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会法,让作文摇曳多姿

2018-09-29刘克锡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歧途唐伯虎富翁

刘克锡

【训练主题】

先看一个故事:传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应邀到一个富翁家给他母亲的寿辰绘画题诗。他挥毫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后,接着题诗,笫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刚写完,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唐伯虎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唐伯虎第四句脱笔而出:“偷得蟠桃献母亲”,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

唐伯虎短短四句小诗,却引发宾客“满座皆惊”、“转惊为喜”、“怒气冲天”、“赞不绝口”等情绪的大起大落,妙就妙在巧设了“误会法”,使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误会法,让作文摇曳多姿。

【指点迷津】

误会法,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情、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從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再点明真相。

误会法的好处主要是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误会法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却误会为坏人坏事;或本来是坏人坏事,却误会为好人好事。

如《换书》记叙了新学期,学习委员搬来新书分发给各组,每人领一本,余下的往后传。前排同学拿到的自然是毫无破损的好书,可后排同学的书呢,难免有些损伤。分发完毕,学习委员竟趁后排的晓东同学不在,与他换了一本书。没想到学习委员也为自己换好书?当同学们都开始看新书时,“我”凑过去一看,学习委员换回的竟是一本破书!

这就是正误——把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前文制造误会,到结束时真相大白,人物性格品质也显现出来了。

二是一般误会。即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

如《看书》一文写了某生为了省电,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才缓缓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直到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的那一天,他竟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后来才知道,学校大门是10点钟就关的,而原来看门的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这是一般误会。这个误会的设置,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而且凸显了老大爷善良的品质。

三是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如《枪》记叙了一壮汉为孩子买了玩具枪,坐上计程车。司机发现乘客旅行袋露出一截枪管,担心遇上劫匪,总是透过后视镜向后瞅,右手还悄悄往下摸扁钻或是刀子。乘客发现司机行动异常,怀疑司机会半路打劫,于是后悔上错车,并准备搏斗、准备报警……

这就是典型的互相误会——司机和乘客都误会了对方。这样,制造了强烈的紧张气氛,读来扣人心弦。

那么,我们铺陈误会时应当注意什么呢?

一要巧布“歧途”。在文章开头时就设置误会,然后文章的布局、情节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让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歧途”重重,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这个过程也是蓄势的过程,误会越深,给人的震撼越大。

二要伏笔照应。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

三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猜你喜欢

歧途唐伯虎富翁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唐伯虎装傻避灾祸
“人鱼小姐”迷失在歧途
与富翁做邻居
比较出来的“富翁”
减字嘲富翁等
“悟”如歧途系列(六) 《书法也有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