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少游研究述略
——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鲍少游文献引发的思考

2018-09-22

中国美术馆 2018年3期
关键词:鲍氏美术学院中国画

一、研究意义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东邻日本的关系殊深。关注、讨论那些曾经在日本接受美术教育,归国后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留日中国画家的艺术实践及其耐人寻味的人生形式的意义,已经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学术焦点。

广东省中山人鲍少游(1892-1985)是20世纪初叶曾在日本接受从本科到研究生课程的系统美术教育,归国后在香港度过漫长的美术教育生涯,学生遍布粤港及东南亚地区的中国画家。香港画坛很少有人不知道鲍少游及其创办的“丽精美术学院”;但对内地的美术史学者来说,鲍少游的名字,至今可能还相当陌生。

2012年12月18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立100周年之际,鲍少游后人将四百多件鲍少游书画精品悉数捐赠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除代表作外,还有大量珍贵的手稿、画稿、剪报等,都是研究鲍少游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1这批作品和资料的公开使得鲍少游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有幸接触到这批珍贵的文献——其中包括从未刊布的书信、手稿和绘画资料,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鲍少游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所处的位置成为可能。

阅读鲍少游,很容易发现,其人生历程广泛涉及中日美术教育、中日艺术家之间的交往、美术价值观的转化和如何借鉴域外经验以促成传统中国画的创造性转型等等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发展中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现状

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于鲍少游的研究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就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对鲍少游的专文论述数量很少,目前只找到4篇,专著目前仍为空白。2003年1月8日,卢德铭先生在《中山日报》发表了题为《丽精美术 塑造美丽精彩人生——岭南画派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鲍少游》的文章,是目前所见最早以鲍少游为写作对象的文章。然而,该文主要是介绍鲍氏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仅限于对鲍氏生平事迹的罗列,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论述。且笔者发现,该文在行文过程中有多处表述错误,如该文称“鲍少游参与创办岭南画派”,此说法与史实不符。鲍氏只是与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交好,他们常一起讨论艺事,属于同好交游的关系。再者,从鲍少游的活动年表看,不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难以发现鲍氏与岭南画派的形成有契合之处。还有卢文称“鲍氏从日本归国后在北平、广州、佛山等地任教美术”,此说法也与史实不符。类似的例子还有多处,不再一一列举。之后对鲍少游的专文讨论是朱万章先生《鲍少游画风探微》一文。该文是作者为2011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妙笔神游:鲍少游书画展”所作序言,文章通过对鲍氏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风格的分别论述,同时结合鲍氏的求学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一生的画风进行较全面的总结,论述比较深入。再者就是王嘉先生发表于《国画家》(2013年第2期)的《暗香时拂径 客思忆长安——鲍少游其人其艺》一文。该文把鲍少游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求学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和收获阶段,概括了鲍氏一生的重要艺术行迹和成就,可惜的是文章并没有超出介绍的层面,缺乏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笔者撰作的《鲍少游的复兴中国画观——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长恨歌诗意〉组画为中心》一文,该文发表于2017年第4期《美术学报》。文章试图以鲍氏费时4年绘制而成的《长恨歌诗意》组画为研究中心,探讨鲍少游复兴中国画的主张的具体内容,以及他如何将这些主张在艺术创作中付诸实践。

除此之外,在朱琦先生的《香港美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著者对鲍少游和他创办的丽精美术学院进行了论述,该文除了必要的介绍性文字外,提出的见解比较独到,只是囿于篇幅,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

鲍少游 《长恨歌诗意—六军不发无奈何》 中国画151.5cm×84.4cm 1938-194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术史学者李伟铭先生对“岭南画派”精辟透彻的研究,尤其是对曾与鲍少游一同就读于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的陈树人的研究文章《在介入与超脱之间——陈树人简论》《笔墨因缘:陈树人与日本美术的关系补正》2,以及研究专著《陈树人:活跃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一位“新文人画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鲍少游具有启发意义。

