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2018-09-25刘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1期
关键词:静态动态功能

刘玲

摘要:一般认为,语义模糊指的是语言符号所指概念的外延边界不清晰。我们把凡是在效用性上能使人产生界限不清、意义含混、信息不明的现象通称语义模糊。语义模糊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语言平面和动态的言语平面分别进行。在语言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手段表达的概念不清晰。在言语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表现为说话人的信息、情感、意图、立场表达上的不清晰。语义模糊最终体现为一定的内容、手段和效用表达的不清晰。

关键词:语义模糊;功能;动态;静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065-04

“语义模糊”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难题。应用模糊理论来研究语言,从而建立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及实践也仅仅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在研究中语言学家对模糊,特别是语义模糊的理解,界说各异,至今尚无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意义模糊理论。本文拟就从“语言—言语”两个平面对语义模糊现象作一静态和动态研究,并从模糊的功能意义出发谈一谈我们对语义模糊的一点理解,以就教于方家。

一、语义模糊的静态观和动态观

美国学者查德(L.A.Zadeh)1965年发表的论文《模糊集》被公认为现代模糊理论发展中的里程碑。他指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布莱克也认为,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国内论者也大都认为所谓语义模糊就是一个符号所指概念的边界不明。例如模糊词“早晨”,其所指概念的起止上下限模糊。在语言學领域,对语义模糊的讨论基本上是对所指概念界限不清晰的模糊词的研究。自伍铁平教授70年代末首创模糊语言学研究以来,论者从多领域、多学科、多角度对模糊语的生成、分类和功能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重点讨论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问题,试图为语义模糊研究提供一个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语义模糊研究最初重点探讨的是词的模糊性。最初的观点认为,只有词是表示概念的,词组,尤其是句子不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语义模糊的静态观,不涉及模糊词在言语中的作用。它的优点在于对象单一,分析结果也较为明晰,缺点在于排除了语言外因素(语境,人的主观情感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语义模糊的影响,使语义模糊的研究无法进入动态的言语运用领域。这不但涉及到对模糊概念自身的理解,也关涉到对意义的再认识。

我们认为在人们的言语实践中语义模糊是大量存在的。这是由人类的思维本质决定的,是思维的模糊性在语言上的外现。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专业领域中总要借助模糊性进行表达、宣告、判定等活动,因此仅将语义模糊定义为界限不清晰的类属概念,把对语义模糊的研究局限于概念外延不明晰的理论显然是片面的。

我们认为,语义模糊这一概念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平面。我们把在语言平面上的语义模糊研究——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个个层次上探讨模糊的本质、量化、描述等问题——称之为对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而对在言语平面上——主要是在言语活动中由于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语义模糊——进行的研究称为语义模糊的动态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语义模糊呢?

二、对语义模糊的再认识

我们把意指单位在概念及效用性上使接受者产生界限不清、含意不明、信息不确切的语义现象通称为语义模糊。这里,我们将语义模糊推广到了语言的功能领域。我们不再仅仅对孤立的词作静止地、概念地、抽象地分析;而是将对意义的认识成果和模糊结合起来进行再研究,并着眼于语言功能角度,从言语实践的活动中,从效用性上得出上述结论。所谓“语义就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语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概括的反映……”(岑运强,1994:31)这就是说,语义根据语言和言语的二元对立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之分。分析表明,所谓语义绝不是作为语言意义的纯粹的概念意义,除此之外还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风格意义、蕴含意义等言语意义。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语义模糊现象也就不仅仅是词的概念模糊问题。我们再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将二者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语义模糊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语义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诸如语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它自身就是一个完整、开放的系统。

以上我们对语义模糊大致作了一个规定。接下来我们试着建立一个语义模糊理论的模型,我们称之为模糊系。可以认为它是这样一个二层的模糊语义系统,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平面。在语言平面上,语义模糊可以界定为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认识的非精确化,即亦此亦彼性,主要表现为概念模糊,以语音、词汇、语法形式作为构成手段。在言语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表现在语言功能意义的表达上,在句子和语篇层面上表现为信息、情感、意图、立场表达上的不清晰。

三、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

(一)概念模糊:由于语词所指概念不清造成的语义模糊

1.无相对性的概念模糊。这一类模糊词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外延无法精确划定界限所作的大致描述。例如,无相对性的概念模糊集:

(1)表示时间、年纪的词,如:春、夏、秋、冬;古代、近代、现代;老年、中年、青年、少年。

(2)表示颜色的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

(3)表示天气气象的词,如:大雨、中雨、小雨;阴天、晴天。

(4)表示自然景观的词,如:海、洋、湖。

(5)表示气味的词:酸、甜、苦、辣、咸。

无相对性概念还可以分出许多类别,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模糊的本质体现在概念外延的界限不明,但在语义的中心区域即概念内涵仍然是清晰的,存在着与其他概念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只是在概念边缘才与其他同类概念存在交叉现象。

