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用线浅析

2018-09-14段海平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用线形式美用笔

段海平

摘要:线条的使用是中国绘画里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表现技法,它常以概括的艺术形式勾勒出物象,所谓画迹达心。其中包含着国人对传统哲学与书法等方面的理解,值得我们后人潜心研究、认真继承、不断发展。

关键词:用线;用笔;形式美;内涵

线条在绘画艺术使用中占用它独特的地位,同时体现着它不同一般的艺术价值。尤其在中国绘画的使用当中,不同于西方绘画所谓“线是面的压缩、线是为块面服务”等特征。中国绘画中的线是可直接构成造型因素的,它由来已久,与国人的书法用笔、传统审美哲学、创作技法、使用工具等都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无数艺术家长期实践积累显得更加成熟完备,从而留下了大批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绘画作品。

下面简要谈一下中国绘画用线的发展。中国绘画在汉代之前大多附属在工艺品当中。从今天出土的文物来看,工艺品里绘画所使用的线条单纯而变化不大,多追求质朴、简练、夸张的艺术特色。战国到两汉这一阶段中,可以看到出土少数的帛画,绘于织纺物之上,例如著名的战国《人物夔凤图》。同时在汉代画像砖上存有大量的线刻艺术。汉代画像砖的线条整体粗犷豪放,体现出雄浑大气的美感,以概括洗练为时代艺术特征。而绘画用线发展到两晋以后则产生了较大艺术变化。从简练概括逐渐向细腻之美过渡。今传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等人物作品用线柔匀丽致,有“春蚕吐丝”细腻流畅之美。作品虽为后人临摹但仍能传出当时艺术家的整体绘画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绘画居多,今从甘肃敦煌壁画遗迹来看,用线特征受到佛教雕塑影响很大。史载曹仲达的画就是受佛雕影响,线条紧贴身体似从水出,风格被称为“曹衣出水”。由此可见绘画用线在此时已产生变化。及至唐代,国强一统,绘画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大气、雄健、华丽、伟阔之风融于绘画。同时加上外来文化的融入,艺术领域为之一新。线条纯粹在绘画中的使用正式确立,“白描”表现手法独立形成,诞生出吴道子等许多擅长于线描的画家。此时绘画题材开始丰富,山水画独立成科,其中皴法的使用延伸了绘画中用笔用线的变化。唐代绘画中的用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来宋元绘画中线条技法的多样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元绘画技法样式增多,同时可以见到将皴法转化运用到人物线描当中。例如梁楷的《六祖伐竹》、《泼墨仙人》等作品就体现出皴线合一、笔法随心的纯熟艺术境界。这种大胆突出主观感受的技法对明清大写意绘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明清时期的大写意画家徐渭、八大山人等在绘画用线方面都突出表现了率性的一面。而同时期的画家陈洪绶则又以高古、严谨、流畅的用笔表现出用线的另一种装饰美感,在复古之中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由此可见,中国绘画中用线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变化的,这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每一个变化的形成都脱离不了那个历史环境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才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中国绘画用线有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前人对用线技法有着细致而具归纳性的研究。有的画家把线描归纳出各种名目;有的画家致力于线中皴点技巧;有的画家专谈其中之审美。此间著述颇多,现在此概括分析。1.十八描。人物十八描,又称“古今衣纹描法十八种”等。其中许多名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在明代时期被正式叙及和归纳而出,后来成为传授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方法。它们分别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蟥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这些名称不是同时产生,而是历代画家为了适应不同描写对象而创造出的技法。例如唐代吴道子创出“柳叶描”、宋代马远、夏圭的“秃笔撅头描”、梁楷的“折芦描”等。有人把它分成三大类,一类是游丝描类。这一类行笔慢,中锋出之压力均匀,变化少,线型始终如一。十八描中曹衣描、铁线描当属这一类。代表画家是顾恺之。另一类是柳叶描。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常在线条的中段。橄榄描、枣核描、行云流水描均属这一类。代表画家是吴道子。还有一类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端,线形变化很大。竹叶描与柴笔描属于这一类,代表画家是梁楷。这三类线描第一种像金石上的刻线一样匀细柔韧,较宜于表现人物衣冠服饰。唐代吴道子多样化了用线技法,随意性增强。及至宋代梁楷技法更加豪放洒脱,甚至线面结合,追求形迹以外的内在禅意。这样使线的运用在绘画中达到一个高峰,以写意手法强调抒性的意味。这种突出个人主观感受的绘画对后来明清大写意画的鼎盛开启了先河。2用线的延伸。皴法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技法,看似不属于用线之类,实际是用线形式语言的变化拓展。这在唐代以后山水画中所用很多,许多画家将勾线与皴擦相结合,互不分离。例如董源的“披麻皴”、王蒙的“牛毛皴”等都是皴不离线。在用线勾勒时通过反复长短线皴加,更强调了质感、空间、从而取得了画物达心的收获。同时点的运用也与线同。线是点的延长、点是线的收缩。点是线的分割,积点方能成线。在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表现出点线不相离的艺术特征。

下面谈一下中国绘画里用线与笔法上的具体联系。因为我们中国绘画的用线表现是以毛笔这一特殊而传统的工具来传达的,绘画过程中勾、皴、点、擦各种技法都囊括其内,那就要谈一谈笔法。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是密切联系着的,因而古代通书者常晓画。不论是书作还是画作,常若拆开看,都是线条的变化。线条的组合形成或字或画。因此线条的质便是骨,可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根本。古人讲“字画要能拆开看”,那就要讲每一笔的质量。而下笔的力度又是衡量用笔质量的准则。“遒劲”、“刚健”等都是古人用来形容用笔力度的名词。而这种力却不能过于外露,讲究“绵里裹铁”,流露出辩证中含的传统美学理念。下笔力度外露显得霸悍无中藏之趣,那便有伤文雅了。这种审美观是中国传统儒道思想里“含蓄”、“中和”、“藏器”的体现,在绘画用笔当中常以线条“圆劲”、“流畅”、“秀挺”来表现。即使其中有“枯涩”、“苍莽”的线条趣味也要用笔圆而不扁,显示出书画家的高层次功力。同时用笔线条的不同特征也是随着画家不同性情、感受而变化的,用笔或中或侧、或干或湿、或急或缓都以个人的心所传达。在形容笔法方面古人创造出许多比拟的名词:屋漏痕、折钗股、车行泥中、印印泥等等,可见我国用笔线条技法方面的丰富。

在绘画线条表现当中,中国这种纯粹突出以线来作画的思想观和技法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特点的。西方绘画多以直观为表现特征,讲光影,即使在素描画当中也常以互相交错的线条涂成调子,用以突出明暗关系。而中国传统绘画在经过物象观察之后游迹于心、通过个人艺术加工更突出主观思想感受价值。例如著名国画作品《朝元仙仗图》,完全以线条来表现。以不同长短与疏密的用线表现出人物飘举的服饰衣带、人物特征、动作神情等。展现出中国画家用线以虚实见疏密,辩证的哲学思想流露在纸间,以和缓优美的线条给予人精神领域的享受。明代陈洪绶也是另一位擅长用线的著名国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物造型夸张,用线方面更是多于变化,或细劲、或刚挺,吸收木刻版画的刀法特点,极具装饰美的同时给予人一种高古深层次的藝术感受。

总之,中国绘画用线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能方面的问题,它在体现艺术形式美的同时更突出的是我国博大深层的内在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我国艺术深层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在认识的同时予以继承和发展,使它在今后的艺术领域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用线形式美用笔
找不同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打电话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交通工具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猜脚印
嗨!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