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8-09-28徐敏

东方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职院校教师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危害巨大,对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甚至长远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探寻造成当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改善现状的应对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引言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项目研究中,时常会听到“职业倦怠”这个词。那么什么是“职业倦怠”,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发展又有哪些不良的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本项目组查阅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收集了一些相关案例,并参考了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做出成因分析并形成一定的对策。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注重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不断施加压力,却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生涯及其心理、行为变化的研究,没有及时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帮助教师调节心态,导致一些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H.J. Freudenberger(1973) 提出了“职业懈怠”的概念,认为是指个人在体力及精力上因无法满足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及耗竭的状态。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前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说过:“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樂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2015年, 腾讯教育与麦可思研究院合作发布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10734份。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高校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且教龄越长,职业倦怠发生率越高。职业倦怠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在受访教师中,超八成表示有过因厌倦教学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经历。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目前,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影响教师职业懈怠的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来自各方的压力

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期许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长期以来,将教育的重担和责任单方面过多地转嫁给教师,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等其他环境因素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育责任,无疑会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容易形成职业倦怠。同时,由于学校工作不仅是教书,同时涉及到诸如迎评、评优等工作,给本已繁重的教师工作又增添了很多负担。

2.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的影响

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许多院校都是新办或由中职升级而来,在高等教育管理上,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制度脱离实际等问题。院校官本位现象严重,教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普遍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在关注度缺乏的工作岗位上,比较容易缺乏归宿感,产生抱怨与逆反。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没有建立相对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又与工资和职称评定等挂钩,如果评价方式较片面,很多教师的工作可能得不到表彰和肯定,久而久之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很多高职院校在科研等目标设定和任务上,向普通大学学习,要求科研工作量、论文发表量达到一定的分数,却不考虑高职院校课时较多,很多教师周课时量都是普通大学教师的四五倍,一边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是不断加码的科研要求,使教师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容易产生疲劳、敏感等负面情绪。

3. 教师自身因素及教学对象因素的影响

每年的学期末在笔者所工作的院校都会有许多教师出现较严重的咽喉炎,不少教师出现失声现象,甚至感冒发烧等小病不断,这与教师的工作场所主要在教室和办公室,户外活动较少,体能下降有很大关系。体能差则容易产生疲劳感,疲劳感进而造成工作效率打折,产生倦怠情绪。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学校的基础建设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投入很多,却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不重视,而很多教师由于毕业多年,以往的知识观念相对于目前的信息爆炸时代稍显陈旧,面对在信息时代中能广泛接受信息刺激的大学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都会有枯竭之感。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和引用等可能是学生轻松便能在网络上获得的资源,因此如何使教师的知识和授课技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信息时代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触外界环境的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的应用和普及,使大学生们成为一刻不能脱离手机的低头族。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感叹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大学招生范围的无限扩大,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分数和知识基础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可能限于知识基础的原因不能理解,都使得能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成就感。

三、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如何改善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1. 改善外部环境对教师的认知

从大环境上来看,对教师的认知应该回归理性,增加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既要看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尊重知识积累,更要看到教师工作的重复性和繁重性,在社会中能形成既尊重教师职业,又能看到教师也是一份普通职业,需要多些理解和支持,少些质疑和否定。在高职院校内部,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情怀和归属感,使老师们乐于参与学校生活,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2. 物质鼓励是缓解职业懈怠的必要措施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各种硬件投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高职教师的收入在社会整体收入上却落后一大截。根据麦克思研究院于2016年发布的以“大学教师薪酬福利”为主题研究报告,通过对被调查教师的深入分析发现,在对月收入不满意的教师群体中,教师职业“收入整体偏低(71%)”是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其他原因还包括“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不匹配(67%)”和“绩效分配不公,多劳不能多得(55%)”。因此,当前一个阶段,提高高职教师待遇,尤其是青年教师待遇,使广大高职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更高一些将是社会和院校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3. 改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在教师评价体系上,在院校内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改革院校内部的分配制度,争取在教师绩效分配上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能够体现多劳多得。采用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使教师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在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有发言权。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机制,使教师们既能安心教学又能在科研上日渐精进。建立多样化的教师激励机制,不仅重视物质激励,更重视情感激励。

4. 高职院校应协助中青年教师制定合理职业规划

按照美国学者费斯勒的理论,把教师的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与成长阶段、职业挫折阶段、职业稳定和停滞阶段、職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在工作6-10年时会进入职业挫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刚成为教师的热情和自豪已经消退,但是在教学工作中的挫折感的增加会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下降、自信心降低。这时候就需要从院校层面搭建属于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平台,多创造一些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机会,开拓其视野,提高其专业素质,能使迷茫中中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和定位,有利于其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5. 高职教师群体应自我努力缓解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作为教师自身要看到具备个体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常识,在遇到倦怠情绪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加强个人业余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在工作的闲暇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和焦虑。平衡教学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做到心态平和,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建立新时代良好师生关系。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和进步,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等。

高职教育已经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建设一支有活力、健康发展的高职教师队伍尤其重要。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危害巨大,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更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长远发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本人应在关注教学的同时多加关注自己的职业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更需要教师所在的学校重视职业倦怠问题,在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上做出改进,更需要整个社会层面能够给予教师团队支持。

参考文献: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卢新蕾 北方文学 2017年15期

[2]惠显波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教与经济研究 2007.

[3]张峰 《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应对》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8年3月

[4]艾华武 《浅谈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措施》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6期

作者简介:徐敏(1980-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航运与海商法研究。

本文由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W2016B05)提供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职院校教师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