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相关文献的资料价值

毫无疑问,2012年鲍少游后人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捐献的四百多件鲍少游书画精品以及为数不少的手稿、画稿、生活照片为笔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图像资料。同时,捐赠中还有鲍氏生前收集整理的大量剪报资料,这些剪报不仅详细报道了鲍氏和丽精美术学院的重要美术活动信息以及时人对他们的介绍和评价;同时还收录了鲍氏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为数不少的文章,还有香港文艺界的相关活动信息。毋庸置疑,这将是鲍少游研究可以依靠的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鲍少游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美术教育家,同时还是诗人、词人,一生著述颇丰,文笔流畅,其对生平事迹的回忆文字散见于各类文章中,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捐赠物中还包括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杨善深、刘海粟、徐悲鸿和梁寒操等人写给鲍氏的信件,这无疑也是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鲍少游生前出版过的几本著作:《锦绣河山诗集》(1946 年)、《丽精画苑题画诗集》(1966 年)、《故宫博物院名画之欣赏》(1973年)、《鲍少游画论集》(1978年)、《鲍少游诗词集》(1979年)、《百鸟新咏:美术参考鸟类研究》(1982年)、《石涛与大千》(1985年)将是笔者写作依据的关键资料。而曾经出版过的鲍少游画集:《鲍少游画集·长恨歌诗意、水浒传人物》(国立历史博物馆,1980年)、《鲍少游画展·香港大学艺术系与冯平山博物馆联合主办》(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81年)、《鲍少游画集》(许习文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料。此外,由丽精美术学院同学会编写出版过的几本刊物:《精风·丽精美术学院国庆美术展览纪念集》(1929年)、《丽精美术学院毕业纪念画展特刊》(1957年)、《丽精美术学院毕业纪念画展特刊》(1963年),以及鲍氏弟子黄惠贞编写的《丽精美术学院金禧纪念师生联合国画展览特刊》(1978年)无疑将是探讨丽精美术学院相关问题可以依据的重要文献资料。

四、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015年,在导师李公明先生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题为《“复兴中国文艺”——以早期留日画家鲍少游的教育生涯及其绘画实践为中心》的硕士学位论文。

在资料准备阶段我发现,不仅学界对鲍少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流传于世的文本资料对鲍氏的介绍也多有讹误。有人说:“历史学在本质上以讲故事为基本功。一流的历史著作当然要超越纯粹的叙事,通过叙事来提出和证明某种发人深省的观点,或挑战某种现有的理论和通行的见解。但是,如果连基本史实还不能搞清,任何理论和观点都只能是无本之木。”3艺术史研究也是如此。因此,笔者对鲍少游的研究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首先,在掌握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秉持实证的精神,对鲍少游的生平事迹进行复原;其次,在基本厘清鲍少游生平事迹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历史细节中发掘出研究对象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的某种关联性,经由对特定时代中的个案研究进而了解一个时代,是本论文的另一个学术目标。

在谈及冯钢百、谭华牧、赵兽三人的共通性时,李伟铭先生总结说:“从求知的欲望和对中国美术未来的憧憬来说,他们也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负有使命感的艺术家,都希望中国美术的发展能够跻身世界艺林之列。”4通过对鲍少游生平的梳理,笔者发现实现“复兴中国文艺”与鲍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鲍氏与复兴中国画之间的关联性,学界一直鲜有提及,我认为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鲍少游何以想要复兴中国画?他设想通过何种方式复兴中国画?他又是如何将这些设想付诸实践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鲍少游的留学经历非常关键。但目前为止,学界对鲍氏这段留日经历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偶有学者引用鲍氏的回忆资料,也只是用来阐论其他研究对象5,对鲍少游早年留日经历进行专门探讨的论题目前尚未出现。正因如此,鲍氏早年留日经历将是笔者要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笔者认为对鲍少游办学经历和绘画实践的探讨同样重要。

笔者试图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对手头掌握的原始资料进行辩证分析,同时结合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探讨鲍少游复兴中国画的志向与他的留学经历、致力美育和绘画实践三者之间的联系。另外,涉及到艺术家作品的内容,我认为可以借助风格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对文献资料的考证,进行尽可能详实的阐释,以期使叙述和论证更为丰满。

