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进校园

2018-09-25方铁民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学校

方铁民

我们要着重研究挖掘经典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悟并自觉践行,这才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学说为主流,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经典则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这些经典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健康向上的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传统技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寻精神、“明礼诚信,至诚至善”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而且也正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今天学习国学,推广国学,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因循守旧,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推陈出新,去芜存菁。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应以培养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为主旨,还要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更重要的是,國学经典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唤起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继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更好地传承国学,改变国学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的现状,关键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育人体系上下功夫

1.融入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纲要》中明确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因此,国学经典进校园首先要将爱国、处世、修身的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并以此来指导学校各项教育的开展,这样国学教育的目标就非常明晰了。

2.优化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校园环境建设,又包含精神层面的价值宣传引导。这样的育人环境要以办学理念为统领,整体规划,分块布局,要让国学经典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根据“善·正”这一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布置可分设“善”文化区和“正”文化区,并围绕“善”和“正”的主题设立经典诗词故事和人物推介长廊,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又辅以与时俱进的新解读,再配以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另外,教学楼、亭阁、校道、班级等均可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内涵予以命名,校园广播、LED显示屏、班级读书角等平台要有计划地宣传展示国学经典及师生作品,既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氛围,又促进了学习的有效开展。

3.建立评价体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好孩子,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常态化、可持续发展。比如,笔者所在区域有一所小学为了鼓励孩子多阅读经典,设立了国学经典阅读“晋级”制度,每月评出班级“阅读小明星”“阅读小能手”,学期末申报“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级别的学生,先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审核,然后上报学校评审小组审核,通过后颁发证书,并踏上学校的“星光大道”。每学年两次晋级,晋级申报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可根据实际阅读量有针对性地申报相应级别,可以越级申报,一般有五个步骤,即了解要求、申请晋级、审核材料、建档、表彰。最后为晋级成功者颁发相应的证书,在“星光大道”荣誉墙上展示照片,在活动中介绍读书经验,以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善读、乐读,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二、在教材教学上下功夫

1.精选教材内容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如果没有课程为依托,只是漂浮的空中楼阁,终究是一句空话。随着部编教材的推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比重增加了不少,而且这部分内容主要还是与考试挂钩,更着重于字词句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讲解。笔者以为,要把国学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问题。

《纲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来诵读。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对于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现在市面上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教材琳琅满目、良莠不齐,一方面尽可能选择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的国学教材,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陕师大出版的《小学国学读本》、北大出版的《初中国学读本》和北师大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亦可组织实力强的教师开发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要选择那些适应时代、对今天社会仍然具有积极作用的国学内容,也可选择当下教育缺少的而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内容,并注意摒弃其中的封建道德内容,同时可适当挖掘补充地方文化特色。

为保障这些内容的落实,学校可将班会或德育课单列一节出来上国学课,同时,还可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礼仪、字源、书法、象棋、国画、武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提升国学素养。

2.加强教学研究

现在令学校最为困惑的是不知道国学课怎么上,或上成了语文课,或上成了历史课,或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些都不符合国学教育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国学教育中学生可“不求甚解”,有的内容,到一定年龄就会有所感悟,关键要注重思想的传达、精神的传承。那么,如何把握好国学课呢?

一要研究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根据《纲要》要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我们要着重研究挖掘经典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悟并自觉践行,这才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任务。二要把握国学经典的时代元素。如果国学学习只局限于经典产生的那个年代,那对孩子们来说是没有意义和兴趣的。笔者以为,今天之所以强调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哲理以观照当下。因此,国学经典进校园要注重传统观念的转化并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既要结合当下挖掘和阐发国学经典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还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经典的呈现更有趣、更生动、更生活,如辅以古乐、动画、影视等,让孩子们乐学好学、陶冶性情。三要强化国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位对国学经典有着深刻理解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认知注入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給学生正确的引导。在现有条件下,根据一些地方师资培训方面的探索,学校可按“通识培训—骨干引路—全员推进—集体研讨”顺序逐步推进,并借助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认知、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

3.重视学科渗透

国学经典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止于专门的国学课,其他学科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语文课可以结合经典诗词文的学习,加强诵读,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思品课可结合不同年级思想培养的要求,适当地引入经典中的例子,用“实然”替代“应然”;数学课可结合数学现象产生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同样与国学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只要找到学科教育与国学经典之间的纽带,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国学教育就能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久而久之,便能根植学生内心,起到塑品达行的教育效果。

三、在经典实践上下功夫

1.开展主题教育

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是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之一,主题教育活动的集中开展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深化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相关的国学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的小学围绕“学《三字经》,做明礼人”为主题开展了“《三字经》课间操”“《三字经》书法比赛”“《三字经》诵读比赛”等;还有的以“孝文化”为主题开展了“道德大讲堂”“日行一孝”“主题征文”等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还开展“国学节”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学生的“‘感悟经典·品味人生百人诵读”和“国学篇目接龙背诵”、教师的“最喜欢的一句国学经典及感悟”、家长的“国学读本内容读后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经典、践行国学经典,从而涵养心性,提升道德。当然,主题教育活动一定要结合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需要有序展开。

2.突出传统节日

人们都喜欢过节,尤其是孩子,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热衷“洋节日”,而对我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传统节日教育方面很少作为甚至不作为,除了春节、国庆、中秋之外,其他节日似乎只存在于日历中。“抵制洋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找到孩子们喜欢的过节形式,再逐步进行教育。以端午节为例,除了传统的吃粽子之外,可以策划“屈原宣传短片”,了解屈原其人及端午来历;举办“端午诗歌节”,让学生读诗、写诗,传承爱国精神和传统诗词艺术,缅怀诗人;开展“端午体育嘉年华”活动,如划龙舟、欢乐跑、长跑拉练、角色展示秀等形式,把运动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小学还可进行“我心中的屈原”绘画比赛、端午踏青、端午游戏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将端午文化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另外,清明节可结合生命教育、七夕节可结合爱情观教育、中秋节可结合亲情教育、重阳节可结合尊老爱老教育等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意识到有责任去保护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注重多方协作

《纲要》指出,国学经典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与此同时,能在生活中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效果。对于国学教育而言,应贯穿孩子成长始终,尤其在中小学阶段,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共同引导。

家庭方面,可配合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进行“亲子共读”,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家长还可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社区方面,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氛围,有条件的可设立国学经典阅读图书柜,开展家庭国学学习活动,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等。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进校园除了学校这一主体的实施,还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大力倡导和配合,只有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经典文化在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重生。

有道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学经典进校园,就是要在知识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当代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立足于现实,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融会贯通,国学经典才会在现代化的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樊璐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学校
“垂”改成“掉”,好不好?
少年力斗传统
学校推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