跟不上的“差生”也日渐增多。1971年6月公布的全国教育研究所联盟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一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一半,三分之一的中学教师回答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3]。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1972年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部分作出了修改,开始了由“灌输教育”向“宽松教育”的转变。1977年进一步全面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摈弃了“灌输教育”。通过削减教学内容和授课课时创造“宽松”的环境,转变教育方式为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为孩子考虑的立场也受到重视。

(二)“宽松教育”的理念

“宽松教育”全面起始于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经过之后1987年、1998年的共三次的修订,日本的基础教育不断继续着“宽松教育”之路。直至2008年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开始转向“去宽松教育”。因而1998年的修订可以说是“宽松教育”的全盛期,199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指导思想如下[4]:

在学校完全实行每周五日的前提下,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下展开各具特色的教育。在扎实掌握《学习指导要领》中基础性的和基本的内容之外,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为主的生存能力等。

1. 培养丰富的个性、社会性,具有作为国际社会中一员的日本人的觉悟。

2. 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展开宽松式的教育,在掌握基础、基本知识的同时,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

4. 各个学校创新设计具有各自特色的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

“宽松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点:各学校的教职员展开具有各自特点的内容丰富的教育;缩小学习内容的范围,减轻学习负担,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获取独立思考的能力。

“宽松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以下的几个要点: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设置“综合学习时间”,各学校自行设计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赋予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机会;在高中实施选择学习,结合学生的熟练程度开展更进一步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比如“观察及实验”“演讲及辩论”等需要花费时间和思考的学习。

日本的“宽松教育”从1972年提出起,到正式开始实施的2002年间,共进行了3次学习内容与学时的删减。第一次是在1980年,小学的6年间主要的4门课程削减了312学时。之后1992年的第二次的削减中,减少了207学时的同时,小学1、2年级废止了“理科”“社会”两门课,新设了“生活课”。理由是小学1、2年级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身边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缺少辨别能力。在同年的9月把每月第二个周六定为休息日,在1995年4月把每月第四个周六也定为休息日。最后在2002年实施了完全的“学校5日制”。第3次的削减是正式实施“宽松教育”的2002年,伴随 “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及“学校5日制”的实施,超过了前两次的大约200学时的删减,共减少了511学时[5]。

“宽松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削减一部分用于背诵知识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支配,发展思考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说,“灌输教育”就是把重点放在知识的获得上,而“宽松教育”则是把重点放在提高思考能力上。具体的做法就是减少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和学习范围,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了给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的机会,学校也变成了5日制。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后,有了更多各种体验的机会。文部科学省认为由各种体验得到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培养丰富的人性。

在“宽松教育”的方针下,对学生成绩评价的方法也由相对评价变为了绝对评价。绝对评价下无论谁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最高分。

(三)“宽松教育”的“功”

作为日本文部省考虑的“宽松教育”的长处有三点。首先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范围缩小,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自己查找各种资料,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第二点是生存能力的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直接关系到生存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最后第三点是说可以培养丰富的个性,生存能力的养成与丰富的个性相关,也就是说,为了获取生存能力,就必须积累更多的经验,从中就会学习到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丰富个性[5]。

但上述这些“宽松教育”長处仅仅是日本文部省的考虑和设想,事实上,“宽松教育”的实施是否真正达成了这些目标,成果的验证比较困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四)“宽松教育”的“过”

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对于“宽松教育”的最大不满就来自于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常常拿来证明学习能力下降的就是“国际学习完成度调查(PISA)”这一国际性的测试中日本学生的表现。自2000年开始,之后每三年一次,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15岁的学生为对象,对读解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在第一次的考查中,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日本第一。然而,在2003年的调查[6]当中,与3年前相比大大下降,排到了第六。2006年的考查[7]又掉到了第十的位次。在读解能力这一学习的基本能力方面,日本也由最初的第八,2003年下降到第十四,2006年又降到第十五。这样的结果在日本社会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宽松教育”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自然就被归咎于“宽松教育”。

除此以外,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丰富的个性作为“宽松教育”的长处的同时,现实当中,学生看不到在学校学习的价值,不再看重“努力”和 “忍耐”这些优良品格的价值,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只满足于一般程度即可,孩子们甚至于把“自我满足”也当作自己的个性。

另外,“宽松教育”在教师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先,教师不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难于养成在家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第二点,不少教师没能给学生传授学习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不去“努力”、“忍耐”,滋生出轻易的“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风气。再者,《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学习内容,作为“要求达到的目标”,有些教师则简单地理解为“教学不能超出范围”,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没有相应应对的办法。还有,“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作为“宽松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非常关键。“综合学习时间”必须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事实上,教师对待“综合学习时间”的理解不足,在没有具体实例的情况下,完全交由教师创新设计,这让本已工作任务繁重的教师感到困难,甚至存在一些抵触的情绪。因而在“综合学习时间”的设计上教师大多下功夫的程度不够,在实际的实施中并没有得到真正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去宽松教育”的实施

