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实践评估

2018-09-20程舒羽朱荟蓉周雪纯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文学院师范院校

程舒羽 朱荟蓉 周雪纯

摘 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状况进行调研,显示出其在线上线下宣传、导师制学生选拔、资源的获取与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拓宽宣传途径、规范学生选拔与考核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建立并输出资源共享型的导师制品牌等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关键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本科生导师制 师范院校 文学院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我们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对于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宣传、活动和考核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并了解本校其他院系及其他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与实施,以此为借鉴,方便与我校其他院系交流,推动我校各院系开展相关创新培养模式,并对同类型学校中有所帮助。为了保证调研的全面性,主要针对学生、老师、高校管理者三个主体进行调研:一是对导师制学生、导师外学生、老师采用不同版本的问卷进行调研,二是对部分学生、老师和高校管理者进行访谈。

一、本科生导师制学生问卷调研情况

问卷调查以发放电子问卷、填写回收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文学院导师制内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3%。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对有效回收问卷从参与导师制的学生对导师制的评价和师生交流情况两个方面进行统计,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结合的形式,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导师制的总体评价

导师制内学生对导师制的评价情况是本次调研重要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对学校实施导师制的看法、满意度和取得效果三个层面。

对学校实施导师制的看法:29.63%的学生认为虽然学校比较重视,但管理需要改进;25.9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且管理恰当;22.2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且管理制度略有问题;14.81%的学生认为不论学校管理情况如何,都应积极推行;7.41%的学生认为有点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推行。

对于学校实施导师制,绝大部分学生持支持态度,占92.59%,但小部分学生持反对态度,占7.41%;对于学校的管理状况,仅有25.93%的学生认为管理恰当,可见导师制的实施和管理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学校的重视情况,有22.2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可见学校对于导师制的投入和管理仍需加强。

满意度:对于导师制的满意程度,25.93%的学生表示很满意,55.56%的学生比较满意,18.52%的学生感觉一般。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导师制现有状况比较满意,但存在部分学生感觉一般。

取得效果:问卷对于参加导师制取得的效果设置了“优秀”“良好”“一般”“不好”四个选项。其中选择“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55.56%;選择“良好”的学生比例次之,占37.04%;选择“一般”的学生则占比较低,为7.41%;没有学生选择“不好”。由此可见,参加导师制的学生都认为导师制对于自己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效果总体上是较好的。

(二)学生对导师制的具体看法

带来的帮助:对于参加导师制对自己带来的帮助,问卷设置的是多选题。结果显示,77.78%的学生选择“更好地培养科研动手能力”,66.67%的学生选择“辅助学业”,62.96%的学生选择“有助于与教师交往”,18.52%的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14.81%的学生选择“帮助导师科研”,7.41%的学生选择“利于找工作”,7.41%的学生选择“其他”。其中选择“其他”的学生表示导师制“给自己一个看书的动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正确地有选择地阅读书籍”。

存在的问题:有关导师制存在的问题,选择“导师资源不足,或者是导师时间不充裕”和“由于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没有固定的相关设施)”的人数最多,均占51.85%;选择“导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校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少,因而帮助效果不明显”的学生占25.93%;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导师制太形式,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实施,操作性不强”,占18.52%。另外,导师的热心程度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两名学生表示“导师不够热心,不够主动”,而有一名学生表示“导师太热心,太主动,有时造成学生的困扰”,分别占7.41%和3.7%。

(三)师生交流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导师“要求严格,态度很认真”,占66.67%;其余33.33%的学生认为导师“比较认真”。但从之后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存在一些问题。

交流频率:学生和老师见面的频率、学生联系导师或老师指导的次数如下:

由上表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跟导师保持每周一次的见面频率,但有小部分学生跟导师见面频率低于每月一次,甚至基本没有,两者共占18.52%,这样的情况值得注意。据调查显示,37.04%的学生认为应当自己主动联系导师,而认为应当导师主动联系自己的人数为0。但事实上,师生联系状况更普遍的是彼此相互交流和导师主动联系学生,分别占37.04%和33.33%;自己联系导师的仅占22.22%,更有11.11%的双方杳无音信。学生联系导师的次数并不多,如表三:

