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

2018-09-17侯敬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思乡

侯敬舒

摘 要 “春雨”作为我国较为明显的气候现象,更是决定粮食丰歉的关键。同时,古人将“春雨”定义为生命之水,而“春雨意向”更是以抒情载体,成为弘扬春雨文化的主渠道。对此,笔者借助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向的思考,意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春雨意向 思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风花雪月、雨露冰霜是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的对象,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由于处于农耕社会,春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容忽视,即风调雨顺,方可丰收,反之则会引起饥馑、灾荒等问题。再者,春雨虽然和古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也受到文人的高度关注。换而言之,春雨既是气候现象,更是被赋予浓厚色彩的文学意向。对此,下文主要对春雨意向予以阐明:

1对春雨意向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而社会更是推崇“靠天吃饭”。即顺应大自然气候条件,完成春耕、秋收等农业生产模式。再者,古人思想中,认为雨水只有浸润土壤,方可达到五谷丰收的效果,即春雨无论是在农业生产,还是在人们思想中,均占据关键地位,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春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魏晋时期,文人将春雨称为时雨、喜雨。最初在曹植作品中体现,如《喜雨诗》中,“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虽在诗中未体现“喜”,但却将喜悦之情贯穿至字里行间。而在此过程中,春雨意向的出现,以描述性意义的特点,侧重对春雨意境美、景色美的描述,使文学作品情感更为丰富。

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向

2.1细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着重笔墨描写的对象,如“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出自《诗经·豳风·东山》)的诗句,是对戍边战士思乡情感的描写,但希望却极其渺茫。而春雨虽是重要的气候现象,但雨量相对较少,且呈现如丝如缕和淅淅沥沥的特点,以别具一格的美感,成为文人骚客描写的对象。例如:“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出自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出自唐·李商隐《无题二首》)。以对细雨特点的描写,传递着春的气息和生命萌动。

2.2烟雨

烟雨和轻烟较为相似,呈现缥缈轻灵和迷离朦胧的特点,而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将春雨称为烟雨,以此营造较为梦幻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享受。例如:“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出自唐·谢良辅《状江南·仲春》)则是对江南二月春雨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唐·杜牧《江南春》)是以江南为前提,对春雨景色加以阐述,以佛寺神秘感、春雨迷离感的交相呼应,展现江南独特的春景。

值得称赞的是,江南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烟雨间存在着天然情缘,而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更是为烟雨披上诗情画意的色彩。特别是在唐朝中期,由于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逐步向江南地区予以转移,而其独特的青山绿水,更为文人提供较为充足的创作素材。

2.3酥雨

以身心感受的角度,可知个体对于各季节雨的感悟存在差异。即梅雨给人一种烦闷的氛围,夏雨凉爽、秋雨凄凉、冬雨寒冷,而春雨则会使人身心愉快,且起到温暖舒润的效果。针对刚走出“肃杀”季节的人们,对春雨的感受尤为鲜明。而在古代文学中更是借助通感、比喻等手段,对该种感受予以传达。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细雨中遥望,可见渺渺青色,即为早春小草,而使人产生欣喜之感,但却在走近时,看见的景色又完全消失。

2.4夜雨

春雨以细细飘洒、默默滋润为主,而经雨水滋润的树木、花草,仿佛在一夜之间焕发生机,给人一种自然美感。例如:《春夜喜雨》文学作品中,不仅开创咏夜雨的先例,更是成为传世佳作,内含的喜雨模式更是被后世文人所继承。例如:“小楼炙烛新未眠,好雨知时听不厌”;“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等。虽然在咏夜雨形式、主题上均脱离于杜甫,但其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影响较为深远。

3中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向的情感意蕴

首先,惜春。古代文人对春雨的身心感受,主要为两种,即对春雨的赞美、对春雨摧残花朵的感伤。特别是“春恨”、“惜春”情感的出现,不仅可对春雨滋润万物和催开百花的价值予以描写,更是对催花悲悯之情的哀伤。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出自屈原《离骚》)

其次,离别相思。是以春雨淅沥和绵绵特点为载体,将文人柔软、细腻的性格予以展现,以此表达敏感心理被春雨的触动效果。而在文人情感渲染中,离别相思最使人产生伤感、迷茫之情,这个春雨如烟如雾和如丝如缕的特点相似。即在古代文学中,文人主要借助春雨比喻离别相思,以此营造相应的情感蕴意。例如:“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違。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出自唐·李商隐《春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要以农耕社会为主,且“靠天吃饭”的思想,更是决定春雨的地位,即是保证春耕秋收和五谷繁盛的前提。而春雨更是以希望的意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意义不断提高,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中春雨意向的衍生。对此,笔者建议世人应加强对春雨意向的解读,以此将春雨由自然气候转变为民族记忆。

参考文献

[1] 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03):58-63.

[2] 王丹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长江丛刊,2016(33):9-9.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思乡
静夜思乡情意浓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昭君思乡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