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哥儿》看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以“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战争热衷”为中心

2018-09-27张祺飞

大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哥儿军国主义

【摘 要】 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哥儿》【国内译本及很多论文将作品题目「坊ちゃん」翻译做《哥儿》或《少爷》在这里取作前者】于1906年(日本明治39年)刊登在杂志《子规》(ホトトギス)上,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记叙了主人公“哥儿”的幼年生活及在爱媛中学执教期间的生活。作品以其幽默的笔致及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出版面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本篇论文就是以《哥儿》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对当时日本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主要从“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战争热衷”三个方面进行立论。

【关键词】 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 军国主义 战争热衷 近代日本 批判与反思。

进入论文主题前先就论文相关的研究背景进行简单的交代。

1.作者夏目漱石 及对象作品《哥儿》

夏目漱石(1867-1916)出生于日本江户(现东京),本名夏目金之助。作为余裕(高踏)派登上日本文坛,重视文学的社会效应,始终坚持“文学是启蒙民众的最好工具”的信念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在给弟子铃木三重吉的手信中写到“要以明治维新的勇士那种生死搏斗的精神来从事文学活动”。除一大批日本作家受到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外,鲁迅的文学活动也深受夏目漱石的作品影响。夏目漱石作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有: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我执、个人主义,以及日本的近代化,因此夏目漱石被冠以“国民作家”的称呼。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中篇小说《哥儿》共11章,分为两部分。第1章为第1部分,写主人公哥儿少年时期的经历,揭示他顽皮而又正直、善良性格的形成。 哥儿的父母给了他一个鲁莽的性子,他从小就吃尽了苦头。上小学时,一次哥儿从学校的二楼跳下来,闪了腰,约莫一个星期直不起来。他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他从新盖的二楼刚探出头去,同班的一个同学就起哄说,任他怎么逞能,也不敢从那里跳下来,胆小鬼。当校工把他背回家的时候,他父亲瞪大眼睛说:从二楼跳下去就闪了腰,有这么笨的吗?既然哥儿的父亲这么说,他就回敬了一句,那好吧,下次跳一个不闪腰的给你瞧瞧。哥儿与哥哥下棋,因哥哥在棋局对弈中做手脚,哥儿将亲哥哥的眉心打破了。哥儿的父亲气坏了,说要与哥儿断绝父子关系,在哥儿家做了10年女仆的阿清婆哭着向哥儿的父亲求情,让哥儿躲过了危机。其余10章为第2部分,写哥儿在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后,在四国一所中学短暂的教书期间目睹教育界邪恶势力横行,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愤然辞职,返回东京的这段经历。

2.作品面世前后的日本大事件:

对作品的现实批判性进行分析必须对当时的社会面貌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当时日本社会的变化主要来源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即以下的一系列事件。

1894年中日间爆发了甲午战争(日语中记作“日清战争”),战争结果:作为当时GDP全球首位的清王朝惨败,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战胜了一直以来敬畏的大国中国,颠覆了维系千年的中日立场,全日本都为之振奋甚至不可一世。

1905年由于在中国辽东半岛的利益问题,日本对当时的西欧大国俄罗斯帝国宣战,也就是爆发了所谓的“日俄战争”。日俄双方都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日本更是一度到了频临崩盘的状况,但最终日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条约》。日本的获胜也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日本也由一个小国作为一个强国正式登上世界的舞台。

1905年在日本的强制干涉下与当时的朝鲜签订了《乙巳条約》。

1910年吞并了当时的朝鲜并将其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1928年中国东北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语中称为满洲事变),在之后的1937年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众所周知,在这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关问题的先行研究及发现的其中不足

通过对有关作品《哥儿》的过往研究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大致可将其归为两类。

1、围绕夏目漱石的养子经历、亦或是其在松山中学执教期间的生活,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探究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在夏目漱石本人生活中的实际映射“为问题着眼点来进行文学研究活动。如;《哥儿》的实证研究——以“母亲形象”“教师形象”“好友形象”为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方2010;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 浙江大学 何慧燕 2013。

2、针对小说《哥儿》中表现出的作者对于当时明治教育制度的批判与不满进行文学探究。如:一篇讨伐日本教育界腐败的檄文——论夏目漱石小说《哥儿》蓝泰凯2001年。

但笔者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说到底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只是作家为了表现作品主题的一种手段而已,关于《哥儿》的文学研究中,人们过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而导致并没有出现多少有关作品主题的深度文学评论。