(一)“宽松教育”向“去宽松教育”的转变

由于“宽松教育”带来了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如PISA(国际学习完成度调查)、TIMSS(国际数学、理科教育调查)等国际测试中日本学生的表现不断在退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事实上还处在“宽松教育”时期的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宽松教育”就进行了一些调整,取消了“适度的教育”的措辞,可以讲授一些超越《学习指导要领》内容的发展内容,已经再看不到“宽松”一词的表述了。可以说在2002年文部科学省就已经宣告了“宽松教育”的失败,开始了向“去宽松教育”的转变。200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时隔三十年首次增加了授课时间,重新恢复了以前被删减的大多数内容。这次的修订标志着“去宽松教育”的开始。

在2016年的国际数学理科教育动向调查(TIMSS)中,小学、中学的4门课程全部达到了历史最高分。由此文部科学省对“去宽松教育”更加充满信心。文部科学省认为TIMSS中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授课时间的增加以及全国学力考试和学习状况调查的展开。因此,针对社会上关于“去宽松教育”是否回到了“灌输式教育”的老路上等等疑问,文部科学省认为目前的《学习指导要领》没有必要做大的修改。针对即将在2020年全面实施目前正在研讨中的最新一版《学习指导要领》,2016年5月10日日本的文部科学相驰浩特别发表了“强化教育”的声明[8],明确地宣告了与“宽松教育”的诀别,不再重回“宽松教育”与“灌输式教育”的对立,教育方针强调注重知识与思考能力两个方面的教育,学习内容不做删减。

(二)“去宽松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008年新修订的“去宽松教育”为特点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标。强调为了在富于变化的社会中生存,智育、德育、体育即扎实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心灵、健康的体魄三者平衡得到发展。

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为培养生存能力,更加重视家庭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对学生教育的参与,增加了国语课、科学课及社会课的课时以提高读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6年共增加278学时总学时数达到5645学时。中学3年共增加105学时总学时数达到3045学时。为确保授课时间,各科目课程独立教学,打破课程界限的综合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活动的时间与各课程灵活衔接,重新考量了“综合学习时间”以及中学选修课的课时数,增加了主要科目的学时,把每周3~4学时的“综合学习时间”减少为1~2学时,中学开设的选修课基本废止与“综合学习时间”合并为每周2学时。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在2009年就在一些中小学部分实施,小学于2011年、中学于2012年全面实施。高中2012年已针对部分新生实施,2013年的新升入高中的学生全面执行。另外,“宽松教育”时期内容之一的学校每周五日制的方针没有改变[5]。

“去宽松教育”增加了授课时间及学习内容。增加了小学和初中理数科目为中心的授课时间。由于“宽松教育”而删减的内容又得以恢复。教科书页数增加。变厚的教科书使学生的书包也更重。在小学还引入了外语教育,小学5、6年级成为必修,以“说”为中心,英文字母、单词的教学为辅,着重开展英语交际的体验课程。另外,在2018年有所修改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道德”也成为一门课程。道德教育由于指导上的困难以及弥补其他课程时间上的不足而一直被轻视。因此,道德成为一门课程后其指导方法和评价方法都受到关注。

(三)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的思考

1. “去宽松教育”=“灌输教育”?

文部科学省历经了“灌輸教育”、“宽松教育”,现在正走上“去宽松教育”。那么,增加授课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去宽松教育”是否会回到“灌输教育”的老路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尽管“去宽松教育”标榜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标,但人们感受到的就是“去宽松”的教育,即学习内容和课时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重新加重。这就如同人们对于“宽松教育”的认识就是减少授课时间和学习内容,而作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宽松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事实上,在每周5日的前提下,还要增加上课时间,恢复以前删减的算数、数学、理科的内容,势必造成学生负担加重。现今教科书的厚度已然增加,学生们的书包已经变得沉重。

2. “去宽松教育”与“宽松教育”目标的重叠

200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强调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作为“去宽松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也正是“宽松教育”时期的目标。而当下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又引入的“自主学习”的目标,也是“宽松教育”时期就有的。“生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内容都是共同的,这就让人不禁疑惑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宽松教育”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说到底,就是减少了授课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影响到了成绩。“宽松教育”时期不仅倡导“思考能力”、“生存能力”、“丰富的个性”的培养,并且通过删减教学内容获得的时间去具体地实施。“宽松教育”时期,专门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这是为了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变为跨课程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培养思考能力的“综合学习时间”。各学校创新设计各自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赋予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机会。比如说去农村体验挖红薯、接受英语及汉语、通过捡拾垃圾培养公益精神等等,各学校开展了多种不同的尝试。在“综合学习时间”的创设上,表现出“宽松教育”时期目标与做法上的一致。

