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困境及破解思路

2018-09-25杜钢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师资国学困境

杜钢

师者以至道为本源而创作经典,并以载道之经典自学而教人,最终完成对至道的彰明与传递。显见,在这一逻辑线路中,师者仍是其中的枢纽环节。

国学经典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诸多优秀传统,同时,也由于各种难以避免的原因,衍生出种种弊病与缺感。就当今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而言,也还面临着诸如内容、方法与师资等一系列困境有待应对和破解。这其中,师资困境又最为关要和棘手,其对国学经典教育的整体困境具有枢要性影响。毋庸讳言,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国学经典教育的发展之路都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困境的产生、应对和破解,既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对此,我们仍需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努力攻关克难,不断推动国学经典教育以更加有力的步伐迈向前进。

一、师资困境对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的枢要性影响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具体来说,有三种困境是最为基本的,分别关涉到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师资等方面,而师资困境又是其中的枢要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否有效应对和破解师资困境,不仅关系到内容与方法困境的解困与否,同时也决定着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发展结果的成败。这里,倘若我们对三种困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做一梳理,便可清晰窥见师资困境相对其它困境而言,其所具枢要性影响更加明显。

首先,就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困境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因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在储量和体量上的超级丰富与巨大,以及在传承和变化上的极为悠久与多端,而造成的在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难以对内容选择适度精当与适合到位的困境。而要破解这一困境,显然是不能依靠内容本身的自动变化和调整来达成的。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乃在于,能否有谙熟经典和博古通今的教师,做成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宝库中披沙拣金的工作。而且,教师在所选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上不仅要能选出精华和精粹,还要能选得适度和适合,这就绝非一般专业水准的教师所能承担和完成的了。因此,这也就在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困境的破解上对来自于师资专业支撑的力度和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言之,倘若没有师资困境的有效破解,显然也就会对内容困境的真正破解造成非常直接和深入的不利影响。

其次,就国学经典教育的方法困境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社会得以普遍使用的诵读法、践履法和示范法等国学经典教育多元方法,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学生在身心特点、教育影响、生活情境、知识储备以及人生阅历等相关因素之间的错位与不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国学经典教育方法困境的形成,其根由并非只在于方法本身,更在于方法使用时所面对的时代、社会和人的具体差异。然而,正所谓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其人。如上之因時代、社会和人的具体差异而造成的国学经典教育方法运用上的困境,实质上是可以基于教师在方法运用过程中的妙思睿智和灵活变通,来加以因势利导和因人制宜而消弭于无形的。这也就说明了,归根结底,教师才是国学经典教育方法运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惟有师资困境先行得到有效破解,也才能实现对国学经典教育方法困境的根本破解。

最后,还需指明的一点即是,关于师资困境对当下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所具枢要性影响的解析和体认,不仅是基于国学经典教育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势而作出的理性考衡,同时也是对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经师道合一的国学经典教育传统在逻辑理路上的交相呼应。南朝刘勰曾指出:“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文心雕龙·原道》)又言:“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宗经》)北宋周敦颐也提出了类似主张:“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通书·文辞》)在国学经典教育的传统语境中,经典、师者与至道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统一的本质关联。师者以至道为本源而创作经典,并以载道之经典自学而教人,最终完成对至道的彰明与传递。显见,在这一逻辑线路中,师者仍是其中的枢纽环节。经典、师者与至道三者之间能否形成和谐统一的本质关联,主要还是取决于师者的作用和表现。因此,若从国学经典教育的如上传统来审视的话,将师资问题作为当下国学经典教育发展问题的枢要所在,从逻辑理路上也是与之交相呼应的。

二、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毋庸置疑,正是由于师资困境对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所独具的枢要性影响,才使得我们在考虑国学经典教育发展困境问题时,也就必然地将师资困境作为首要课题来加以重点对待了。那么,就当前来看,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困境主要又有哪些表现呢?对此,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国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困境及破解思路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困境的首要表现即是国学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先天不足。作为从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专门教师,国学教师本应具有名正言顺和顺理成章的学科出身和专业身份,但当下的实际情形则不然,国学教师在学科出身和专业身份上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归类无门和边界不明状况。

尽管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已然设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院,并在本科和研究生程度上创办了国学专业,大力培养国学专业人才。但从教育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国现行的从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学科体系中,正式的国学学科体系的设立,实际上仍是尚付阙如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接受过国学专业教育,并在毕业后到中小学校担任了国学教师的,其所取得的学位仍然不是国学学位,而是诸如文学、历史学或哲学等其它相关学位。因此,基于这一学科出身归类无门和专业身份边界不明事实的存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中小学校的绝大多数国学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国学学科的专业教师的。这一职前培养机制上的先天不足情形的存在,也使得中小学国学教师不得不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之中,其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开展自然也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