虽然有48.15%的学生联系导师达到5次以上,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联系导师次数在2次-5次。联系整体数据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学生联系导师次数在5次以下,占51.85%,其中有3.7%的学生从未联系过导师。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或性格内向,在“怎样和老师联系合适”的问题中,占比最大的选项是“规定好双方见面的时间”,为44.44%。在导师联系学生的方式这一问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定期集体约见”,占55.56%;另外,认为应“不定期集体约见”的学生有33.33%,还有3名学生选择“等待学生主动询问”,占11.11%。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被安排好的、固定时间的见面,可以避免自己联系老师时“不知道说什么”的局面。

交流方式:在有关交流方式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即时通信工具QQ/微信占绝大多数,见面交流次之,而传统的电话或发邮件则占比很少。

学习方面的话题是交流的最主要内容,其中学习方法指导和专业兴趣培养占大多数,扩大知识面次之,考研指导则较少。由此可见,导师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在方法和兴趣上,借此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探索。学习固然是导师制实行的初衷之一,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也不可少。有关就业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占了不小比重,其中生活上以师生之间的谈心、指导学生应对困难、缓解压力为主,人际关系和感情问题则较少被提及。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导师担任的角色、得到的帮助与现实中有所差距,整理如下:

学生更希望导师作为朋友指导自己,以双方的交流互动为主;而现实中导师则更多地扮演顾问的角色,以学生提问、导师解答为主。在现实中,导师作为家长的情况比理想中下降,但作为领导的角色则有所上升。学生希望得到的帮助绝大多数都是“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但这一希望达成的只有三分之二。在现实中,学生得到的帮助大多是学习方法方面。相比较而言,除了调节心理状态之外,其余学生的预期都未能全部实现,均有所下降。

二、非导师制学生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以实体问卷、网络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实体问卷100份,回收有效实体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网络问卷填写共200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由于外国语学院在我们调查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因此我们将此学院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总计270份有效问卷。

由以上表格数据可知,这次调研对象较为广泛,注意了本科生年级及院系类别,同时将书面问卷和网络问卷一起发放,扩大了问卷的传播范围。每种样本的最终选取保证了样本数量在20份以上,基本符合中型调研的样本的选取基本原则,可进行正常的描述分析。

据调查问卷设计调研情况与实际情况,我们将有效回收问卷分为实行了导师制与未实行导师制两种类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情况如下:

(一)实行导师制的院系

截止到2017年10月份,我们调查了解到在学校13个院系中,只有3个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分别是: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生物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其中,生物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是个别学生导师制,无法进行有效考察,因此不将此院数据纳入此项。由于发放调查问卷时,外国语学院并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考虑到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行时间较短,我们将对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单独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设计,对有效问卷从了解程度、未参加原因、实施意义和建议与看法这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其基本情况如下:

1.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

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调查了受访人员对导师制的知晓度及对导师制实行时长、考核方式的了解度等方面。

(1)知晓度。问卷设置了受访人员对本科生导师制知晓调查项。此项为单选项。我们得出以下数据:文学院有7.41%的受访人员对本科生导师制“比较清楚”,33.33%的受访人员对其“基本了解”,有44.44%的受访人员对其“了解一点”,有14.81%的受访人员对其“不太了解”。

(2)实行时间。文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在2015年下半学期开始实施,时长有一至两年。此项为单选项。调研显示:74.07%的文学院受访人员选择“一至两年”,22.22%的选择“三至四年”,3.7%的选择“半年”。

(3)考核方式。文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方式主要为报告形式和问答形式。此选项为多选项。调查显示:文学院有81.48%的受访人员选择“笔试形式”,92.59%的受访人员选择“问答形式”,有59.25%的受访人员选择“报告形式”,有48.15%的受访人员选择“座谈形式”,而选择“其他形式”的为0%。

统计可知,文学院未加入导师制的学生对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基本情况大体了解,但对其具体过程、形式等仍然模糊。