首先,我认为应当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鲍少游留学日本的人生轨迹。基于鲍少游20世纪初叶在日本接受长达九年的正规的现代美术教育训练这一事实,笔者认为,留学日本时期不仅是鲍氏的绘画修养的奠定阶段,同时也是他确立复兴中国画的志向的时期。在日本的经历以及交游是促成该志向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鲍氏留学京都的所学所闻也为他日后致力于复兴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其次,就鲍少游及其创办的丽精美术学院展开讨论。笔者认为,在香港创办丽精美术学院并坚持办学数十年是鲍氏为实现复兴中国画而采取的文化策略。其目的是一方面培养美术人才,让更多有艺术才能的年轻艺术家也加入到复兴中国文艺的队伍中;另一方面则是培养普罗大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以期让美的艺术观念深入人心。丽精美术学院不仅频繁地将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面向大众开放,而且积极地与社会建立联系,其目的除了宣传自身外,更重要的是向普罗大众传播艺术理念。最后,笔者试图以鲍氏耗时4年绘制完成的《长恨歌诗意》组画为研究重点,同时结合鲍氏创作该组画期间在香港报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探讨其复兴中国画的主张以及是如何将其在艺术创作中付诸实践的。

鲍少游 《长恨歌诗意—行宫见月伤心色》 中国画151.5cm×84.4cm 1938-194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五、结语

著名历史学家列文森曾精辟地指出:“传统之所以能够维持‘传统’的地位,其实存在着一个悖论——传统是在演化和保存的二重奏中得以维持的,进行演化的是维护传统者,而为传统添上防腐剂的却往往是反传统者。因为反传统者为了唾弃传统,会将传统凝固在过去的时空,以示其不合时宜;维护传统者为了使传统生生不息,倒是会加以更新和修改。”6在历史的洪流中,鲍少游无疑是扮演了一个传统维护者的角色,为了使传统焕发新的光彩,试图对传统“加以更新和修改”。毋庸置疑,鲍氏对中国传统的坚守,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也不排除其早年在日本受到不公待遇产生的挫折感和屈辱感促使他投身到对传统的整理和研究中。多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他立志复兴中国画,主张应先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加以整理研究,进而继承其精华;同时还提倡借鉴别国艺术的精华作为推进中国画发展之参考。

在前文中,对鲍少游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笔者个人的研究作了大致的总结和梳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有关鲍少游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资料显示,留日期间,鲍少游曾与当时日本文艺界名流如日本文人画代表人物小室翠云、日本名画家桥本关雪、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等来往,他与日本文艺界的交游情况如何?他与这些日本文艺界大腕的交往,又是否对他的绘画观产生过影响呢?1920年鲍氏从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研究院毕业后到1927年回国期间,一直在日本从事艺术活动,致力于宣扬中国文化和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他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成效如何?鲍少游与同样留学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的校友郑锦、陈树人所走的艺术道路有何异同?为何会如此?其次鲍少游与岭南画派诸画家来往密切,有学者更将其归入岭南画派,为何事实上鲍氏并非岭南画派的一员?鲍氏与岭南画派的交往情况是怎样的?艺术理念上又是否有相似之处?鲍少游回国后与香港西洋画家如陈福善、余本、李秉、李煜堂等人来往频繁,他们的交往情况如何,又是否受到他们的影响?鲍少游与叶恭绰、简又文、陆丹林、周士心、马鉴、香翰屏等香港文艺界、政经界名流交往,他们之间的交游情况又如何?还有鲍少游与丙申社、乙卯词社等团体的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鲍少游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他深厚的文史修养,使他在致力于艺术的同时仍然笔耕不辍。他写作的诸多关于美学理论的研究、中日美术交流史的研究以及对同时代交往人物的品评文章,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的相关问题研究富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鲍少游作为一个曾经活跃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且又尚待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其个案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言而喻,有待后学继续挖掘。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鲍少游 《长恨歌诗意—金屋西厢扣玉扃》 中国画151.5cm×84.4cm 1938-194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注释

1.张演钦、宋玲《鲍少游后人捐出400多件“传家宝”》,《羊城晚报》2012年12月19日。

2.《在介入与超脱之间——陈树人简论》《笔墨因缘:陈树人与日本美术的关系补正》两文分别收入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第186-213页、第214-23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希、卢汉超、姚平主编:《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4.《寻找“失踪者”的踪迹:谭华牧(1895-1976)及其绘画》,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第345页。

5.如李伟铭《笔墨因缘:陈树人与日本美术的关系补正》,载《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第221页。

6.Joseph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转引自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22页。

猜你喜欢

鲍氏美术学院中国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国画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预后分析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