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2018-09-29徐晶

现代企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城市群椭圆竞争力

徐晶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关键转型,处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发展模式转变期。随着人口、经济进一步地向城市群集中,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地级市进行定量研究,将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与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相结合,对19个城市群进行空间层次上的划分,得到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一、基于全国19个城市群的区域发展新空间划分

中国各种称呼的城市群超过30个,在国家最初确定的国家级城市群中,只有三个,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又增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十三五”规划中对城市群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定义,确立了19个城市群。由于19个城市群各自所包括的城市数量和规模不同,为了避免影响排名结果,本文从地级市入手,首先计算出289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再将各地级市归入其所在的城市群中,观察各城市群所含地级市的竞争力排名情况,最后将19个城市群划分为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

1.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遵照了科学性、综合性、潜能性、动态性、代表性、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参考了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优秀成果,综合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潜能储备、辐射带动五个方面共选取了22个指标项,完成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数据选自2007年至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经过数据标准化、因子分析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具有可信度和客观性。由于原始数据中含有较少的缺失值,在此首先运用SPSS软件中的缺失值处理功能对较少部分的缺失值进行填补。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同时考虑样本量是289个城市,采用正态标准化方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将指标数据标准化后,再对标准化后的數据进行因子分析,本文有289个样本即289个城市,每个样本有22个指标,且这22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的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及其特殊因子的加总,这就是因子分解的数学模型,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之后,采用IMD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方法,再计算指标的正态得分(用 表示),也就是指标的标准正态函数值:

这就是最后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3.基于城市群层次的区域发展新空间划分。将289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排名,并综合以下条件:①城市群所包含的城市数量;②城市中心城市的排名;③城市群中各城市在全国排名中的总体水平。本文将19个城市群划分为了三个层次,即三代处于不同阶段的区域发展新空间。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的特征是包含城市数量多、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中排名靠前,城市群总体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是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包含城市数量较多、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中排名较为靠前,但城市群总体水平低于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包含了北部湾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这十个城市群包含城市数量较少、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中排名较为靠后,且城市群总体水平不高、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但仍需要挖掘更多发展潜力。

二、基于标准差椭圆方法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1.研究区域及数据。鉴于2006年至2015年之间我国地级市的行政区划存在轻微变动,为了保持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取了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选取了2006年至2015年全国以及各区域发展新空间所包含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人口数,数据来自2007年至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是空间统计方法中能够精确解释经济空间分布多方面特征的方法。均衡的经济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应该呈现出相同的聚集情况,那么通过对全国以及各区域发展新空间的GDP、人口空间格局所对应的分布椭圆进行对比,不仅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内GDP、人口空间格局的整体差异,还可以对比出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本文用GDP和人口数两个标准差椭圆在空间上的重叠水平来反应区域各自的空间差异程度,将其定义为空间差异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研究结果。横向上通过空间差异指数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其GDP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呈现出逐年递减,变化趋势较为平缓;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在2008年空间差异指数达到了最大,之后递减至2011年差异最小,2012年空间差异指数回升,最近的三年指数连续下降,这与全国的变化趋势保持完全一致;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差异指数从2006年至2009年缓慢递减,2009年之后变化区域与全国保持一致。这说明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已经不是影响全国经济差异水平的决定区域;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从2006年起,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作为影响全国经济差异水平的决定区域;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紧跟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发展脚步,从2009年之后也成为了影响全国经济差异的重要区域。在纵向上可以发现除2008年之外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空间差异指数都高于其他;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差异指数略低于第一代,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空间差异最小,总体低于全国水平。这充分说明了第一代新空间与第三代新空间的经济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十分不平衡,拉低了全国的经济空间平衡水平;而第二代新空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缩小了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使全国经济与人口趋向于均衡分布。

通过对比全国与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GDP和人口空间分布椭圆,可以看出除第二代新空间的分布椭圆之外,2006年至2015年其他的GDP和人口分布椭圆呈现出南略偏西、北略偏东的空间分布格局。对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人口分布椭圆,GDP分布椭圆明显更靠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即经济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更靠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揭示了在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现实。近十年的GDP分布椭圆东部和南部开始向椭圆内部收缩,这证明位于椭圆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显著增长,逐步显露出其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发展速度快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十年的人口分布椭圆的西南部呈现出轻微扩展的趋势,即珠江三角洲方向,椭圆北部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第一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三个城市群人口都在不断增加,但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从人口聚集程度来看,人口分布椭圆偏向于成渝地区城市群方向,意味着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成渝地区的人口较为集中;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GDP分布椭圆偏向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方向,位于椭圆东北方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6年至2015年期间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GDP分布椭圆明显向西南方移动,意味着位于在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位于椭圆西南方向的成渝城市群近十年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近十年的人口分布椭圆基本保持不变,椭圆的西部呈现微小程度的收缩,说明第二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人口分布基本保持不变。可以看出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人口分布椭圆与GDP分布椭圆产生了明显的偏差,对应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可以得出:在第三代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兰西城市群、宁夏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的人口较为聚集。近十年的GDP与人口分布椭圆均向西南方移动,表明西南部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聚集能力均有提高,而东北部的城市群发展较为缓慢。

最后观察全国范围下的经济空间分布椭圆,发现相对人口分布椭圆而言,GDP分布椭圆更加靠近东部沿海。近十年的GDP分布椭圆呈现出向西南方倾斜的现状,人口分布椭圆的北部开始收缩,东南部出现轻微扩展。全国范围里,相对于人口空间分布而言,GDP空间分布偏东北方向;可以发现,全国人口分布椭圆范围明显小于GDP分布椭圆,人口在空间上分布的更加集中;从2011年起,GDP分布椭圆呈现明显的空间收缩,人口分布椭圆轻微收缩,二者之间的范围偏差有所减小。

(作者單位:河北经贸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群椭圆竞争力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日本竞争力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