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文化内蕴
——论陈凯歌电影人文精神的哲学表达

2018-09-22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陈凯歌美学内涵

□王 莹 中国传媒大学

一、情感符号及人性困境的深度剖析

陈凯歌早年经历的社会变迁、政治熏染以及艺术氛围为他日后的电影基调埋下了伏笔。他早期作品凸显了鲜明的历史元素和社会批判性,通过画面语言、剧情结构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对于时代的忧患和历史的反思,情感的符号式表达以及对人性困境的深度挖掘形成其电影独有的人文情怀与艺术特色。对于陈凯歌来说,电影不仅仅能表现生活,还能将自己的思想与评判融入其中。陈凯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其电影中总能看到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他习惯将对历史和生活的见解通过史诗的格局表现出来[1]。比如《黄土地》中特殊的画面构图,大气而有深意,象征着被压抑的人性和无奈。影片中的黄土地一望无际,地形起起伏伏,贫瘠且沉重,这种画面既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顽强,又从侧面映衬了人们的保守与闭塞。在内容表达上,《黄土地》中有一段表现婚礼的场景,陈凯歌将婚礼作为情感诉求的表达符号,借此体现黄土地人封闭、守旧、落后的特性,也由此暗示了女主人公“翠巧”难以摆脱的悲惨命运。婚礼上村民眼中流露出的麻木与呆滞折射了现代社会进程与根深蒂固的国民性之间的矛盾。由于黄土高原没有鱼,象征自由灵动的“活鱼”在婚宴中以被浇汁的“木鱼”代替,表现出当地农民思想及心理层面的禁锢封闭等特点。这里的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陈凯歌通过宴席上的一道菜充分体现了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村民的愚昧和他们对于生活的麻木。他们也许知道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却没有能力反抗或者说不想反抗,宁愿作为一个被动的屈从者继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陈凯歌的另一部作品《边走边唱》中则通过符号化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一则与命运有关的人生寓言。《边走边唱》是陈凯歌1991年根据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借助两个盲人的世界,通过寓言式的故事阐述了一个谎言中的真相。《边走边唱》反映出的人生哲理及早已注定的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思考。老瞎子从他师傅口中得知一个可以治愈眼睛的药方,不过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取出药方,不然无效,为此他封闭自己的精神和欲望,把弹琴视为自己的一切,认为什么事都不如“千弦断,琴匣开”来得重要,他被村民奉为神神,人们经常找他排忧解难。他十分反对石头和秀兰之间的男女情爱,甚至一遍遍劝诫石头将心思放在弹琴上。然而,当他终于弹够琴弦打开药盒,却发现自己心心念念几十年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时,真相瞬时崩塌,所有的希望都化为这一刻的绝望。老人的心情难以平复,陈凯歌将镜头转到老人师傅的墓碑上,手起锤落,墓碑被砸成两半。他似梦似真,啼笑皆非的一生既可笑又悲凉,仿佛有道不尽的苦楚,诉不尽的哀伤。与老瞎子不同,石头选择的是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石头不在乎结果而更加注重过程,不会为了最后的结果去压抑自己的本性。在老瞎子死后,村民想要奉石头为新一代神神,但他拒绝了,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影片的结尾出现的风筝镜头,也暗示石头会走上和老瞎子完全不同的道路[2]。

《边走边唱》扩大了原著的立意,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情节探讨了关于命运的人生哲理,对落后的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这也是陈凯歌早期作品的一贯风格。

二、历史与文化的冲突与反思

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决定了电影创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文革”无疑成为第五代导演群体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陈凯歌早年电影作品受到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更多体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历史与文化冲突背后带来的人性的反思。陈凯歌秉承着反思历史的文化自觉,创作了众多反映社会现状、凸显忧患之感的影视佳作,同时也不断反思着那段历史以及整个民族的国民性,这些思考无疑都被他展现在了电影作品当中。与其他导演不同,陈凯歌总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情结。

