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岛诗歌中悖论意象的精神内核

2018-09-18孙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北岛悖论

孙维

摘 要 作为朦胧派诗人的旗手,北岛的诗歌创作于十年动乱的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命运和心声。经历了动荡混乱的十年,形成了北岛冷峻的抒情方式。荒诞的现实,让北岛冷静地观察社会,思考人的命运。北岛的诗歌中大量悖论意象的使用,矛盾的外衣裹挟着峻峭的語言掩饰了他内心的挣扎。从悖论效果的角度上来探讨北岛的诗歌特点,分析悖论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剖析北岛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 北岛 诗歌 悖论 意象 精神内涵

1诗歌荒诞意象的解构与重组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北岛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诗人之一,虽他旅居国外但仍坚持创作,关注着文学动向。作为朦胧诗派(北岛自己并不认同)崛起的先锋,他的诗歌反映了广阔复杂的社会现实,洞察了人性弱点乃至国民劣根性,代表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并在其中引起了强烈的心灵共鸣。

1.1挑战传统规则

以北岛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大胆质疑时代和社会,对五四以来传统诗歌的束缚表示怀疑并接纳西方诗歌艺术的熏染,使朦胧派的诗歌具有“现代性”。朦胧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探索求新与不断实践使其诗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回答》是北岛直面黑白颠倒、荒谬歪曲的现实所发出的高声疾呼——“我不相信!”犹如冲破黑暗的一道光束,仿佛带给人们对黎明的憧憬。1949年出生的北岛,可谓是与新中国同岁,然而文革十年,是非不分,势利小人能位高权重,正直之士却饱受折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丧失理智,社会制度崩塌,人心人性中的黑暗肆意滋长,弥漫天际。眼前所见的境况或许并不真实,又或许人们被虚伪蒙蔽双眼而不愿醒来。北岛就如鲁迅先生所言的“真的猛士”,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他义愤填膺、愤慨不平,对这个黑白是非混淆不分的世界,决绝地撕下它丑陋的面具,发出正义的呐喊,勇敢提出自己对时代的质疑与反叛。“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在人云亦云的虚假的睡梦中,北岛就是第一个在痛苦中醒来的人。

1.2人文意识的宣扬

学术界认为,朦胧诗派的出现在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回归。这一说法是合理的。朦胧诗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运用现代诗歌手法,善于捕捉日常普通的意象借以讽刺批判社会的黑暗。知识分子们在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同时,更是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着力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即使在特定年代,很多学者对朦胧诗派持反对态度,甚至不承认其出现的意义与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诗歌发展运动乃至思想界中一股重要的解放潮流。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几千年来中外文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从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到十四世纪中叶西方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中的“人文精神”,再到我国五四文学运动中的“人的文学”都是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宣扬和肯定。朦胧诗派中北岛继承发扬了五四新诗传统,高举人文大旗,重唤人性自由与价值。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宣告—献给遇罗克》中表达了对人自身的价值与自由的不断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抛开世俗的陈念,冲破传统的禁锢,回归人的本真,对人最单纯的初心与执念充满渴望。对人性的关怀与解放也成了朦胧诗派的鲜明特色。

2诗歌内在张力的韵律体系

北岛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每一阶段的创作都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代表和转型。

2.1诗歌的悖论效果

北岛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中期是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后期是1989年流亡海外到至今。北岛的诗歌第一阶段主要是朦胧诗。中国在文革结束之后出现了新诗的涌动和发展。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传统在大陆三十年后的复兴。作为朦胧诗的代表,北岛用他沉着清醒又执拗的文笔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叛逆固执又怀疑现实的风格在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在艺术形式上北岛多采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他常常采用象征乃至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沉着而不言语的用简单的意象表达自己冷峻又严肃的内涵。他的眼神里含着忧郁,心里交杂着激情。他在诗歌中曾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时隔至今,不管我们再过多久,北岛的诗歌永远不会被历史的灰尘湮没,他会永远闪光,击打着人们的内心深处。北岛的诗歌中经常夹杂着很多悖论,复杂又蕴含深意。