破解如上困境的办法和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是否设立国学学科这一源头问题上作出回应和解答。关于这个问题,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有存在,呈现出一派众说纷纭的现状。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即是,不管大家的意见如何不一和各在其理,只要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并且需要将这一工作作为一种常态性工作持续地做下去的话,那么国学,就应像中小学教育中的其它學科专业一样,也当获得其名正言顺的学科出身和和顺理成章的专业身份。这样做,既是契合学科法则和专业原理的,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当然,即便是真的要设立国学学科了,也还是要在广泛合议、反复论证和长期试验等综合元素有机整合的样态下小心推进的。比如,哪些院校可以开设国学院系?哪些学生可以就读国学专业?国学专业的学生应如何来培养,其就业出路何在?作为中小学国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方案应如何设计,具体的培养活动又当如何展开?等等。凡此种种问题即便是在国学学科得以设立的前提下,也还是均须进行全新细致和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应答的。可以说,从设立国学学科的角度着眼来破解国学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先天不足的困境,乃是一项艰巨耗时而又牵涉甚广的系统工程,绝非唾手可成和一蹴而就的。

(二)国学教师的职后发展困境及破解思路

除职前培养机制的先天不足外,国学教师的职后发展也受到一系列不利状况的困扰,尚需不断克服和改善。

第一,目前中小学校开设的国学课程,基本上是以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主,与那些和考试选拔息息相关的核心课程相比较而言,国学课程的地位普遍不高。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就直接削弱了大多数国学教师在学校整体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中的受重视程度,使得他们的在职培训工作基本处于关切不够和无序松散的状态之中。

显见,这一困境的造成,实质上还是由国学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决定的。国学课程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提高了,国学教师的受重视程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而其在职培训状况的改善也才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并最终得以开花结果。当然,从更根本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当下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模式和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只有当国学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价值和作用,能够真正提升到足以影响到原有模式和制度不得不加以改革的程度,才能从根源上彻底破解这一困境。

第二,在当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成效不佳状况,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国学教师的量之不足与质之不高所造成的。当前,中小学校的专职国学教师数量很少,而由正宗国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专职国学教师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国学教师均是由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也就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对国学教师的教学成效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我们知道,与一艘情形上的文史哲相关学科相比,国学学科还是有其自身相对独特的学科特质和专业要求的,其所涵盖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范畴也并非单一的相关学科所能比拟的。因此,没有经受过长期深入的国学学科和专业的专门学术训练,是很难完全胜任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工作任务的。

破解如上困境的关键,一方面需要从国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源头上加以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增强国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师整体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需大力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学科标准和专业要求。当然,不难推测的是,能够将如上改进措施落实到位,做出成效来实质上还是很不容易的,其所牵涉到的不仅仅是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这一具体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国学教师培养制度和专业发展模式等更深层面的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系统调整,解决起来也就绝非易事了。

第三,当今中小学国学教师职后发展所遭遇到的另一困境,即是教师业绩评价受到功利至上取向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一个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应用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人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学科、知识与技能,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就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安身立足。受此影响,社会大众对于中小学教师业绩的评价,也往往是基于一种功利至上的立场和取向出发,追求“短平快”式功利价值的获取和实现。一旦教师工作难以与这一立场和取向相契合,那么,其业绩的评价也将陷入被降格以待的窘境。

就国学教师的业绩评价而言,其价值取向和实效性的体现恰恰是与“短平快”式的功利至上的取向不相一致的,国学教师凭借经典教育的方式,所致力于完成的价值取向,不在单纯为了获取现实功利,而更在于学生人格状态与精神风貌的美化与升华,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这一价值取向的实现,也注定不会是短时之功,乃是需要长久之力的。杜维明先生曾讲道:“我们现在所看的经典,不管是儒家的还是两希文明的,都是智慧之书。为什么一般来讲年纪比较大的人比较有智慧?因为智慧要经过积累,要经过经验,要经过体悟,要经过体知,这都需要时间。”质而言之,国学经典原本就是历史长河经久沉淀的智慧产物,国学教师本身对于经典的透解和传授,也是在其人生阅历的长期累积和人生体悟的不断增长中达成的,而学生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效验,也主要是在其生命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基于其对人的终极存在价值的发掘以及人的完满发展结果的获得而得以体现的。因此,在对国学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应摒弃虚浮短视的功利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场,依循国学经典教育的特有运行规律,努力保持渊深静默的心态和持久不懈的耐性,切实做到既中正公允而又不失实效。

责任编辑|樊璐

猜你喜欢

师资国学困境
“垂”改成“掉”,好不好?
跟踪导练(一)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