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域风格与新语汇
——《舍赫拉查德》中和声手法的特点与作用

2018-09-21胡佩瑶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查德主音赫拉

胡佩瑶(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东方民族音调,多以艳丽的旋律和配器,描绘风俗景物和神话境界而著称[1]。他的代表作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共有四个乐章,以舍赫拉查德给苏丹王讲故事的情节贯穿全曲,分别描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大海与辛巴达的船、卡兰德王子的故事、年轻的王子与年轻的公主、巴格达节庆—大海—船难。里姆斯基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创作手法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但他又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为了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以及《舍赫拉查德》的东方色彩,将传统和声进行了有特色的创新。本文通过对《舍赫拉查德》的研究,来探寻和声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调式调性对音乐风格的传达作用

1、转调方式

《舍赫拉查德》组曲描绘的是阿拉伯的故事,其音乐风格也是带有神秘的东方色彩。在这部组曲中,转调非常频繁,模进转调是最主要的转调手法,使得音乐在调性上的对比十分复杂。

在组曲中运用最多的是向属方向和中音方向转调,这也是传统和声中最为常见的转调方式。《舍赫拉查德》中最为特别的是出现了向上主音方向的转调。在组曲中,不仅每个材料内部的和声进行有巧妙的构思,而且同一材料的模进在调性和长度上都与音乐形象有密切关系。以第一乐章的“大海”材料的第三次出现为例,从第30小节开始,一共模进6次:B—♭A—♭B—C—D—E(见例1)。笔者列出了每一组模进的第一个音以及小节数。

例1.

例1以二分音符为每一组模进的第一个音,由此可见每一次模进都是大二度(或减三度)上行模进,构成了全音阶,使得每组模进之间的倾向性不明显。同时每组模进的长度逐步递减,使音乐发展逐步紧凑。连续6次转调体现大海的变幻莫测,调性主音形成全音阶也渲染了大海神秘的气氛。向上主音方向的转调不算特别,但是连续6次在当时是罕见的。

由此可见,里姆斯基运用的转调手法主要是向属方向、中音方向为主,同时也结合音乐形象的表现向上主音方向转调,这些转调几乎全部都是通过模进来实现,在改变调性色彩的同时又保持了材料的统一。这里可以看出,里姆斯基的和声语言虽然是在传统范畴内,但是他为了追求音乐的表现和风格大胆使用各种技术手法。

2、调式化手法

里姆斯基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于高加索、外高加索、部分中亚细亚的民间音乐以及阿拉伯民间音乐。除了运用转调方式体现《舍赫拉查德》的音乐风格之外,他还运用调式来表现这些东方风格的题材,大大增加了民族色彩,丰富了和声的表现力。

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年轻的公主》(阿拉伯风格的舞蹈性乐曲)第17小节的和弦为G和声大调的ⅳ级,旋律声部的♭Ⅵ级音♭e却没有直接解决到属音d,而是先增二度上行到导音,接着到主音,再通过环绕装饰音下行解决到属音。这个增二度音程的进行和延迟解决的手法为音乐增添了阿拉伯式的异域风格。

第三乐章的连接部(20—22小节)是一个极具色彩性的g弗里几亚音阶进行,与主调G大调同主音,与♭a构成弗里几亚二度,具有小调性质,与主调G大调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王子对公主柔美的感情。

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为公主材料(70—78小节),运用了舞蹈性旋律来表现公主优美与活力。材料原型本为♭B大调,经过两次陈述之后,材料压缩变形为g洛克尼亚调式(86—90小节),与材料原型形成对比。洛克里亚调式具有小调色彩,主音和Ⅴ级形成减五度,是一个三全音音程。这一材料之后有多次变化模进转调,但都是在洛克里亚调式上进行。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这些具有异域色彩的调式化手法全部在第三乐章中出现,是与音乐风格有关的。第三乐章描绘的是阿拉伯的王子与公主,运用调式来创作,不仅符合人物形象,而且使音乐色彩较其他三个乐章有所不同。