1993年陈凯歌为了适应经济潮流,逐渐将电影与商业相结合。在经历过几次失败后,他推出了迄今为止可谓最为经典的影片《霸王别姬》。这部云集众多明星的电影讲述了两个戏曲演员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所经历的爱恨冷暖,这中间掺杂了爱情、亲情、同门之情甚至还有难以言明的同性之情。这部融合了众多商业元素的电影,陈凯歌并没有让它沦为一部彻彻底底的娱乐片,而是延续了他一贯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性的反思。整部电影以程蝶衣和段小楼的舞台生涯及命运为主线,深刻反思了历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人生如戏”的真正含义。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是那么的渺小,片中人物的命运被时代驱使着,个人的兴衰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场景和场次都是按照戏剧的规范来筹划的,宽敞的四合院、胡同里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戏班子等等这些场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内涵,演员的台词、表演都有意向戏剧化的方向发展,这些设置都增加了影片的戏剧韵味与深意,也同影片所围绕的关键戏曲表演相对应。程蝶衣和段小楼是戏剧的表演者同时也生活在“人生的戏”中,人生不同于舞台,没有设计好的剧本台词,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不能掌控。陈凯歌通过两人的人生轨迹表现了京剧文化和京剧人的生活,戏班对于小孩子的严格训练和不近人情的惩罚,小石头因为屡次说错“我本是女娇娥”的戏词被师傅用烟袋烫嘴、小癫子因为渴望出名又怕被师傅责罚而上吊自杀等,这些场景都表现了台上光鲜的表演者背地里的辛酸,也从侧面倾诉了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

三、欲说还休的哲学思考与美学意象

陈凯歌的电影始终带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及角色命运的剖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对东方美学和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探索是陈凯歌电影的重要内涵,东方美学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为积淀,通过“情于景”“虚与实”“意与境”的美学构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艺术作品当中,以期得到“心领神会”的审美效果。被称为“学者导演”的陈凯歌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浓重的东方色彩和美学意蕴。例如,《妖猫传》中陈凯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唐朝时期的建筑样式、景致特点,在色彩、服饰的设计上也极大凸显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此外,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贯穿影片始终,主人公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精益求精也凸显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与艺术造诣的极致追求。影片以白居易和空海的人物行动为线索,通过二人探寻杨贵妃的死亡之谜,一步步揭示出隐藏在表象背后耐人寻味的反差与冲击。陈凯歌在影片中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手法,通过不断穿插、闪回,引领观众走进他所构造的“极乐之宴”,并逐渐体悟到他所表达的蕴含在魔幻外衣下的现实主义的批判思维[3]。

在内容创作上,电影虽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依托,但其想要表达的内涵恰恰在于虚幻背后的残酷现实。影片中通过幻术营造出的种种意象都被陈凯歌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表达。“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被视为大唐昌盛的象征,她享受着极度的赞美与荣耀,而这所有的爱戴与称赞却又如幻象般虚无,这也是幻术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的寓意,所谓极乐不过是华丽虚伪的假象。大唐昌盛,杨贵妃代表了无上荣耀,大唐灭亡,她也沦落为罪魁祸首。在临危关头,那些说爱她的人全部选择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人肯为她的死承担责任。从另一方面来看,唐朝自以为的荣耀又何尝不是如梦似幻的假象,极乐之宴是大唐危机来临前最后的警钟。陈凯歌通过隐喻的手法,将唐朝歌舞升平的虚假繁荣描绘得淋漓尽致,与之后的落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透过虚实相生的情节描绘以及层层递进的人物内涵,将自身的哲学思考隐晦地传达给观众。

结 语

金丹元先生在《电影美学导论》中指出彰显民族尊严,标榜时代印记是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内涵。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导演不同,陈凯歌电影创作时刻秉持着对历史的关注,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人的警示,对自我的反思。他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元素运用到作品当中,凸显人文精神在作品精髓中的核心价值,表达一种对人性意义的关怀以及最深层的哲学思考。可以说,陈凯歌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艺术家,他的电影不是为了故事而故事,而是将深刻的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贯穿其中,创作出一部部高质量的时代影像。

猜你喜欢

陈凯歌美学内涵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外婆的美学
挖掘习题的内涵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