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方法的探究

2018-09-26刘艳辉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8期

刘艳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语文标准便是教育者实施教学的依据,尽管新课程语文不断改进,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家教育局实施的新课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垫脚石,教育者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切合自身教学实际,教育是民生大计,无论在何时何地,教育事业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教师和学生乃至一个家庭的变动。所以作为教育主体的我们,在本着新课改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质量;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大进步,做出努力的不仅是教师、学校,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改变,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没有改变和创新的事业终将沦为一潭死水,秉承着这一理念才能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教育是民生大计,新课改是教育的一大动力,初中语文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源源不断的输入这一动力。

一、加强教师理论课程学习,转换身份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社会观念里教师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更加重视而忽略了作为教育中教师的理论教育,新课改理念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需要定期给教师开展思想培训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贯彻新课改理念就能更好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的要求。以往语文老师被定义为课堂主导者,但现代化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益友。要让学生适应新课改下的新课堂方式,那么就要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毛主席说过要和人民“打成一片”,同理,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打成一片”做学生的好友,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方式和道理,一个好的三观才能塑造出好的人格,这将伴随的学生们进入到日后的学习中。

二、关注现实生活,教学更多元化

固有印象中语文课堂都是枯燥无味的,唐诗宋词,小说散文,听起来都是文学性较高的东西,和现实生活几乎不沾边,但是许多作品都是取才于生活,反映生活。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关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多出现在高中课堂上,许多作文的选题角度都来源于近期发生的某个热点新闻,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来合理有据解读这一新闻,初中语文,拿作文来讲,大多还是文学性较强的选材。例如从某个文学作品中选出一个人物,让学生讨论。学生要拿高分,就要通读这些文学作品,这样固然有好处,毕竟高雅的文学作品有很大价值,但是选材不够贴近生活也值得关注了。

初中语文开始,学生的学习程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无论是阅读、写作,开始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在从业的十几年中,经验告诉我不能只给学生灌输文学性,生活中的语文处处可见,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拿我一次经历来讲吧,有一个学生语文功底很强,文笔也很深,常见的文学作品难不倒他;然而,当谈到近期发生的一个新闻热点,让学生写出议论文时,却犯了难,如何把只言片语转换为书面语并加以论证,学生有点迷茫。所以,语文来源于生活,也要反映生活,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运用多种角度,旁敲侧击,提升学生的社会热点分析能力,如果做好这点,文学性能够融入当前社会,与时俱进,语文水平又会上一个档次。

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堂多彩化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理解为:主体性+主动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作为课堂气氛的带动者教师都有过这种感受: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满满的知识点干货,奈何学生提不起兴趣,让这堂课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宛如一潭死水。那么教师这时可反省下,是否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呢?不如尝试放手让学生主导气氛,例如:选取一章知识点,分组让学生讲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乐趣;也可以准备课前三至五分钟小演讲,学生自由选材,长此以往,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逐渐开始不怯场。也是打开一门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式。课堂不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新课改之所以新,在于能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新的教学理念,所以课堂上的内容也要紧跟社会发展,让学生思维开阔,古往今来,缺一不可。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良好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对于过去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加以改正,对其中好的地方加以利用,课堂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课堂上的一切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的改变,所以,重视课堂,重视学生主体,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携手并肩,互相交流进步,致力于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和完整的成长环境,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共同打造一個更好的课堂吧。

参考文献:

[1]黄果.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4).

[2]周贤智.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J].读与写杂志,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