同时反观夏目漱石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特别是作家创作初期,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在日本文坛自然主义泛滥的当时,夏目漱石以其反自然主义的文风出现,他的作品有别于自然主义的私小说,被称为是“余裕派(高踏派)”,意为“以超脱世俗的视角看待问题,从容不迫地参透人生”。因此笔者相信作为夏目漱石初期名篇的《少爷》也一定反映着深刻而重大的社会主题,而绝非只是教育制度这么简单。

在先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伊藤整对这部作品的这样一句评论“《哥儿》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杰作,就在于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对日本人诸性格的出色把握”。也就是说在夏目漱石在这部作品中很好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日本人性格,加上性格表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物”,即可理解为夏目漱石的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再现了当时日本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百姓人物,也就是逼真地还原了当时的日本社会现实。因此笔者得到启发,从“近代社会反思”的角度对小说《哥儿》进行解读。

有关问题的具体解读

1、对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的批判

小说中“哥儿”到中学赴命时校长“老狐狸”对他提出的“法外要求”中出现了“德化”这样的字眼,而且类似于这样的文字在校长对“哥儿”的寄予里多次出现。经过笔者查证的结果,“德化”出自于明治政府在1890年(明治23年)颁布的教育理念文书《教育敕语》,该项指令提出要将忠君爱国作为国民道德来强调,在近代日本曾被视作是教育教学的最高规范书。命令发布时正值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之前,明治政府想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强行控制国民精神,并使教育作为巩固天皇制帝国的精神道德支柱。因此就不能够将小说的主题简单地断定为对当时教育的批判,而应该透过被明治政府作为统治工具的“教育”,看到作者真正想要诟病的当时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

政府颁布文书《教育敕语》之后,当时的不少日本知识分子纷纷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其中一个叫井上哲次郎的学者作为明知国家主义的鼓吹者,发表了一篇名为《敕语衍义》的文章,对政府颁布的命令大肆宣扬。而在这位国家主义热衷的学者身上发生的一件轶事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当时在第一高等中学任教的内村鉴三在奉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时,由于没有对其行最高规格的敬礼,而遭到了时任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井上哲次郎的批评,甚至上升到了对基督教的大肆非难(内村鉴三为基督教信教者),更为可笑的是他与植村正直竟然为此进行了一场学术争论。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了作品中第六节中写到的“天妇罗事件”与“团子事件”,代表当时教育制度拥趸的校长“老狐狸”和教导主任“红衬衫”在这些不足为道的小事上大做文章,将其做为校务会的一大议题,甚至还将“不准去荞麦面点、团子店”这些愚蠢的规定制作为学校教员的一项行为准则,现在看来是多么荒唐可笑啊。笔者甚至隐约感觉这仿佛是作者夏目漱石在影射井上哲次郎的“敬礼事件”。更为可悲的是作为一般民众代表的学生们在这种教育环境的熏陶下自觉地承担起了监督“哥儿”的义务,使得“哥儿”不得不收起对美食的垂涎,面對喜爱的食品只能是望而却步。

笔者看来小说这一部分就是对当时在天皇至上的国家主义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投影,人人都被湮没在对天皇无比崇敬的潮流里的一种病态生活。作者运用幽默夸张的笔法,围绕小说主人公“哥儿”讲述了一系列的轶事,并通过这些滑稽可笑情节描写,笑中带泪地控诉着当时变态的社会风气以及导致这样的天皇之上的国家主义。

2、对于军国主义的批判

阅读小说发现小说中多处提及了战争的字眼,如“日俄战争”“日清谈判”等文字的出现。

在笔者看来,小说第一节中写到的“哥儿”与当铺家的孩子堪太郎打架的事情可以认作是作者夏目漱石对日俄战争的再现。“比命还重要的栗子”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日俄两国都十分重视的在中国辽东半岛的利益;“哥儿”对堪太郎的评价“对方比我大两岁,是个胆小鬼但力气到不小”可以看作是日俄双方实力的对比(俄国较日本的近代化起步要早,整体上国力要比日本实力强一些);结果我把堪太郎打了但我的衣服袖子也被他扯了下来,正如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了胜利但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力一度频临衰竭。作者将全日本引以为傲的日俄战争假托与一场孩子间的幼稚打架,何尝不是作者对于战争一种轻蔑态度的表现。

