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反思

2018-09-27邓元东全力曹颖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邓元东 全力 曹颖

【摘 要】 通过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阐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基础在于产业资本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最后,总结出金融危机给危机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政策效果

1.引言

距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十年。在那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中,众多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无力承担债务而宣告破产,大量工人被迫失业,世界进出口贸易量萎缩,全球陷入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过去十年,虽然各国都针对性的采取了各种恢复社会生产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但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缓慢,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世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被一致认为是由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风暴引起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开始对自身经济增长方式、金融体系、金融监管、产业结构重新审视。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非理性繁荣与家庭债务攀升等矛盾突出。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防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

为避免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重新对金融危机的成因、政策效果以及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和政府经济政策提供的经验教训。

2.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1年互联网金融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出现衰退[2]。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下滑和投资衰退,美联储大幅度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信贷变得便宜,美国居民借贷消费,支出大于收入,同时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的快速上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住房抵押贷款的的方式支持美国居民买房。按揭贷的扩张,释放了市场的购房欲望,进一步推高的房价的价格。房价的持续不断上涨,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人和购房者认为房价这样一直上涨,开始向违约风险非常高的的客户群提供住房贷款。这类借款人因信用评分低且无收入无工作无财产,称为次贷借款人。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还愿意向次贷借款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不怕风险吗?理由有二,一是房价一直在上涨,即使借款人违约,住宅价值也大于住房抵押贷款额,银行可以将住房拍卖用来偿债;二是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投资机构,投资机构通过金融工程将住房抵押贷款统一打包,证券化,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就这样,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贷款的风险进行了分散和转移。

由于市场利率较低,住房价格不断上涨,美国居民可以凭借已经升值的住房获得更多的贷款,用于维持自身的消费,美国居民的债务杠杆也越来越高。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引起了美联储的关注,美联储上调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导致美国居民的再融资成本的增加,借新债换旧债的游戏无法再维持下去。次贷借款人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债务链断裂,这部分住房就要拿出来折价变卖,偿还贷款。一部分住房的降价出售的效应很快扩散至全国,住房价格普遍持续下降。

住房价格的下降,致使住房价值缩水,甚至住房抵押贷款额还大于住房的价值,那么,居民不再愿意持有住房,也不愿意接受住房抵押贷款,选择抛售手里的住房。住房的大量抛售,房价更大幅度的下跌,居民的住房自有价值按着债务杠杆倍数缩水,由此负担了沉重的债务。居民为了支付房债,大幅削减消费支出,使得居民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减少。因此,生产其他商品的企业因商品滞销,货物积压,企业停产,甚至破产,不得不大幅裁员,失业率严重上升,经济陷入衰退。

金融危机的结果就表现在,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非自愿失业率增加,经济连续出现负增长。

3.宏观管理政策效果

为了恢复社会生产与经济复苏,各国主要选择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成效不显著。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财政部拿出大量资金救市,美联储及全球主要央行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同样,日本在房地产泡沫后,日本经济处于衰退中,一度被认为是“失去的二十年”,2016年夏,安倍经济学推出的新经济刺激政策就是量化宽松[4],维持低利率,促进社会投资。可惜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期间收效甚微。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能够很好解释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失灵。中央银行的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升市场需求,恢复经济的企图是办不到的。一方面,居民已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他们的念头只有一个,就是省钱还债,因此社会总需求是不足的;另一方面,虽然中央银行大幅降低了市场利率,甚至是零利率,但是在危机期间,资产价格已经很高,投资者认为资产的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宁愿持有不生息的货币也不愿意参与投资,即货币政策陷入了流动性陷阱。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放出的大量货币并没有走出各金融机构的柜台,参与市场流通,缓解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和实体经济萎缩的压力。

财政刺激对扩大社会总需求恢复经济有短期效果,但效果不明显。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增加财政支出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社会总需求,但是在危机期间,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显著。根据巴罗李嘉图等价原理,当政府采用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财政支出时,居民预期到政府的财政赤字在将来将以税收的形式由自己来承担,这样就更加加重了负债累累的居民的负担,居民会为了将来增加的税收而进一步削减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因此,在经济萧条期间,财政扩张政策会产生几近完全的挤出效应,财政刺激无效。

4.金融危机的根源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金融资本和经济危机的论述,金融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发展的高级形式,金融危机的产生要以产业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对抗性为基础。美国金融的自由化,金融的过度创新,金融监管缺失等等在金融危机形成中仅仅起到使矛盾尖锐化的催化作用。实质上,金融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和生产成果被少数资产阶级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场次贷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到了更高级的阶段,一方面在金融资本家将带有金融属性的住房出售给贫穷的美国居民,表明资本剥削从最初的生产领域扩张到了消费领域;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杠杆,诱惑次级借款人参与购房,创造虚假需求。最后因居民的消费能力不符合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爆发危机,以强制破坏生产力的方式使社会总供求恢复平衡。

5.启示

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规律的必然结果。为避免重蹈覆辙,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要巩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避免劳动成果分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加强金融监管,抑制投机行为,禁止经济体过度负债运行;最后,建立债务分担机制,使债务人与债权人按照各自获得的资产增值的收益分担债务风险,从而缓解危机期间社会消费能力萎缩。

【参考文献】

[1] 阿蒂夫·迈恩,阿米尔·苏非.房债[M].中信集团出版社.2015。

[2]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

[3] 余思佳.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科技广场.2016.11:154-157。

[4] 陈佳.日本经济的真正教训是什么?[J].经济资料译从.2016.4:3-7。

作者简介:1.邓元东(1991-),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专业。

2.全力 副教授 管理學博士 (1979-),西华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

曹颖,女,199505,本科,会计,西华师范大学计财处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浅谈投行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金融监管改革的轻与重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