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留守老人幸福感研究

2018-09-14梁萍蔡雄飞程星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贵州省幸福感

梁萍 蔡雄飞 程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贵州省187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总体偏低,影响因素较多、成因复杂,家庭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影响较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幸福感;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2-012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2.033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the happiness of 187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was generally lo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bor transfer,with many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mplex causes.The transfer of family labor forc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Key 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left-behind elderly; happiness; Guizhou province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产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留守老人问题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与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何安明等[3]、惠秋平等[4]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子女联系状况和健康状况差异;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与幸福感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5];谢其利[6]研究认为人格和自尊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留守老人;胡捍卫等[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因素对留守老人幸福影响较大。

但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留守老人的主观心理以及精神状态对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进行研究,而对于形成原因的探讨较少。贵州省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劳动力流出严重,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突出。通过对比贵州省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变化,从本质上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产生的影响,能够反映出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问题。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贵州省187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研究,从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经济状况、劳动量变化以及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等方面深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措施。

1 调查样本

调查区域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中心,均匀布点调查,分别选取贵阳市修文县,遵义市桐梓县、务川县和赤水县,铜仁市石阡县等(图1)。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首先征得留守老人的同意,有能力自行填写问卷的老人由其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人员逐条将题目读给老人听,然后完成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制定220份,回收201份,在删除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之后,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85%。

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表1,其子女均于调查期间在外务工),其中男性102名,女性85名。年龄主要分3个阶段,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其中60~69岁居多。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劳动力转移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人口总数及劳动力转移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留守老人的家庭人口总数以4~6人居多(47.59%),其次是7~10人(29.25%)和3人及以下(12.30%)。而家庭劳动力转移人数在3人及以下居多(70.05%),其次是转移4~6人和7~10人。由此可见,其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很多家庭由最初男性劳动力转移演变为男女劳动力同时发生转移,直至最后只剩老人、小孩留守家中。

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主要源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缓解贵州省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导致的就业和经济压力,是刺激贵州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另外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是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等都得到改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对城镇高收入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向往,从而自发地向其转移。

2.2 土地变化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流转0.07~0.13 hm2居多(49.20%),土地没有发生流转的占39.58%。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产业转型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难以提高农民积极性,土地最终回归于农民自己种植管理。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撂荒以0.07~0.13 hm2居多(76.47%),0.20~0.26 hm2占比21.93%。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农耕思想牢固,在家庭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也不忍土地撂荒,这是农村家庭土地出现荒芜较少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本身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以0.07~0.13 hm2居多(83.15%),0.20~0.26 hm2占比16.85%。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主要源于荒芜土地自然形成,而非政府统一规划,退耕还林的面积较低。

综上所述,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小,致使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由于身体衰老和疾病等原因,大量的勞动量会增加留守老人的身体负担和精神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生活幸福感。

2.3 经济状况

2.3.1 劳动参与情况 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年龄相对较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积极参与劳动以增加收入、补贴生活支出。贵州省留守老人经济状况调查情况见表4。从表4可看出,基本不干活的留守老人仅占20.33%,劳动量大、劳动量一般的占比分别为22.46%、45.45%。通过对贵州省发展特色产业区域周边的留守老人采访发现,尽管家庭土地大部分发生了流转,但留守老人迫于生计,仍会到地方企业务工。即老人劳动量依然很大,主要源于生活所迫,除此之外也想为子女减轻负担。

2.3.2 收入情况 留守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子女供给、自己劳作和社会保障资助。从表4可看出,留守老人月收入以300元以下居多,占比41.17%;而月收入为1 000元以上的留守老人仅为25.13%。留守老人受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农活来补贴部分收入。而经济主要来源方(子女)因其自身的生活压力较大,只能支出很少一部分收入用来贴补留守老人生活,有的甚至很少向留在农村的父母寄送生活费。调查显示,留守老人有退休工资的仅占9.60%,自己挣钱花的占比7.43%,由子女拿钱、享受国家养老保险和低保的占比分别为19.78%、16.04%、11.76%。由此可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获得的收入占留守老人总收入的比例低。

2.3.3 消费情况 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由表4可知,留守老人的花销主要用于一般生活开支(57.22%)、人情往来(14.44%)、看病买药(13.90%)和其他(14.44%)。以一般生活开支居多,主要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后,家庭主要事务是老人在操持。

大部分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经济收入低、支出大,呈现出农务忙、收入低的拮据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2.4 精神慰藉

2.4.1 精神状况 调查数据(表5)显示,有17.64%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没有困难;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和照顾的老人占28.87%;孤独寂寞、身边需要人陪伴的占27.80%;老人思念子女的占25.69%。觉得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大多年龄不是很大,身体较为健康。对于是否支持子女外出打工,44.92%的留守老人表示支持,37.97%不支持,只有17.11%表示无所谓。

2.4.2 子女照顾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与子女团聚情况以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居多,占比分别为28.87%、41.17%,三个月或两年以上团聚一次分别为27.30%、2.66%。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怀情况,经常关心的占66.35%,偶尔关心的占29.95%,从不关心的占3.7%。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其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外,由于年轻人的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对老人疏于照顾。

