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的再思考

2018-09-26韩朝亮

商业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

韩朝亮

[摘 要] 基于黑龙江省发展现实与网络经济理论,客观认识了黑龙江省经济次区域的现实与基本特征,运用报酬递增、网络外部性、正反馈、锁定、路径依赖等网络经济理论与观点分析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被锁定在报酬递减路径。黑龙江省应正视发展现实,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社会福利导向、战略(政策)导向并重转变,同时构建面向未来的长期制度安排。国家政策的核心在于承担经济次区域地区部分改革成本,使得改革收益大于改革成本,顺利推进经济次区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路径依赖;报酬递增;价值网络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7-0008-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Heilongjiang and the theory of network economy, the provinc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a economic sub-region are objectively recogniz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is constrained in the path of diminishing returns, which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eory and view of the network economy, such as increasing returns, network externalities, positive feedback, locking, and path dependence and so on. Heilongjiang should face up to the reality of development,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orientation to social welfare and strategic (policy) orientation, and make a long-term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the futu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is to undertake part of the cost of reform in the economic sub-region, which makes the income of the reform outweigh the cost of reform so a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reform in sub-regions.

Key words: path dependence, diminishing returns, value network

由于歷史问题与发展中存在的原因,黑龙江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困境,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人才流失、地理位置与气候带来的高成本等,限制了黑龙江的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家淡化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背景下,黑龙江省应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客观确定经济发展路径。

一、客观认识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经济效应

黑龙江省属于典型的经济次区域,经济次区域在“地缘”的最基本含义是“地理邻近”,与他国地理邻近的地区通常是一个国家边缘,远离国家主要消费和生产区域(经济核心区域)。经济次区域的网络经济表征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节点与经济链路少。经济节点指微观经济主体,经济链路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与联系。经济节点少直接决定了经济链路少,进而影响基于节点与链路构建的经济网络。

第二,经济链路中断。由于处于边缘地区,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存在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壁垒,经济节点的链接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经济活动与要素的交互,造成经济链路中断。以经济活动的支撑——基础设施为例,边缘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天然受到国别限制,在中俄合作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桥梁建设、铁路互联互通都直接受到地缘因素影响。

第三,经济节点交互速度慢。由于远离主要消费和生产区域(经济核心区域),商流、物流、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的交互速度减慢,降低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成本。

第四,经济平台少,尤其是覆盖全国的经济平台少。这里指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实体平台,例如传统的市场及市场链接而成的市场体系,还包括虚拟平台,比如技术创新平台、网络平台等。

第五,经济的接入水平差。由于前四个因素的影响,经济融入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与产业网络分工的成本高,直接影响接入产业链、产业网络的水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锁定效应

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改革的收益显而易见,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充分流动与竞争,必然带来报酬递增。但在强调深化改革的收益的同时,我们常常忽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本,在这里我们定义为改革成本,主要包括沉没成本、学习成本、社会成本等。沉没成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主要来源于资产专用性。我们知道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依赖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如果寻求全面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直接带来了大量机器设备的投资变为沉没成本。而学习成本是指一旦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传统产业的就业转移,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且传统产业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使得人力资本投入高产出低。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经济,大部分转移就业人口在转型升级中直接失业,产生大量社会成本。由于转移成本的提高,以及改革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原有发展路径的锁定,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全球价值网络整合的过程中,黑龙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锁定,甚至被排除在全球价值网络之外。

三、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转移不经济,经济发展长期被锁定在原有路径。由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移成本大于转移收益,带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经济,尤其是以短期发展目标为核心的政绩取向,放大了转移成本与转移收益的比例,使得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近年来,关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转向了历史的重要性、不可逆转的选择与自增强机制。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例,产业结构升级的取向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但由于历史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中国依靠比较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前苏联的项目援助,直接造就了黑龙江省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现状。由于自增强机制的存在,使得产业链构建与产业集群生成继续围绕装备制造业展开,最终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现状成为不可逆的选择。

四、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

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不断追求报酬递增的发展路径,报酬递增产生的原因包括分工、市场扩大、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知识的内生、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比例等。沿袭着装备制造业的路径依赖展开,装备制造业依赖的主要是有形要素,有形要素的主要特征是稀缺性、不可共享、负外部性、低附加值等,依托有形要素的投入状况,直接带来了报酬递减成为普遍状态,报酬递减必然带来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低速迈进。在信息社会,由于获得信息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数字鸿沟与发展路径的差异,由于黑龙江省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差距,互联网企业少、竞争力差,直接导致网络外部性(金钱外部性的一种)弱,即报酬递增难以从特殊性向普遍性演变。由于在知识、人力資本投资、技术外溢等方面的差异,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报酬递增要素难以内生化,报酬递增也难以实现。以报酬递减为主要发展路径的经济次区域,必然与经济核心区域拉开差距,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

五、政策导向与长期制度安排

经济核心区域与经济次区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从地缘经济关系及其空间规律来看,经济次区域地区发展目标应该切换,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社会福利导向、战略(政策)导向并重转变。以传统报酬递减为假设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报酬递减将导致均衡,即负反馈,地区经济增长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政策的核心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产出最大化。而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知识、人力资源等报酬递增要素的差异,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将进入正反馈过程,即经济增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从报酬的方向看,经济次区域应正视经济增长的差距,将经济增长的差距设定为常态。在此基础上,政策导向也应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社会福利导向、战略(政策)导向并重转变。多重目标的发展政策导向不是忽略经济增长,而是在兼顾经济增长的同时考察社会福利与区域战略等目标。从经济增长看,经济次区域地区应该面向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从报酬递增要素的获得、价值网络的构建等因素着手,进行长期的制度安排。在国家淡化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背景下,应从弥合信息、人力资源、知识等报酬递增要素的差距着手,不断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价值网络。价值网络构建首先应以实体网络构建为基础,比如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构建健康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的实体网络。由于信息具有二重性,任何信息都代表着相应的实体活动的要素、资源和事物,反应实体主体的存在、活动与关系,信息是物质存在的反应;同时信息是实际存在和变化的资源、活动和行为,信息是报酬递增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的二重性,依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信息为增值核心的虚拟价值网络,如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网络等。

综上,基于黑龙江发展现实与网络经济理论的初步经验分析,由于经济次区域的现实,黑龙江在经济活动节点与链路方面存在基础劣势,一方面由于转移成本大于转移收益,黑龙江被锁定在报酬递降的增长路径,造成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知识、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差异,报酬递增仍然停留在特殊性阶段。基于上述分析,黑龙江省应正视发展现实,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社会福利导向、战略(政策)导向并重转变,同时构建面向未来的长期制度安排。在此,国家政策的核心在于承担经济次区域地区部分改革成本,使得改革收益大于改革成本,顺利推进经济次区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永林.互联网、信息元、屏幕化市场[J].经济研究,2016(9):147-161.

[2]黄纯纯.网络产业组织的历史、发展及局限[J].经济研究,2011(4):147-160.

[3]邱泽奇,张樹沁,刘世定.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16(10):94-115.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对高考升学决策的指导意义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报酬递增视角下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