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沟通式规划体系的建立

2018-09-14韩学山

新农村 2018年24期
关键词:建立乡村振兴

韩学山

摘要: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性详细规划,在多规合一的要求下,规划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村民的需求,还要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传统编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编制要求,本文将沟通式规划理论引入到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从规划调研开始直到规划审批实施的各个阶段,加强各规划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完善规划方案。最后,通过对沟通式规划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这一规划体系。

关键词:沟通式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振兴:建立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村域内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筑、生态、经济、农业等多个专业领域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从国内外土地规划经验来看,基础调研做的越好,公众参与度越高,规划成果就会做的越好。在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沟通式规划理论,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沟通机制,梳理利益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得编制的规划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l 沟通式规划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复杂多变使得传统空间规划受到空前挑战.而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规划的视野,催生了沟通式规划理论。沟通式规划起源于哈贝马斯(Hahermas)的“沟通行为理论”以及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一行为理论”。阿尔伯特(Al-hrechts)和德纳耶尔(Denayer)进一步明确了沟通式规划的概念:“沟通式规划是使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合作的一种方法。作为规划的方法论,沟通式规划能够更有效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利益。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的权力分布。”追求和建立共识是沟通式规划的核心目标,而这些目标是通过合作而非无序竞争来达成的。要求规划从执行性规划转变为参与性规划。规划不再是静态的、直线型的,而应该是可持续的动态的、螺旋型上升的规划。

2 沟通式规划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在村庄复垦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规划等领域已有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应川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参考。笔者认为村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强化公众参与。在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引入沟通式规划理论具有十分积极的的意义。

2.1 在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中,沟通式规划起到了一个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工具作用。沟通式规划有利于规划师了解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对用地布局、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结合圈家政策及各相关行业规划有利于确定规划目的和任务,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2.2 沟通式规划可以统筹上级政策要求和本地发展诉求,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沟通式规划中规划主体多种多样,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搜集各方意見,协调多方利益。例如,村落中的祠堂、墓地等都在村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沟通式规划能够将具有人文风情的地方特色融人到规划中,使规划符合最大多数群众的意愿。

2.3 沟通式规划可以强化公众参与。沟通式规划需要规划编制中与公众之间进行协调和交流,激发公众参与规划的动力,唤起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和门属感。公众创新的想法有助于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公众的监督也是保障规划实施的一个措施。同时,规划不能随意调整,要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增强规划的严肃性。

3 村庄规划中沟通式规划理论的要点

3.1 规划参与主体

不同的规划涉及的规划主体不一样。村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有规划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农村居民、相关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等。沟通式规划直接让相关利益各方参与到规划中来,规划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关系复杂化,大大增加了规划活动的开放程度。

3.2 沟通式规划基本程序

3.2.1 规划编制准备阶段。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决定应当向公众宣布,使公众参与一开始就进入规划程序中,初步体现出沟通式规划的特色。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刊登公告的方式向公众宣布,也可以向村民发放通知和宣传册以及通过村委会广播的方式向公众宣布。

3.2.2 规划方案形成阶段。通过前期调研以及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总结各方观点,吸收各方优点,编制多个规划草案。规划草案需要再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利益团体的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比选,对规划草案进行完善。完善后的规划方案再进行方案公开,再次与公众沟通,听取新的建议,确定一种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公众的意愿在规划草案中体现出来,需要多次与公众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使得规划方案不断的完善提升。

3.2.3 规划协调论证阶段。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初步完成后,形成规划图、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此时应组织公众参与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公众目前还处于内向型参与规划的阶段,主动参与规划的意识和意愿相对不高。因此,建议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来讨论审议,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杏等形式使公众被动参与规划,尽可能的收集和挖掘村民心中的规划建议和想法。

3.2.4 规划评审和审批阶段。村土地利川规划成果审查不能仅靠领导和专家来评审,而应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沟通式规划要求最终方案包括规划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沟通意见,公众对规划成果的意见和建议都将纳入规划编制档案。

3.2.5 规划实施阶段。公众有权了解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进展状况,若在实施过程中,规划未能及时按规划实施,对规划进行变更需要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应设置专门的规划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方式,让公众了解规划实施情况。

4 总结

4.1 沟通式规划优势

4.1.1 沟通式规划适用广泛。通过沟通式规划能够充分的了解当地行业政策、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等情况,并将这些融人到规划当中,使得规划更符合当地实际、更接地气,编制出的规划不再是空中楼阁。有效的避免规划中的一刀切,使规划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1.2 建立和追求共识。沟通式规划的目的是建立和追求共识,而这种共识是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淡会讨论等多种方式达成的。沟通式规划的方法也被看成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规划中解决和体现沟通的内容是沟通式规划的核心。

4.1.3 沟通式规划语言简练,易于理解。规划是一项高度政策性的工作,沟通式规划重点加强了规划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过程,让规划主体(尤其是当地村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这就要求规划使用简练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

4.2 沟通式规划不足

4.2.1 沟通式规划鼓励尽可能多的规划主体参与者,在规划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沟通这一手段,而弱化了规划理论与方法、目的。规划公共管理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政策性、权力性,仅仅依靠基于理性的民主并不能解决规划中的所有问题。

4.2.2 目前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体系不是很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深,这就使得沟通式规划生存的养分不足。在现有的规划案例中,也仅仅是在调研、设计等某一个阶段实行沟通式规划,而沟通式规划贯穿案例始终的还不多见。

4.3 经验总结

沟通式规划能够很好的解决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提高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施性,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沟通式规划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同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在以后的规划研究实践中,结合我国村土地利川规划的实际,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并完善出一套符合我围困情的沟通式规划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建立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护理伦理观念下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