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纳兰词的语言风格及成因影响

2018-09-24严雪珂

神州·上旬刊 2018年9期

摘要:納兰性德三百四十八首词作,首首精辟,字字珠玑。这些词作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广泛,与之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表现了他各个时期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清代三大词人之一陈其年曾经说道:“《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以其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众多学者的赞扬,我们可以总结出,纳兰词比较突出的语言特点是哀感顽艳和清新自然。

关键词:国初第一词人;哀感顽艳;清新自然

一、哀感顽艳

纳兰最显著的的词风特点是“哀感顽艳”。顾贞观这样评说纳兰词:“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一生官位亨通,当他真正接触到看似无上荣耀的一等御前侍卫时,他才发现侍卫处处要察言观色,与奴仆家丁无本质差别。而纳兰是具有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社会感的满族青年,满腔的热情和少年壮志,长期的侍卫生活,把一切都变成了泡影,聪颖的天资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让他实现早日完成建功立业的伟大远景和作为一名儒生积极入世的人生愿望。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理想和阻力是成正比的,阻力会随着理想的变大而变大,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就越发艰难。纳兰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不恨天涯行役苦”和“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的悲叹情怀。纳兰所选择的意象都带有哀怨性质,散发一种独特的韵味,徐乾学在其墓志铭上写到:“为甚麟阁佳儿,虎门贵宾,遁入愁城里?”纳兰词作中也是随处可见“愁”、“恨”、“惆怅”等字眼,所以被陈维崧称为“哀感顽艳”,这也是纳兰词最主要最明显的言语风格之一。

以“愁”这个意象为例分析纳兰词的语言特色,古人认为愁是有长度的、有形态的、有重量的、有数量的等,常用的“春水”、“夕阳”、“柳絮”、“猿啼”等自然现象来作为愁的象征性意象。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为意象来比喻内心的愁苦。又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沉甸甸的,已经连小舟都载不动了,化抽象为具体,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纳兰则别出心裁,写到“唱罢秋坟愁未歇”,以独特新奇的“秋坟”来比喻“愁”,谱写一首悲凉的曲调,把听不到、看不见的抽象感情付诸于坟地这个意象,和前人的自然意象相比,纳兰的这个“秋坟”更容易被人把握理解,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更增添了一份愁苦哀怨之殇。

以《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为例: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是细细品读下来,就会有一种悲伤的情感涌上心头。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用汉朝的班婕妤被抛弃的典故拉回到冷酷的现实中,扇子是夏天所用之物,在诗词中出现一般是比喻被冷落的女子,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样。“等闲变却故人心”和“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两句说尽了情感变化的几许无奈、几许悲哀。一腔哀怨,透过文字打动人心,虽然是首决绝词,但是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满是怨念,并没有题目写的如此决绝,深婉动人,不忍卒读。

二、清新自然

纳兰性德,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聂晋人的评价是:“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可见纳兰用笔之美,没有落入艳俗之套,而是别具一格,使人眼前一亮而又倍感清新。”如《点绛唇》,这首小词应该是纳兰早期的作品,既没有唐诗中的典故、暗喻,也没有归隐山林的情愫,更不像《花间》词的秾丽,也不像南宋词的晦涩,又不同于苏、辛的豪放;纳兰词只是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抒发内心最本真的感情,用自己多愁善感的心,去写寻常之物、常见之景,抒发哀伤悲怆的独特人生感悟。为之动容的直观感觉越发强烈,迅捷地、直接地、本能意识地从纳兰词中语言感受到自然之感。