2.未参加原因

此选项为多选项。调查显示:文学院受访人员中选择“不知道导师制的选拔”的占18.52%,选择“学业繁忙,时间无法安排”的占29.63%,选择“未明确了解导师制的具体情况”的占51.85%,选择“对导师制不感兴趣”的占11.11%,选择“畏惧面试”的占25.93%,选择“畏惧与老师交流、相处”的占22.22%,选择“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信”的占59.26%,选择“其他”有14.81%。

由此可见,未参加导师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导师制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以及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不自信。

3.实施意义

此选项为多选项。调查显示:文学院受访人员中选择“更好地培养科研动手能力”的占88.89%,选择“辅助学业”的有81.48%,选择“有助于与教师交往”的占70.37%,选择“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占51.85%,有59.26%的选择“利于考研”,有62.96%的选择“利于工作”。

可見,受访人员认为导师制的实施意义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才是对学生实际利益的帮助。

4.建议与看法

未参加导师制的学生对导师制的建议与看法是我们此项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主要从实施必要、实施看法、建议这三个方面调查。

(1)实施必要。此项为单选项。文学院受访人员中,40.74%的选择“很必要”,51.85%的选择“有一定必要性”,选择“可有可无”的占7.41%,觉得“没有必要”的为0。可见,文学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有实行的必要。

(2)实施看法。我们主要从学校管理及对参加学生的影响角度来调查。

①学校管理。此项为多选项。有77.78%的文学院受访人员认为“学校重视,有过程管理,应积极推行”,有37.04%的认为“学校重视,但管理制度不完善”,认为“有点形式主义,但没有必要施行”的为0。可见,文学院导师制受学院重视,有过程管理,只是在某些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需要不断改进。

②对参加学生的影响。此项为多选项。参加导师制的学生与未参加的学生相比,有62.96%的文学院受访人员认为参加的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59.26%的选择“有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77.78%的认为“能与老师良好地交往互动”,有77.78%的选择“看书繁多,知识储备更丰富”,3.7%的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反而时间安排紧,每天焦头烂额”,有14.81%的选择“其他”。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参加导师制的学生在科研能力、学术知识、团队合作、交流互动方面有较大优势。

(3)建议。我们主要从导师指导方式、导师扮演角色、建议看法角度调查。

①导师指导方式。此项为多选项。有33.33%的选择“由导师自己讲,学生听”,55.56%的选择“学生提问题,导师给予解答”,“学生汇报目前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的占81.48%,有48.15%的选择“老师规定任务与时间,学生按计划完成”。

统计可知,学生希望导师的指导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在一定的自由中有计划、有效率地学习与发展。

②导师扮演角色。此项为多选项。22.22%的选择“家长”,62.96%的选择“顾问”,88.89%的选择“朋友”,0人选择“领导”,3.7%的选择“其他”。可见,学生希望与老师平等地交流与互动,希望老师能够像引领者一样,在学术上给予专业引导。

(二)未实行导师制的院系

截止到2017年10月份,我们调查了解到在学校13个院系中,有10个院系没有实行导师制,分别是: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经济与法政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现代传媒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属于个人学生导师制,因此将其调查数据纳入其中。

根据调查问卷,对有效问卷从了解程度、期盼程度、需求与建议这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其基本情况如下:

1.了解程度

仅有5%的受访人员对本科生导师制“比较了解”,7.5%的受访人员对其“基本了解”,有37.5%的受访人员对其“了解一点”,有50%的对其“不太了解”。由统计可知,大多数学生还是对本科生导师制不太了解,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其了解一点。

2.期待程度

有30%的未实行导师制的学院的受访人员“强烈希望”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有57.5%的受访人员对学院是否实行导师制表示“无所谓”,有12.5%的受访人员“不希望”学院实行导师制。

统计可知,大多数未实行导师制的学院的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很期待,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希望实行。

3.需求与建议

未实行导师制的学院的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与建议是我们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主要从考核方式、筛选导师的方式、导师扮演的角色及对学生的影响着四个方面调查(均为多选项)。

