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一个姓祝的男人》

2018-09-17林思婕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伪满洲国他者

摘 要:牛岛春子是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女作家,由于当时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姓祝的男人》中,她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东方殖民地人民,并把他们放在“他者”的位置,没有赋予他们话语权和应有的同情,还无情地对他们的形象进行贬低,笔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殖民主义对牛岛春子的影响,并分析小说中暗含的殖民主义思潮。

关键词:伪满洲国;他者;后殖民主义;牛岛春子

作者简介:林思婕,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文化身份的研究一直是后殖民主义作品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日本殖民者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自己所归属的文化语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为了使“自我”得以延续下去,在伪满推行日本殖民主义,试图文化侵略。牛岛春子在这种生存背景下,为殖民主义推波助澜,创造了一系列后殖民作品。其中最能体现文化身份上的杂糅性形象的便是《一个姓祝的男人》的主人公——祝廉天。

一、文化身份上的自我构建

《一个姓祝的男人》是1940年在“满洲新闻”上连载刊登的短篇小说,而后成了芥川奖候补作品。主人公祝廉天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将自己逐渐变为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满洲人的另一种形象,他张狂又高傲,同时带有日式行为方式,为人冷漠且做事狠毒。不光在同事之间的评价极差,满洲中国人更是对他深恶痛绝,比日本人还要日本人。

主人公是黑暗血腥的殖民主义侵略下的产物,文化的冲击使得他原有的世界观支离破碎,后又被外来的新文化灌输得不伦不类。多重压迫下的他并没有奋起反抗,坚守自身文化,而是在殖民统治浪潮中迷失了自我,是满洲殖民地文化身份上造就的一个畸形。

二、他者对身份构建的推动

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他者”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构建,是日本帝国主义思想形成的雏形,完全意义的身份的形成,还是在他者——日本帝国主义的反衬和推动下,最终促成了主人公的杂糅性的身份构建。

主人公是副县长真吉下的一名有能力的翻译,为了体现伪满洲国的地方官僚特性,他把自己的“民族”“民族性”逐渐向殖民者、侵略者方向转变。即在原有本土文化的影響下,在和日本人、在满日系官僚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中,主人公形成了对日系官僚的定位,在定位他者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满人”典型。最终促成了他的自我身份的完整构建。

三、“满洲文学”与殖民主义

这部作品涌现了强烈的帝国主义思想的暗流,充当了日本向满洲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的工具,小说中或多或少地带有日本殖民主义及军国主义文化的、种族的成见和偏见。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满洲中国人”,都在殖民主义的有色眼镜下不同程度地变形和扭曲。从中可以管窥牛岛春子对殖民扩张政策以及对帝国主义的认同和赞扬以及对殖民地人民的偏见。

参考文献:

[1]富田寿.?満洲文学概観??『芸文』第一巻第十三号、芸文社、1942年12月

[2]川村湊.?満洲文学から戦後文学へ――牛島春子氏???????(聞き手?川村湊)??『?戦後?という制度――戦後社会の?起源?を求めて』??????出版会?2002.3

[3]田中益三.『長く黄色い道――満洲?女性?戦後』せらび書房?2006.6

[4]多田茂治.『満洲?重い鎖 牛島春子の昭和史』弦書房?2009.7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伪满洲国他者
伪满洲国语境中东亚连带的正题与反题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他者”眼中的“她者”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寻根与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