2.存在相对性的概念模糊。这一类模糊概念的外延完全没有固定的边界,对它的理解可以根据参照物的不同发生概念外延边界的位移。这类概念反应了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例如度量词大小、深浅、高低、宽窄、长短、多少、轻重等,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说“地球很大”或“原子很小”。所谓相对性概念实际上是“比较”的概念,相对性的变化来自不同参照物的变化。

3.对立的模糊概念。这一类模糊词在语义上是矛盾对立的。它们形成一对词偶,分别占据矛盾的两极。矛盾双方分别以对方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如:生和死、正义和邪恶、诚实和虚伪、崇高和卑劣等。这样一类概念严格定义起来也是困难的。有时,对立概念两极之间还存在着过渡情况,不容易清楚地断定矛盾双方转化的界限。如“死”的概念。一般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死亡的标志。但也有国家将“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做出这一规定,在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在法律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4.性质不确定的模糊词。这一类模糊词在同类属内部由于性质的不确定性和渐进性可以构成相应的模糊集,同时形成一个语义场。如:表示颜色是“红色”的模糊集就可以包括:深红、浅红、大红、桃红、粉红、血红、绯红等。属于这一类的模糊词还包括大部分性质形容词和性质副词,以及表示指称—评价意义的名词,如熟人、朋友、密友、挚友、知己等。

四、语义模糊的动态研究

(一)语义模糊不是歧义和语义笼统

对语义模糊进行动态研究不能不首先将歧义和笼统与语义模糊区别开来。关于歧义,语言学家们基本有一致的意见,即歧义就是非此即比彼性,与本文所谈的语义模糊不属于同一范畴。而语义笼统其实是语义概括性的问题。由于对事物概括力强弱的不同而带来的语义泛化,和语义模糊也不是一回事。

(二)语义模糊的动态观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本质表现在它的属性特征、功能特征和本质特征上。其中,“功能”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以往研究中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将模糊系视为“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正是为了适应“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基本功能,是为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采取多种不同表达手段,最后完成交际过程的动态系统。从符号学角度审视语义模糊现象,我们发现,语义模糊的系统性和语言符号的多层级性质其实是暗合的。语言功能主义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往往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作到十分精确。同时,交际目的、交际方式和会话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这就要求借助语义模糊来表达。语言符号是多层级的,为产生语义模糊提供了方便。在每一层级内部和层级之间,语义模糊都是可能的。

模糊系和语言符号系统都涵盖语言和言语两个平面。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是在第一级符号系统上进行的。在二级符号系统内,如果第一级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一同构成第二级符号系统的能指,同时产生的所指很可能就是模糊的。例如,1.лилия1—合欢花,2.лилия2—-忧伤。这一模糊语义就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现象。并且,不仅是词,词组、句子及篇章都有可能产生语义模糊现象。符号是用来装载和传达意义的。一旦符号被我们用作了表达的工具,它的功能性质就尤为突出了。在这里我们同意J.C.Richards对语言功能的分类。他认为语言有四大功能:

(1)表达意义,即语言符号有对事物进行描写的功能。

(2)表达感情,语言符号表达对事物或状态的基本情感。

(3)表达说话人对受话人报何种态度。

(4)表达意图,说明说话人通过发话想达到什么目的。

社会心理语言学者认为,有意识的言语活动是有目的、有理据、有对象、有社会规范的,有意识言语活动的实现以语境为中介。这就提醒我们,研究语言不能不重视语言的功能表达。

我们认为,语言的上述任意一种功能在被执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语义模糊现象。依照Richards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语义模糊理解为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它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是语言为了完成作为基本交际工具功能而采取的一种意义表达手段;本质上它表现为意义表达、情感表达、态度表达、意图表达上的界限不清晰。我们肯定了“界限不清晰”是语义模糊的本质,但扩大了它的内涵,把言语交际中情感、意图、态度作为一种附加意义,而成为了意义的一部分。在言语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意图的表达有可能是不清晰的,由此产生的语义模糊表现在言语平面上,这与我们在前边论述过的语义模糊产生的符号学机制也是符合的。因此,模糊语义首先在言语实践中生成,然后才进入语言层面。下面,我们试着从言语平面入手,进一步分析言语运用中的模糊语义问题。

