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研究

2018-09-29江玉坤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整治规划策略

江玉坤

摘 要: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的规划建设以符合湘江新区滨水城市形象以及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整体保护要求为前提,突出自然与人文艺术、自然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通过后湖综合整治工程,以有机改造、综合整治的方式,美化建筑形象、优化生态系统与交通网络、打造城市优质开敞空间与滨水公共空间、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将后湖片区打造成为长沙中心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治理示范区。研究通过对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的背景以及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规划策略与行动,以期为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综合整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整治;规划;策略;后湖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27-0181-02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Yuelu Lake in Changsha City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Xiangjiang New District waterfront city image and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Yuelu Mountain Scenic spot, and highligh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arts, na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project of the Houhu Lake, the building image will be beautified,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ill be optimized, the urban quality open space and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will be created, and the urban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will be perfected by means of organic and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To enhance the image of the city, after the lake area will be built into Changsha City Center suitable for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demonstration area. The background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ouhu Lake in Changsha Yuelu District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ac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Houhu Lake in Changsha City.

Keywords: regulation; planning; strategy; Houhu Lake

1 背景

长沙后湖,地处岳麓山景区,毗邻岳麓书院、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总规划面积约140公顷,其中后湖景区面积约76公顷,是“大岳麓文化区”的鲜活点,是环岳麓山与橘子洲“文旅金三角”的黄金节点,在长沙打造“湖湘文化名城”、入围全国首批“两创示范”城市,推进新一轮棚户改造和岳麓区“文化强区”的背景下,后湖区域肩负“建设文化产业强大基地”、“打造长沙棚户改造典范”、“修复大岳麓山生态环境”三大历史使命。

2 后湖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后湖周边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1950年依山而长、沿渠而生。后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岳麓山的一条排水渠道,水源清澈。后由于排水渠养鱼不方便,为解决附近居民的生计,1959年岳麓渔场成立,利用后湖湖泊水叉、甩尾、低田,围堰成人工养鱼场。(2)1970年围堰成湖、临湖而居。围堰后不断扩大的后湖,水域面积接近千亩。围绕渔场天马村、黄鹤村临湖而居,后来还开辟出一片区域作为湖南大学生物系的实验渔场,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杂交鱼,曾多次接待来湘参观的外宾,走过了最为红火的70年代,成为当年长沙市民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3)1980年环湖建城、产学兴盛。80年代,后湖周边污染开始加重,渔场发展开始转型,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热潮,环湖先后被长沙市电信局、中南大学、湖大天马公寓等单位征收用作建设。而依托名校、名人、名院资源,科创、文教、培训等产业兴盛,基础雄厚,成为中部知名的文化艺术培训基地。(4)2015年夹缝生存、衰败棚户。随着长沙河西城市大开发、大建设,沿岳麓山和沿湘江發展迅猛,而后湖沦为城中村,在夹缝中求生存,此后建成的后湖新村等安置小区阻碍了上游的来水,使后湖基本成为一个死水湖。

3 现状问题

(1)死水无源、衰败棚户。后湖水质污染、湖底淤积严重,生态恶化,基质受损严重,彻底变为死水湖,且房屋破旧,已衰败成典型棚户区。

(2)文散民穷、特色不显。后湖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过于离散,缺乏有效的整合、缺少一盘棋策划、缺少活力,整体形象特色不明显。

(3)产杂品弱、功能缺位。后湖区域多样混合的产业功能,缺乏有效的盘整,多为自下而上形成,基本功能缺项、高端功能缺位,整体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4 后湖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行动

规划以文兴湖、以湖营城,从落后之“后”湖走向邂逅之“逅”湖,在这里,山水重逢、人文邂逅、功能汇聚,打造“湘江文旅新地标、水岸湖湘新社区、海绵城市新湖区”。在传统规划就空间论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设计、建设时序、运营管理三位一体的设计框架,提出后湖建设三步曲。

(1)逅湖一步曲 1.0:山水重逢,重塑“大岳麓”生态公园。规划提出流水留树、通江连山、复绿修路三大策略,通过搭骨架、留弹性,保留场地100%的原有水系和植被,贯穿区域山水、绿地系统,塑造“一芯连六脉”的1.0空间格局,为后期全面开发优先保留下重要开放空间和生态基质。首期打造悦艺水岸、湿地湾、荷塘幽径等6大项目,融入健身、摄影、骑行等8大活动,利用植物银行、临时性球场、城市农场等弹性设计,预留30公顷的弹性开发空间。其中,“植物银行”策略将预留开发用地作为苗圃、花卉种植基地,可为后期绿化工程提供苗源。