(1)考核方式。有42.5%的受访人员希望考核方式为“笔试形式”,有75%的受访人员期待以“问答形式”进行考核,有47.5%的受访人员希望考核方式为“报告形式”,希望考核形式为“座谈形式”的受访人员有57.5%,选择“其他形式”的受访人员有27.5%。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倾向多样性的考核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考察形式。

(2)导师筛选方式。有60%的受访人员认为“学历”是筛选导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有45%的受访人员认为“职称”对于筛选导师很重要,认为“性格友好”对筛选导师重要的学生有70%,有77.5%的受访人员希望导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80%的受访人员希望导师“沟通能力强”,有32.5%的受访人员希望筛选导师有“其他方面”的标准。可见,学生认为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性格友好、科研能力强这三个是筛选导师最重要的指标。

(3)导师扮演的角色。15%的受访人员选择“家长”,67.5%的选择“顾问”,77.5%的选择“朋友”,12.5%的选择“领导”,0.25%选择“其他”。可见,学生希望与导师平等的互动,并且能够给学生在学术研究上带来权威帮助。

(4)对学生的影响。77.5%的受访人员希望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培养科研动手能力”,67.5%的希望可以“辅助学业”,57.5%的希望可以“有助于与教师交往”,60%的希望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57.5%的希望可以“利于找工作”,55%的希望可以“利于考研”。

三、本校教师部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概况

为了对我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对学校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02份,目的在于了解我校现阶段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知晓度、参与度与相应的支持度。

为了更具体深入地了解各类教师对导师制的看法,我们采访了作为管理者的文学院副院长杨思贤老师,作为导师的王珏老师,以及协助开展导师制活动的辅导员史俊超老师,交流了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体会、收獲和建议。

此次本科生导师制调研的教师学科范围分布广泛、男女比例协调、各学历和职称都有涉及,这使得调研数据能够充分反映我校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看法的基本保障。

(二)我校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看法

1.知晓度

根据问卷显示,我校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了解情况“非常清楚”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7.8%;“基本了解”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2.7%;“了解一点”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22.5%;“不太了解”的都有58人,占总人数的56.9%。

目前从整体情况上看,我们学校的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有过半的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很少,而非常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也仅有8人。

2.参与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102份问卷中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老师21人“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并且成为导师,占总人数的20.6%,其余的教师并没有参与本科生导师制中。

我校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参与度不是太高,教师和所在院系没有大规模开设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有关;有的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不太了解持观望态度;有的教师未符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选拔要求。

3.支持度

在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是否必要时,我校教师有52人认为“很有必要”,占总人数的50.9%;有38人认为“有一定必要性”占总人数的37.2%。有10人认为“可有可无”占总人数的9.8%;有2人认为“没有必要”,占总人数的1.9%。

虽然我校很多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太多了解,也没有参与进本科生导师制,但大部分人都认为学校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任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看法

在实行导师制的院系并且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21名教师当中,我们根据对以下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1.导师制实行情况

(1)本科生导师制对师生工作量与任务量的要求。就导师的工作量而言:有19人认为工作量“适量”。占总人数的90.4%;有2人认为工作量“很少”,占总人数的9.5%。就学生的工作量而言,有3人认为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任务量“很重”,占总人数的14.2%;有13人认为任务量“适量”,占总人数的16.9%;有5人认为任务量“很少”,占總人数的23.8%。

(2)导师的筛选标准。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筛选标准我们采用的问卷问答形式是多项选择,有15人选择“学历”选项,有18人选择“科研能力”,有9人选择“沟通能力”,有5人选择“性格友好”,有3人选择“职称”,有12人选择“其他”,选择“其他”项的内容主要为有牺牲精神、自愿、热情等。