纳兰词无论写景或言情,文字均写得清新、形象、精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用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想象表达之。就其写景词句而言,如纳兰题称为渌水亭秋夜的《天仙子》中写道: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描绘了水上的物景,晚风吹拂,衣袂轻扬,月亮倒映在水中。渌水亭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纳兰极其生动地写出来月影水色相互交织的夜景,引发的一份敏感纤细的情思在夜色美景的衬托下荡漾人心。若就写情的词句而言,一类活泼灵巧,一类真挚深切。前一类如《减字木兰花》其一首所歌咏了两种状态,一是相逢不语,二是轻叩玉钗。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此处以芙蓉即荷花喻人,说明了相逢是的状态。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脸颊泛起了无法遮挡的红晕,忽然见人过来,鬟心和凤翘(发髻和头饰)都跟着斜溜到了一边。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正等待低声召唤,就恐慌真情被人看见发现。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当此时,却悄悄取下了玉钗,轻轻叩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幽会过程中见有人来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的状态。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她的幽幽之情。忽明忽暗,转眼无痕。但是你的心和我的心,是心心相印的,少女的感情虽然不能公开,却在具体的状态里变化万千,在词作的语言中清晰呈现,这就是白描手段,本真本色地运用特有的言情手段,表现出了少女内心复杂的矛盾斗争。上下两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形象和动作,描绘得活泼真切,看其词,如闻其声,似见其人。而后一类的词例,如其《蝶恋花》一首中:辛苦最怜天上月,开头用月亮类比无限的相思之情。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亮啊,心疼你一年到头转动,圆月的日子却很少,一夕才圆,夕夕都缺,写景处融入无限的情。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就像那天上的月亮般皎洁,即使纳兰化为冰雪为爱人融化也在所不辞。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其中“唱罢秋坟”四个字来自于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这句话。结尾处那诚挚为爱无私奉献的无悔情谊,在我们反复吟咏中,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热烈真挚的感情,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词的语言清新朴实,淡雅自然,这是纳兰词的突出风格,在整个词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三、词风形成的原因

评价纳兰词,总是绕不开哀感顽艳、清新自然这类字眼,整部《纳兰词》都萦绕着哀伤、悲凉的氛围。通读《纳兰词》,会发现无论哪种类型的题材词作,都渗透着孤苦悲伤的叹息,探究纳兰词词风的成因,主要有纳兰个人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其中,纳兰的性格特质是最主要的因素,属于内因。历史政治、时代环境、身世境遇虽然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属于外因。在纳兰词的成因探讨过程中,应该充分看到: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发生作用。

(一)忧郁的性格气质

纳兰性德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性近悲凉”和“至性固结,无事不真”的特点决定了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善于体会人生的不同境遇和历史的苦难。在词中吟唱出了也许人人都有可是却没有表达出来的没有写出来的愁思。纳兰自己有个方印,上面刻有“自恨多情”四个字,遗憾自己多情总被多情伤,暗含了他对感情世界的自我认知,也体现出了纳兰多情哀怨的性格对“哀感顽艳”的词作风格的影响和关系。

(二)政治爱情的双重坎坷

考察纳兰词成因必然不能忽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其父亲是大学士,母亲是皇亲贵族,而纳兰在这样显赫的官路上也是一路畅达,很快就被破格授予一等侍卫。事实的残酷和志向的期盼在交织缠绕,这使他终日为他的不得志而感到愤懑,他心力交瘁,无力回天。继而转向“温柔乡”里寻求寄托和慰藉,和妻子琴瑟和谐,婚姻幸福,整日沉溺在家庭的幸福生活当中。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妻子卢氏又因难产而离世,这给纳兰造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使其心境更加悲凉,词作风格也愈发哀伤凄苦。可以看出,纳兰的政治和爱情的道路上都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这些挫折使得词人内心的愿望破灭,郁郁寡欢而亡,这双重坎坷是其“哀感顽艳”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在清词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晚清文人在各种词话作品中对纳兰词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大致有持赞同和批判两种不同的观点。随着时间流逝,赞赏的话语逐渐占据了主导,稳固了纳兰词在词坛的地位。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三种观点:“才人之词”、“学人之词”、“词人之词”,并在《箧中词》中写道:“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他认为纳兰容若、项鸿祚和蒋春霖是清代文坛的三位巨匠。胡薇元与谭献观点稍有不同,他认为纳兰和朱彝尊、陈维崧虽然在词坛中平分秋色,但纳兰词才是词家的正统。况周颐和王国维对其的评价是高度的赞扬,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把容若称作“国初第一词手”。而王国维则拿纳兰与他人相比较:“然《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得出纳兰是清词的第一人的结论,将其地位推向清词顶峰。晚清的各种词话对容若的评价逐步确立了其在文坛的地位,纳兰以其对词学的独到理解和超凡的才情成为词坛上一颗耀眼的名珠。

参考文献:

[1]张草纫.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23.

[2]纳兰容若.纳兰词笺[M].北京:中國华侨出版社,201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

[5]王国维.人间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严雪珂(1994-)女,江苏南京,硕士,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