(三)词组意模糊

1.表示时空意义的词组。具体如下:(1)很久很久以前,过了一会儿。(2)操场附近,离工厂不远,院子四周。

2.表示评价意义的词组。如:十分顺利,漂亮极了,冷若冰霜,了不起。以上这些词组的意义都是模糊的。在言语实践中由于它们的加入使句意也变得模糊起来。

3.句意模糊。模糊词作了句子语义重心或其中的一部分而使句意模糊。如:这活儿他还凑合着能做。也许有人会问,此句句意的模糊也是由于词汇引起的。我们认为句子总要传达一定的信息。句子的信息可以分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一个句子的主要信息我们称之为语义重心。语义重心的模糊可直接导致句意模糊。模糊词作了语义重心或其中的一部分是使它的意义模糊的手段之一。由此而造成的语义模糊是客观的。

4.出于表達的不同目的、情感,造成的语义模糊。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下:

(1)出于禁忌和避讳。由于禁忌和避讳造成的语义模糊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各国语言中对“死”的避讳是共同的。俄语中多采取迂回的表达。例如:

①Пока ни людей,ни поросят с того свету не возвращают. ( В.Ф. Тедряков)

②Коль б что случилось,так вас бы уже архангелы на том свете встречали. (Б.Л. Васильев)

在日常生活中,禁忌大多有关人的身体、生理现象、疾病等。如:

“祥子!”她往近凑了凑。“我有了!”

“有了什么?”他一时猛住了。

“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注意吧。”

——老舍《骆驼祥子》

虎妞骗祥子说她怀孕了。她用“有了”这样迂回的表达使意义模糊。

(2)出于委婉和含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常需要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某种言外之意。如: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Grandma。这是某人对一位死者的家属表示同情。说话人采取意义模糊表达法使语气委婉含蓄,遵循了会话的礼貌原则。

俄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是使语气含蓄委婉的典型手段。如:может быть,какой-то,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почти,в большей или меньшей степени等。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有时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有的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有的则是表示推测和个人意见,语义模糊作为手段使表达曲折含蓄。

(3)为了实现某一意图。在日常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话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时也需要模糊表达。如:

Давай завяжем узелок,в паре- то ладней лямку тянуть. (В.Ф.Тедряков)

说话人向女主人求婚,同样采取了模糊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在这里,语义模糊通过隐喻的方式得到了表达。

在政治舞台上,模糊表达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某位领导人“分别与六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议会领导人、政党领袖进行了会见和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多次发表了重要讲话。”文中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讲话”的内涵并未交代清楚,属于典型的模糊表达。

(四)语篇意义模糊

(一)数字在语篇中的模糊性

数字通常是表示精确概念的,但在言语中却往往带有模糊性。语篇中数字的模糊用法会使语篇意义多元化。如陶潜《归田园居》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数字在此已经失去了实指意义,传达出的是诗人淡看名利、闲云野鹤的风骨。再看清无名氏诗一首:“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利用数字表达模糊意义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实现,诗中恬淡安适的田野风光及诗人平和喜乐的内心意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语篇意义结构的多级化与语义模糊

语篇意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将语篇作为一个符号,则其同样具有能指和所指。根据符号学层级理论,语篇所指意义必然呈现出多所指、多层级、多义和模糊的总体样貌,对语篇意义的理解与阐释也就不是唯一和确定的,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意义空间因而得以生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概念层、含义层和寓义层,分别对应所指概念、蕴含意义和言外之意。研究表明,语篇意义的模糊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

1.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现象。文学作品由于作者、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语篇意义常常呈现模糊现象,请看下面一首词: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凝注。新样靓装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赵诘《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这首词的模糊性是显而易见的。除文中用了大量模糊词语外,词本身传达出的意义也是复杂和多元的。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抒发了去国怀乡、沉痛悲凉的感情。其中象征意义、情感意义、感染意义得到了充分表达。词因模糊语义而获得了强烈的艺术美感,这是一些精确词所不能做到的。

2.语篇表现出来的信息、情感、立场模糊。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出于不同意图、情感、态度、立场而导致的语义模糊现象。在语篇中它们也是大量存在的。在这里意义模糊更体现为一种效用性、功能性,即意义模糊作为了一种手段。

信息模糊功能在外交、谈判、法庭辩论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受害人,女,二十岁左右,头部有轻度挫伤……”、“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等。

五、结论

语义模糊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是语言为了完成作为基本交际工具功能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在本质上它表现为意义表达、情感表达、态度表达、意图表达上的界限不清晰。因此,语义模糊是一定的内容,语义模糊是一定的手段,语义模糊是一定的效用。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М., 1974.

[2]Н. С. Валгина,Д. Э. Розенталь, М. И. Фомин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2001.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石安石.语义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4.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84.

[6]王德春,孙汝建.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J].外国语,1992,(3).

[7]刘佐艳.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8]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10]章婷.试论中国模糊语义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5,(3).

[11]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苗升东.模糊学导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静态动态功能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猜猜他是谁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