2.4.3 娱乐情况 据调查,贵州省留守老人的娱乐方式主要为在家看电视、陪家人聊天,以在家看电视居多,比例为45.47%;打牌(麻将)、参加集体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3.37%、6.40%,说明留守老人休闲娱乐活动较单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文化氛围弱,老人娱乐休闲设施稀缺,这是导致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少的一大原因。

宋月萍[8]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经济、居住状态以及外出子女的经济赡养等情况,提出子女的精神支持仍旧能显著降低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增进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即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较物质需求的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次调查也发现,贵州省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欠缺是导致其幸福感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社会及医疗保障情况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基本保障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比例分别为16.04%、11.76%。中国由于老龄化问题突出,边远地区老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服务很少。在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很多留守老人由于文化较低,不了解具体的医疗保障报账流程,没有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障带来的便利与服务。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9],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国家资助政策是留守老人提高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提高留守老人的满足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指数。

2.6 留守老人幸福感

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感调查情况见表6。由表6可知,家庭劳动力转移前,老人认为很幸福的占34.24%,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幸福感高出18.18百分点;认为幸福的占52.40%,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高出15.16百分点。家庭劳动力转移后,认为不幸福的占33.34%,认为很不幸福的占13.36%,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分别高出24.79、8.55百分点。

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与不幸福变化较大。由此说明,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主要源于劳动力转移使既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老人在本该享受养老生活的年龄却不得不干农活做家务、带小孩,没有享受真正的老年生活。另外,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实施不够细化,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养老政策,留守老人晚年生活不仅物质保障低,精神上获得的关怀与交流也严重欠缺。

3 结论与对策

3.1 发展旅游业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人地矛盾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不明显,且收入不乐观;城镇化建设加快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但是农村家庭土地流转、土地撂荒、土地退耕还林变化并不大。主要源于贵州省地方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传统产业发展难度大,新兴产业发展收益低,很难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利用。而农村家庭土地变化小,老人迫于生计依然通过农村传统农耕种植增加收入,显然这种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收入较低。并且子女因为生活和抚养子女的压力,给予老人的资助不多,总体来讲,老人收入不乐观。

贵州省以岩溶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彼此相互配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综合体[10]。贵州省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11],早在1991年贵州省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对减缓贫困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12]。因此可利用贵州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光,寻求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如近年的“旅游+”、“全域旅游”等新思想,完善全新的旅游模式,让贵州省旅游业更加蓬勃稳定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统一利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弥补贵州省因土地资源匮乏导致的人地矛盾,并能有效地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外出量,让留守老人向非留守老人转移,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也从本质上增加其幸福感。而通过与周边居民访谈,有地方企业发展的区域留守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都普遍较高,因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了生活质量。另外,在地方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居民休闲娱乐设施也相对完善,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留守老人的精神娱乐生活。

3.2 增强留守老人精神慰藉

本次调查发现,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照顾以及团聚情况都不容乐观。而乡村娱乐以及乡村集体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留守老人大多数的娱乐活动都以在家看电视和与家人聊天居多。主要源于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留守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一方面也由于年轻人将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子女身上,而对老人的感情过于淡薄,还存在子女对留守老人不闻不问的情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将会增长[14]。增加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主要从子女照顾方面着手,外出子女应给予留守老人必要的精神慰藉和支持;让子女加强与老人沟通,多在言语和行动上对老人进行关懷,是缓解留守老人寂寞空虚精神状态的关键所在。加大对孝文化的传承,继承和发扬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落实好国家“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能够统一规划居住区域,利于居民集中生活,从现实意义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利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3.3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医疗保障

留守老人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经济来源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留守老人对看病就医的评价不是很高。对看病就医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交通不便,一些病症能拖则拖,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②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和报销比例不理想;③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保障制度的良性循环,除了完善家庭养老责任意识,政府参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同时要对农村养老制度的管理负责监督,并负责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最终保障资金能够落实到位[15],让留守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资助和服务。除此之外,医疗服务方面,在国家目前建设乡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应增加更专业的全科医生、医疗设备和基本体检服务以及药物种类等。另外,做好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摸底调查,并进行病历建档,对于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派医务人员定期上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J].人口研究,2006,30(6):38-46.

[2] 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6):24-32.

[3] 何安明,惠秋平.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7):4939-4942.

[4] 惠秋平,何安明.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状况及提升的心理策略[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66-68.

[5] 何安明,刘华山.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与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73-575.

[6] 谢其利.人格、自尊与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3):373-376.

[7] 胡捍卫,汪全海.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1):89-91.

[8] 宋月萍.精神赡养还是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养老行为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影响探析[J].人口与发展,2014,20(4):37-44.

[9] 张 军.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挑战与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4):43-46.

[10] 梅仕萍.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18(4):93-96.

[11] 余 青,蒋依依.贵州省省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省民族研究,2001,21(1):63-70.

[12] 杨建春,肖小虹.贵州省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7):213-216.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韦 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以贵州省农村为例[J].西部学刊,2013(12):41-44.

[15] 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猜你喜欢

贵州省幸福感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