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分析能力

2018-09-29王金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

王金喜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孩子主动分析问题的意识。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兴趣 主动分析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科学的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而小学引入科学课程,目的是通过科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深入挖掘问题根本,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分析的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

1.发现问题。科学课堂上,老师通过情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好奇和困惑往往源自未知。正所谓“思启于疑”,只有产生疑问了,才会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动力。世界复杂多变,奇妙无穷,学生接触陌生知识,必将会产生困惑,同时他们会迫切地想了解、想认识、想一探究竟。

老师往往会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入手,这更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高度兴奋的状态。如提出一个问题——种子发芽为什么总是向上生长?小鱼怎么就能游泳?为什么河水到了冬季会结成冰等,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平时学生们并不关心,一旦问题被提出来,而且又那么的熟悉,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未知欲。这时,便是顺势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开始。

2.产生质疑。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质疑,这是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主动分析、学习和探究的体现。学生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质疑、提出了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五花八门,且有一部分是不值得探究,又或是已经超出现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即使如此,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比没有问题要好。在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推敲,将问题转化成有价值、值得和能够研究的问题,这就是科学课堂达到高效的一个关键。

3.提出假设。待研究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后,接下来便是对问题结论做必要的猜测,老师可以在必要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备选项的假设问题提示卡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选择合理的假设,将问题的范围加以框定,从而开展下一环节。

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在五年级上学期关于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种子是在阳光下发芽快还是在黑暗的条件下发芽快,学生几乎都会按照“自己的常识”去判断:在阳光下发芽更快些。结果一周后,黑暗条件下的种子先发芽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开始为什么会选择在阳光下发芽快?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又为什么在黑暗条件下发芽更快?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为“种子发芽条件”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4.验证假设。问题确定,选择假设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也可以叫做实验计划。这个实验进行的原则是简单、易操作、取材容易、危险系数低,或是可以长时间持续、取材简单并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

在学期开学之初,老师就会对该学期需要的实验材料做出布置,如实验实物、相关资料和观察记录等等。在实验未开始之前提早给学生布置收集任务,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实验做准备。

5.深入探究。小学阶段开展科学实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在探究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能紧紧围绕问题进行的现象,容易被其它一些因素干扰而偏离方向。因此,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把握一个尺度,即少说多看,必要时才给予指导。学生能及,老师避之、助之;学生所不及,老师为之。简单地说,老师在学生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充当是一个顾问的角色。

6.交流成果。实验结束,下一个重要环节便是交流。交流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关键,同时也是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通过实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知过程。交流过程中,要允许争议的产生,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不一定是唯一的。

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明问题,学会观察和分析,从而逐步养成科学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一对一、组对组的质疑形式,通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科学实验内容,对问题进行深入认识,最终形成结论。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

1.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提出创新教学方式,这是其对工作负责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段、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贴近生活,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动探究和分析的欲望。

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这样的问题:“大家都见过棉布和尼龙是什么样子吗?”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棉布和尼龙是生活中衣服的主要构成面料,学生们因为熟悉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接下来,趁热打铁,导入课本教学内容,继续提出问题:“他们两种材质哪个理结实”“燃烧后的灰烬是否相同”“它们的吸水能力相同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显然是超出了大部分小学生的知识或常识范围。此时,教师开始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实验,向学生展示两种材质的吸水、焚烧和结实度实验。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水槽中试验哪种布料会漂浮在水上,哪种布料会下沉,根據实验结果,让学生说出两种材质哪种吸水性好的结论。此时学生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对科学课的热情也就随之提升了。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是具有针对性的,是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的。也正是因为小学生心理成熟度和认知度低,教师在教学中才更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育他们将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鼓励他们去思考、主动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比如,将小蜗牛引入课程实验,学生们会很兴奋。当教师提出“蜗牛是否有嗅觉”的时候,学生会非常渴望知道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学生会开动脑筋,想尽各种办法去验证蜗牛是否有嗅觉,如拿来臭豆腐、香气浓郁的鲜花等嗅觉刺激蜗牛。经过观察后得出结论后,教师再适当点评,总结重点,让学生将科学知识消化吸收。

3.利用多媒体增加课程吸引力。伴随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开来,从无声到有声、从静到动的表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神秘星空”一课中,就可以将多媒体充分应用到课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星空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浩潮星空,课常气氛会被带到起来,此时教师提出相应科学问题,学生会十分感兴趣,兴趣会带动学生主动分析和思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由兴趣带动欲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探究结论的能力。另外,科学不仅限于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注重观察,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坚持学习,这是将科学引入小学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谭业启.浅谈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J].小学科学,2016,(10):47.

[2]杜辉.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09):5.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