小说的第三节中对“哥儿”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有这样一句“(中学校的学生们)是在把天妇罗事件当日俄战争来宣传吧,真是一群可悲的家伙”,日语原文中使用了“触れ散らかす”这个词,本意指的是大肆宣传,拼命地广而告之。而修饰这个动词的居然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在这里被作者当作一个程度副词在使用。文章中一件小小的“天妇罗事件”在教导主任“红衬衫”等的唆使鼓动及学校学生们的大做文章下,变得全校满城风雨,最后甚至在校务会上被制定成了一条教师行为准则。

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得知日俄战争的胜利给整个日本国内带来的巨大影响,曾受到过“黑船舶来”耻辱的日本,一跃而上成为了可以打败西方大国(俄国)的世界强国,这让很多日本人都变得自负起来,而且在一些居心叵测的军国主义鼓吹者们卖命的宣传下这种趋势的涌动正在愈演愈烈。在这里,作者将“天妇罗事件”与“日俄战争”摆在一起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两者间的影射,一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的看待。而且历史也证实了正是在这种盲目的军国主义自信的充斥下,最后整个日本都膨胀了起来,军国主义的野心使之在之后的不到三十年时间内肆无忌惮地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

小说的第十节开头几句是练兵场举行的祝胜会的场面描写。

“街上到处都是国旗,太阳旗多的都晃眼睛”

“祝胜会仪式相当简单,旅团长念完祝词知事念,知事念完参加的人一起喊万岁”

关于祝胜会还出现了“军歌”“祝胜会那天学校放假”等这样的字眼。尽管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言及,但是从这些描写与词语来看,应该是日俄战争的祝胜会,一连串的记事描写不禁让笔者嗅到到了浓浓的军国主义气味,甚至这种倾向正在影响着学校与学生,朝着一种可怕的军国主义教育而转变。同时作者用一句平实的语言描写了祝胜会的整个过程,“旅团长念完祝词知事念,知事念完参加的人一起喊万岁”看似庄重却又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于这种军国主义思想宣传活动的批判的一种表现呢。

3、对战争热衷的批判

小说中写了若干次“清”对“哥儿”的忠告,其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清”劝“哥儿”不要与人打架。但无论是幼年时期还是工作之后,“哥儿”常常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时而会与人争执动手,经常弄的是狼狈不堪。

同时小说的第十一节还记叙了发生在师范学校与中学校的一场学生斗殴事件。“哥儿”与“山嵐”本想着要去阻止这场恶斗的发生,却不曾想也被卷入这场“战争”,不仅两人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还直接导致了“山嵐”被迫辞职的结果。

作者这样的描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出现的“战争支持”与“战争反对”的两种声音,而且这两种意见正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支持的声音往往总是会高过反对的呼声,而且往往两方都会被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中。作者这样写,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战争热衷现象已经无法刹车的一种抵触与无奈。

而且在作品第十一节,作者对“哥儿”的心理描写如是说“头脑的话到底是赢不了那些家伙啊。看来必须使用武力了,管不得世界上的战争不会休止,就算是个人,到头来还不是得靠打架”。这之前“哥儿”刚刚因为陷入一场打架斗殴事件而倒了大霉,这会儿就又想着再打一架,这是多么讽刺啊。同时作者将“战争”说成是一种“头脑上赢不了时的下策”,可以看出在夏目漱石心中,战争史一种愚蠢的解决问题方式,而面对当时日本的好战热潮,笔者认为自然夏目漱石本人也是对此持批判态度的。

明治维新之后,由于高速的近代化,日本国内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日本国民充分享受着近代化带来的各种福利,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国际社会中日本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受益于所谓“近代文明”的日本社会各个阶层都被这份喜悦所充斥,而且这种所谓的“近代文明”扩大化的趋势也是日益显著。在这种社会情形之下作为当时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以之知识分子特有的视角审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对这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状态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当时日本政府由弱国变成一个强国而做出的种种丑恶行径作出了严责的批判。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坊ちゃん』(M)新潮社 1950年

[2] 江藤淳.『夏目漱石』(M)筑摩書房 1968年

[3] 倪祥源 .《浓浓的落语味儿《哥儿》的艺术魅力之源》(J)2006年苏州大学学报

[4] 王方 .「坊ちゃん」についての実証的研究――母親像、教師像、親友像を中心にして(J)

作者简介:张祺飞(1994- ),男,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猜你喜欢

哥儿军国主义
李哥儿
女生“盼哥儿”
白哥儿
狐女
狐女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