(3)当初参加导师制的原因。此项调查采用多项选择的问答形式,有21人也就是全员都选择“培养优秀学生”,有8人选择“推进科研成果”。

2.与学生交流情况

(1)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同导师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但大多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呈现了多样性特点。“学生进行提问,导师给予解答”及“学生汇报目前任务情况,并给予指导”两个选项所所有接受调查的教师都选择了。“由导师自己讲,学生听”、“专业情况的介绍、咨询”、“专业兴趣的培养,扩大知识面”、“学习方法的指导”、“考试指导、考研指导”这5个选项均有8人选择。还有2位导师选择了“其他”的交流内容。

(2)注重学生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15人选择“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9人选择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6人选择了“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4人选择“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对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选择“要求严格,很认真”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28.6%;选择“比较认真”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2.9%;选择“一般”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19.0%,没有人选择“不认真,例行公事”。

3.对导师制的效果和评价

(1)导师制实行的优势。如表十所示:

可见,我校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是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最大好处,其次是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2)导师制存在问题。如表十一所示:

目前在我校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眼中,本科生导师制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软硬件因素方面没有固定的相关设施,其次是导师平时工作量较多,时间不充裕,再次为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足、学生不够热心,不够主动,另外还有一点是导师制太形式,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实施,操作性不强。

(3)对学院目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看法。如表十二所示:

由上表可知,我校大多数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认为他们所在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4)本科生导师制欠缺方面。有17人认为欠缺“激励制度”,占总人数的80.9%;有11人认为欠缺“评价制度”占总人数的52.4%;分别有7人认为欠缺“交流制度”和“监督制度”,分别占总人数的33.3%。

(5)对导师制实行的评价及满意度。有12人认为导师制现阶段实行的情况“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57.1%,有9人认为满意程度为“一般”,占总人数的42.1%。

四、问题和建议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已实行了近两年的本科生导师制,其管理机制、运作模式都已形成一定的运行体制,但调研发现在导师制前期宣传、选拔范围、培养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宣传方面,导师制在前期宣传阶段,仅仅通过班群发送文件及微信推送告知选拔,宣传形式较单一,并且对于导师制的培养过程与运行模式的介绍较模糊。学院在导师制宣传时,应充分地让学生明晰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培养过程。加大宣传力度,使宣传手段多样化,让更多的学生知晓导师制的选拔。这样有利于导师制品牌的建立与影响。

在选拔方面,导师制仅在大一新生中选拔,选拔范围较为狭窄。其他年级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当年的导师制,没有机会再次参加选拔。文学院对于选拔范围可以按照培养模式划分,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低年级(大一大二)中选拔;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外国语学院及其他学校的做法,从高年级(大三)中选拔[1]。

在培养方面,文学院的导师制培养的人才更加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指导与培养,忽视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师范学校导师制的特色和优势。文学院可以分成两种培养模式:一个是针对培养高质量的学术型本科人才,另一个是针对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型本科人才,即高质量师范生人才培养。文学院应与外国语学院加强交流,从外国语学院的“卓培项目”的摸索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成熟合理、适合于文学院师范生导师制的运行体系,丰富完善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2]。

在资源共享方面,文学院导师制“资源共享”理念不够明确。有受访人员建议:应公开导师制推荐书单,让有需要的学生自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其实,文学院的导师制已经在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悱启”论文研讨会、“辅仁”读书沙龙的开展体现了导师制正逐步让更多非导师制学生参与。受访人员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导师制对“资源共享”这一理念的不明确。这一理念的不明确导致导师制的资源共享没有从非导师制学生的角度出发,如“辅仁”的活动开展前,没有提前公开谈论的内容与书目,导致非导师制学生无法提前研读作品。

总之,文学院应明确这一理念,尽可能地向全体学生开放导师制的一些资源,可加大对这一理念的宣传力度,如:在可以非导师制学生的参加的活动宣传海报中加上“欢迎非导师制学生参加”的字样;在活动开展前公布参加此次活动应做的准备工作,如:在读书沙龙开展前半个月,公布沙龙将交流的书单,以便非导师制学生研读,从而更积极有效地参加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文学院导师制品牌的输出,扩大文学院导师制的影响及营造文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2]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省级重点项目“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与实践评估”(项目号201714436004Z)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文学院师范院校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归 去 兮
咏 河 大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