(2)逅湖二步曲 2.0:人文邂逅,复兴“新湘艺”水岸街区。规划通过塑示范、引核心,提取岳麓书院、太平街、贾谊故居等街、院空间形态,将长沙城市记忆与文化艺术、公共生活自然交融,形成“两核驱两轴”的逅湖2.0空间格局,在市场资金全面进入之前做好公共服务保障、六艺文化主导和核心项目开发。行动:景区内,政府建设6大院落空间,融入创艺、品艺、赏艺、湘艺、玩艺、学艺,复兴后湖艺术气息,形成景区发展内核,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景区外,以市场主导的逅湖T街项目塑造地区门户为后湖开发定义新的品质高度;串联两大核心形成东西向活力水轴和南北向文化绿轴。

(3)逅湖三步曲 3.0:功能汇聚,打造“文化+”艺创小镇。规划通过引资引智,自然生长,将1.0的公园环境、2.0的文化历史街、院生长为3.0的里、坊小镇。在街、院空间的基础上延伸出进院式、棋盘式、内街式、院囿式4种里坊模式,最终形成“一带连三片”的3.0空间格局(一条环湖体验带,逅湖T街、黄鹤小镇、六艺逅湖)。环湖体验带结合慢性系统,串联25个节点,融合文化、购物、休闲、运动等多种体验。逅湖T街,传承湖湘文化记忆,广纳现代时尚要素,打造集soho办公、时尚购物、文化展示、商务游览为一体的时尚乐活集聚地。黄鹤小镇,重构小街廓,多里巷的创意里坊空间,打造集创意发布、大学生智创CE社区、艺术酒店、演艺广场为一体的风情小镇。六艺逅湖,打造后湖别院、senior元创方、I Train市集、湘艺故事馆、伴边街、逅学墨苑等一体的六艺空间,引领中部城市艺术生活、回归湖湘城市记忆。

4 支撑体系

(1)水环境治理——通江连湖、三措并举

规划有的放矢提出“构造海绵城市、修复水生态”、“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水回用”、“活化滨水岸线,营造水景观”三大策略。

构造海绵城市、修复水生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打通和湘江的水系联系,构造区域5大海绵体,包括雨水花园、植草沟、调节塘、透水铺装等设施吸纳和消解雨洪的同时,净化场地水质。

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水回用:建立区内雨水综合管理系统、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引入低冲击开发,整体上提高城市排涝、调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水系污染,实现雨水有效利用。

活化滨水岸线,营造水景观:活化岸线类型,构造多彩岸线生活,结合不同岸线类型打造休闲类、运动类、娱乐类等多种环湖活动,塑造带有场地特色的滨水活动节点。

规划通过“水生态修复,水系统完善,水景观营造”三项措施,恢复12公顷水系网络,减少80%的暴雨径流,提升70%的再生水利用,实现区域雨污分流和三级净水,保障后湖水的生态、安全和品质。

(2)建筑改造——新乡土、微改造

立足已有的岳麓山、后湖生态资源环境,文化背景区位优势明显,将岳麓山、岳麓书院、爱晚亭、橘子洲头等建筑文化融入其中,将长沙本土的文化元素通过现代手段表现出来,建立具有标志性的区域风貌特色。项目建筑通过对不同建筑片区进行可持续、针对性的有机改造,将优秀的自然条件,通过大胆的创新构思,既根植过去,又面向未来,达到项目的创意蜕变,提升项目区域价值。

景区内保留建筑通过加固、重构、合院、错层、遗迹、营园等手段重塑传统湖湘院落格局;景区外新建建筑采用两层为主、局部三层的退台策略,构建湖湘“新中式”建筑群;景区外围建筑通过拆、改、刷、遮、挡、透等手法,塑造协调统一新风貌。

(3)交通设计——“外联、内畅、微循环”

建立“外联、内畅、微循环”的多层次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与功能产业的有机结合。外联:即对接区域交通,快捷连接河西、河东城市中心以及市域外围地区。内畅:即规划区内骨架路网构建和重要交通节点(地铁、公交、停车、人行交通转换节点)的优化。微循环:即建立7.5公里长与城市尺度相适应的、低碳环保的慢行交通体系,实现“可跑、可骑、可游”的目标。

5 结束语

随着长沙数十年的快速发展,让后湖这一片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区域逐步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文化的重新注入、棚户的更新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十分必要的。分步制定有效整治实施策略与行动,从生态修复、文化复兴、项目策划方面提出策略行动,将有力盘活后湖片区,将后湖片区打造成为长沙市中心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治理示范区,使居民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享受精致精美的品质长沙。

参考文獻: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综合整治规划[Z].2016.

[2]彭莎莎.湖南“后湖”艺术区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任晓兰.基于可持续理论的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再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刘雅婷.浙江省丽水市“在水一方”文化艺术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设计,2017(15):10.

[5]刘阳.基于文脉传承的重庆艺术区景观设计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6.

[6]薛山.改造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整治规划策略
撮粮之术(下)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