的确在“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做法上,由于是交由各个学校各自设计创新,不同学校的努力程度不同,实施效果也确实会存在高下之分。还有一点,就是衡量“宽松教育”目标是否达成难以检验,“宽松教育”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无法给出清晰、客观的评判。

与之相反,各种学力考试的结果非常清楚、直接,尤其是日本学生参加国际测试的成绩越来越糟糕,这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巨大,直接迫使“宽松教育”的终结,“宽松教育”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去宽松教育”的目标与“宽松教育”有许多重叠,二者的区别在于“去宽松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的目标下,却在努力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表现出目标与做法上的不一致。

3. “去宽松教育”的目标与具体做法上的矛盾

“去宽松教育”提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但做法上看不到有多少与之配合的东西。相反在学校每周五日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上课时间恢复以前删减的内容,以及开设道德课以及小学5、6年级的外语课等,人们感受到的只有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再加上“宽松教育”时期的以解决问题、培养思考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学习时间,由以前的每周3小时减为现在的每周2小时,让人感受到的也是对这一目标的实际重视程度的削弱。事实上,由“宽松”向“去宽松”教育的转向,出发点本就是出于日本社会对中小学生“学力低下”的不满。因此,尽管2008年以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的教育目标与之前“宽松教育”时期并无大的区别,但在具体实施上却是通过增加学习内容和课时,全力解决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实际上“去宽松教育”的提出的教育目标只不过是有形式而无多少实质内容,可以说“去宽松教育”目标与具体实施上相互矛盾。

4. 教育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由“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的回归,很难说不是与现实的妥协。说到底,《学习指导要领》再做改变,上一级学校的升学考试不做相应的调整的话,要么就是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要么就是学校教育走上应试教育之路。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上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种排名靠前的大学,竞争永远都是很激烈的,就是“宽松教育”时期,为升学进入好的学校去补习班补课的学生都不在少数。在“宽松教育”下,没有深入自学的孩子与上补习班备考的孩子之间就产生了大的差距。不上补习班就难以胜出,即使学得再好再努力的孩子,想要战胜那些上补习班有专人辅导的学生也是很困难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条件去上补习班的。孩子们当中,单亲家庭或经济上困难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即使当下父母有工作经济状况没有问题,但因为生病或受伤等无法工作的情况一旦发生,每个孩子都是有可能陷入这种困境。这其中还隐含着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公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全面否定“宽松教育”的想法也未必可取。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好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在边摸索边进行中的。之所以有“宽松教育失败了”的声音,是因为“宽松教育”的培养思考能力的目标难有一个可以清楚看到的评价,是否失败也无法得到证明。

《朝日新闻》2016年5月13日的社论中指出:“宽松教育给人们的印象就只有删减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的初衷没有得到传递出去。现在重要的不单是否定宽松教育。宽松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继承下来,文部科学省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9]。

我国的情况与日本极其相似,升学对于每个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与升学的要求不一致的话,教育目标只能被放到一边。改革上一级学校的升学考试,尽可能地与教育目标一致,也许是今后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其实不存在“这样做绝对正确”的东西。学校再努力,家庭当中沒有好的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健康成长。不论什么人,都是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断努力前行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鈴木匡.ゆとり教育の理念に関する考 察[J].神奈川大学心理教育研究論集, 2012(32).

[2]新闻报道.試験地獄の中で忙しすぎる 子ども学習じゅく-虚弱化に拍車[N]. 读卖新闻,1962-05-23.

[3]佐藤史浩.「詰めこみ教育」から「ゆと り教育」へ[J].宮城学院女子大学発達 科学研究,2015(47).

[4]学習指導要領等の改訂の経過[EB/OL].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 -cs/idea/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3/30/ 1304372_001.pdf.

[5]川端希望,興梠有加里,築地文枝.ゆと り教育について[J].中村学園大学短 期大学部「幼花」論文集,2011(3).

[6]PISA(OECD生徒の学習到達度調査) 2003年調査[EB/OL].http://www.mext.go. jp/b_menu/toukei/001/04120101.htm .

[7]PISA(OECD生徒の学習到達度調査) 2006年調査[EB/OL].http://www.mext.go. jp/a_menu/shotou/gakuryokuchousa/sonota/ 071205/001.pdf

[8]教育の強靭化に向けて(文部科学大 臣メッセージ)について(平成28年 5月10日)[EB/OL].http://www.mext.go.jp/ b_menu/houdou/28/05/1370648.htm.

[9]社论.脱ゆとり教育丁寧な総括が必要 だ[N].朝日新聞,2016-05-13.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能力
浅析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微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由课堂现象引发的思考
《线性代数》教学中提高学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