如他的新诗《创造》,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给人一种痛哭流涕的疼痛感。北岛在眺望故乡泪盈双眼的时刻,孤独包裹着他。那抖落的人群也是在孤独地排着队,语言的押韵又能怎样呢?夜在法律上行走,船在短波中航行,拔掉的牙不再疼痛,书搅乱了风景,太阳也得救了,霞光在玻璃上大笑,一个被国家辞退的人等等,我们看到一组看似矛盾不和谐的画面,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充满悖论让人费解的意象不正是北岛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吗,他被孤独和痛苦包裹,难以寻觅自己的故乡。印着血痕的母语,踏着他的脚步,也没有剩下什么。荒诞的现实使他呐喊,但却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归宿,迷茫,忧愁,内心的孤独。一个被国家辞退的人,穿过昏热的午睡,来到海滩,潜入海底。然而不管他如何寻找如何期待,都与故乡无法相逢!必定北岛是要讴歌下去,他唯一还拥有的只有他的母语,只有母语没有将他开除抛弃。北岛曾在《上海文学》主办的“百家诗会”上说过,“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北岛就是如此,用手中的笔勾勒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正直而有温度。即使眼睛里饱含忧郁也不会停止内心的激情。再如北岛的《十年之间》,诗歌中“而昨天那盏被打碎了的灯,在盲人的心中却如此辉煌”在这里就是一个悖论,打碎了的灯怎么会在盲人心中辉煌呢?盲人是看不见的,所以他是无法看到灯光的辉煌的。北岛的悖论意象诗句很多,这些悖论看似觉得多余矛盾,但其实它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处境与心情。可以理解为所以的人民都像盲人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真实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而现在哪怕是盲人也觉醒了,睁开了被禁闭千年的眼睛,看到世间一切的虚伪和邪恶。所有的灯光都照耀着,闪烁着他们的眼睛。结尾将全诗的沉重感推向了顶点,作者在激昂地呐喊:黑暗都将被照亮,历史将会被澄清,一切都会光明!全文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这里的悖论是很精彩的,它辅助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它是歇斯底里的愤喊。

2.2矛盾冲突中的自我拷问

北岛的诗歌内部充满矛盾,荒诞不经中却又发人深省。面对动荡的民族灾難,他能自我拷问,自我反思,显示出了他对于历史、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对于前进的迷途,就像是“在雾中航行,没有帆,在月夜下漂泊,没有锚”迷茫无助,漂泊无依。即使被黑暗吞没也绝不向它屈服,哪怕是生死未知,命悬一线,也“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就算湮为尘埃,也怀有对火红黎明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在迷惘的征途中也始终保持自我清醒与自我反思,北岛以挑战者的姿态对权威对世俗对传统持以质疑,因为经历了太多苦难,看清了太多迷雾,度过了太多黑暗,也决不放弃对光明的追寻:“我曾正步走过广场/剃光脑袋/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却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而所谓的光明,所谓的真理却是来自“盐碱地”,当诗人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方式,却又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原来苦苦寻找的希望是那么不切实际,虚幻无力。似乎一切又是被无尽的黑暗笼罩,“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希望的遥不可及,信仰的消解破灭,价值体系的崩溃,这种绝望让北岛难以言喻。“恶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即使是奋力呼喊,“却没有人醒来”诗人不得不独自面对“痛苦的悸动,尸骨在夜间走动”。

这令人苦闷的现状,这令人敢怒不敢言的现状,每一次思索诗人都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北岛对于自己早期的诗歌多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对人人赞扬的代表作《回答》的评价,他直言这类诗歌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带有语言暴力倾向。这些年他也一直的写作中反省,力争去掉这种影响。北岛的诗歌总是以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和有悖于正确价值观的现象发出质问与鞭挞,使得其诗歌中充满理性色彩。而也正是在这种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对自我的深刻反问与思考,诗歌的冷静表达中又充满强大的力量。在这种自我反省中北岛对自我灵魂发出了真实拷问,显现出自我价值在历史背景和人格力量中的主体意识,显示了北岛的以人为本和对真实人性的追寻。他的柔软的内心在笔端流露出了坚硬的诗歌,并将这份理性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读者。

参考文献

[1] 龙吟娇,柏桦.论北岛诗歌中的悖论意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2):26.

[2] 北岛.北岛诗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20+33+56+83+87+91.

[3] 牛殿庆.荒诞与悖论:北岛诗艺术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01).

[4] 北岛.零度以上的风景[M].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99:44-45.

[5] 翟頔.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访谈[J].书城,2003(02).

[6] 张石.漂泊的悖论与创生[N].中文导报,2013-04-25.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北岛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帽子悖论”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北岛:摇诗橹漂泊异域,荡文舟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