二、新的和声音响对新和声语汇的启发作用

为了突出《舍赫拉查德》组曲的民族风格和东方色彩,增强音乐的色彩性和表现力,里姆斯基运用了各种创新的和声手法,给音乐带来与传统和声不同的音响效果,给二十世纪以后的作曲家们带来启发,创造出一些新的和声语汇和作曲技术。

1、调性对置

里姆斯基运用了两个调性的对置体现两个材料之间的斗争性。这种两调对置的手法是用横向的旋律来体现两种材料,类似与复调中答题和对题碰撞形成的音响。与二十世纪广泛运用的多调性作曲技术相比,此时里姆斯基是为了音乐形象的对比将两个主题对置,而并非像亨德米特和米约这些现代音乐作曲家们那样在有意识地运用多调性观念和语汇。

第一乐章的94—97小节为水手材料,是舍赫拉查德材料的变形。高声部旋律是♯f自然小调,低声部的和弦是b小调的i级,两调是五度关系。两个调性的复合在这里体现了斗争性,即水手在海上与狂风巨浪搏斗的场面。

在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中,第9—12小节高声部旋律为e自然小调,低声部和弦为G大调的属和弦。在13小节又回到G大调。这是为了使明朗的大调增加一丝柔和的色彩,体现了王子开朗的性格和他对公主的柔情。

2、和弦外音

在第一乐章中,42小节为主部主题第一次陈述的结尾,即终止四六和弦,但是里姆斯基在高声部加入了♯F与主音形成大二度重叠,这是为了保持动机,在客观上形成了大二度,但是在效果上造成了新的音响,是对传统终止式的打破。同时,这个外音正是后面属和弦的五音,预示了属和弦,增强向属和弦解决的倾向感。

第一乐章的118—122小节(见例2)是主部材料的变化再现,为了增强旋律的线条感,增加了大量的经过音,构成了经过和音,使和声色彩发生改变:119小节就是经过性的和音,121小节的♭Ⅱ级是由经过和音构成的经过和弦,在和声功能上不起作用。这些经过音在不改变和声结构的条件下使和声与旋律一起下行级进形成统一的旋律线条,以达到在结束部将旋律推向高潮的效果。

例2.

上述例子中所出现的和弦外音都是为了注重横向上的效果,导致纵向上形成了新的音响效果,构成了附加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在二十世纪后才成为和声语汇的一部分。这些外音的运用有的是为了延迟和弦解决,有的是为了加厚声部,还有的是为了增加旋律线条,但在一定意义上为打破传统和声起了很大的作用。

3、八声音阶

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年轻的公主》中第17小节所运用的音高材料,实际上已形成八声音阶[2]。八声音阶是一种高度对称的音阶,其内部以三个音为一单位,每三个音的结构都是相同的(见例3)。八声音阶是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广泛运用的人工音阶,常见于巴托克、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但最早使用的作曲家就是里姆斯基。此时里姆斯基是为了表现音乐的异域风格而使用了八声音阶,启发了二十世纪之后的作曲家,使其形成了一种新的音高语言。

例3.

综上所述,里姆斯基在《舍赫拉查德》中运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和声,在多调性、附加音和弦、非常规进行以及八声音阶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也许当时里姆斯基是无意识运用的,但无疑都给二十世纪近现代音乐出现的新和声语汇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示。

结语

通过研究,笔者总结出了《舍赫拉查德》中两种和声特点。一方面,他频繁运用模进转调,主要是向属方向、中音方向等传统转调方式为主,同时也结合音乐形象的表现向上主音方向转调,并结合调式手法来体现音乐的民族风格。另一方面,虽然里姆斯基的和声手法是建立在传统和声基础上的,但他还运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和声——多调性、附加音和弦、非常规进行以及八声音阶,启发了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创作了新的和声语汇。

渗透在《舍赫拉查德》各个部分的和声,维系和支撑着这部作品绚丽多彩的风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和声方面的创新,以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宣扬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并且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注释:

[1]杨名望:《世界名曲欣赏》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2]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出版

猜你喜欢

查德主音赫拉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和声小调音阶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英国议员候选人因骂奥巴马被退选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跳舞的老鼠
干杯的代价
赫拉七智胜库里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