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保无人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研究

2018-09-13

乡村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喷雾器卷叶螟稻飞虱

张 喻

(京山县宋河农技推广中心,湖北 京山 431800)

和旱地不同,水稻种植地使用地面自走式喷药操作不便,易损伤部分水稻,减少农民收益,且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人工手动喷雾器存在效率低、强度大、药物使用量大、易中毒等缺点。为确保粮食质量,探讨无害化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非常重要。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指具备植保技术条件的组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开展集约化、社会化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是促进粮食增产、减少农药风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水稻为新型优质品种黄华占。所需器械有植保无人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分别为MG-1、3WBD-16。所需药剂有25%吡蚜酮SC,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25 g/L氟环唑SC。

1.2 试验方法

药效试验选址为湖北省京山县宋河汤殷片发水河村,每种药剂对应665 m2稻田,稻纵卷叶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SC,剂量为17 g/667 m2;水稻纹枯病使用氟环唑SC,剂量为50 g/667 m2;稻飞虱使用吡蚜酮SC,剂量为24 g/667 m2。每种病虫害重复喷药3次,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区、农民自防区。

1.3 施药方法

水稻纹枯病在病发初期施药,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叶初卷时施药,也就是稻纵卷叶螟虫在3龄前处理。稻飞虱则在虫口密度处于1 000~2 000头时施药,选用2次稀释法,结合病虫害面积选择适当水、药剂配药,用电动喷雾器、植保无人机均匀地喷洒药物。其中,电动喷雾器药液量45 L/667 m2,植保无人机药液量1 L/667 m2。

1.4 调查方法

在对水稻纹枯病施药前,需要对病情指数进行调查,施药7、14 d后根据水稻的叶片、叶鞘损害度分级处理,以株为单位,于每小区对角线取样,共计5点,每个点调查5丛,共计25丛,记录水稻的病级数、总株数、病株数。在对稻纵卷叶螟施药前,于施药7、14 d后在各小区取样,共25丛,统计卷叶率,和对照区的卷叶率进行比对,计算防效、调查存虫率。在对稻飞虱施药前,需要对虫口基数进行调查,于施药7、14 d后统计防治效果,借助平行跳跃法取样处理,每个小区调查10点,每点2丛水稻,记录残存数,计算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

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标准:整株无病为0级,水稻第4叶片及以下叶片、叶鞘病发为1级,水稻第3叶片及以下叶片、叶鞘病发为3级;水稻第2叶片及以下叶片、叶鞘病发为5级;水稻剑叶叶片及以下叶片、叶鞘病发为7级;整株病发或枯死为9级。

2 试验结果

2.1 水稻安全性分析

田间药效试验期间,所有水稻都正常生长,所有药剂在植保无人机使用时均未影响水稻,说明植保无人机在使用药剂时对病虫害是安全、无害的。

2.2 病虫害防治效果

2.2.1 稻飞虱防效分析。通过对稻飞虱进行25%吡蚜酮SC施药处理,发现施药后7、14 d的植保无人机防效为89.0%、91.0%,人工电动喷雾器防效为91.0%、92.0%,分析得知人工电动喷雾器的效果比植保无人机高,但两者比对差异不明显,说明这两种方式都能达到良好防效。

2.2.2 水稻纹枯病防效分析。通过对水稻纹枯病进行125 g/L氟环唑SC施药处理,发现施药7、14 d后的植保无人机防效为78.0%、70.0%,人工电动喷雾器防效为79.0%、73.0%,分析得知人工电动喷雾器的效果同样高于植保无人机,但两者比对差异不明显,说明这两种方式都能达到良好防效。

2.2.3 稻纵卷叶螟防效分析。通过对稻纵卷叶螟进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施药处理,发现施药7、14 d后的植保无人机防效为94.0%、89.0%,人工电动喷雾器防效为92.0%、88.0%,分析得知植保无人机效果比人工电动喷雾器高,两者防效相当,差异不明显。

2.3 投入和产出分析

调查显示,专业化统防统治区每户平均施药2.3次,用药量160.0 g,农药费21元,人工费23元,共投入44元;农民自防区每户平均施药3.7次,用药量467.0 g,农药费32元,人工费73元,共投入105元。分析得知,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和农民自防区相比,施药次数减少1.4次,农药量减少307 g,农药费减少11元,人工费减少50元,防治成本总成本减少61元。测产验收结果分析,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平均产量412.2 kg,比农民自防增产65.0 kg,比不防治区增产143.0 kg,增产效果显著,详见表1。

表1 水稻产量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态、气候、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水稻病虫害防治任务加剧,原因为病虫害面积扩大,危害加重;突发性病虫害的发生率逐年增长,如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等,虽然国家加大了防治力度,但年损失仍高达400万t;危害农作物的病虫害出现,影响社会稳定、水稻安全[2-3];农民素质低、劳动力缺乏,再加上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的缺乏,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导致农业生产问题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政府必须树立公共植保理念,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出发,组建规范化的服务机构,保障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为服务机构提供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推广植保无人机防控技术,使用成本低、效果好的农药,提升服务水平[4]。

田间药效试验得知,人工电动喷雾器、植保无人机在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的防治上效果相同,其中,人工电动喷雾器施药14 d后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分别为88.0%、73.0%、92.0%,植保无人机施药14 d后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分别为89.0%、70.0%、91.0%,差异不明显。试验期间不同处理方法的水稻都正常生长,和空白对照区相似,都未发现病害。结果显示,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具有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用水量少、效率高的作用,但由于该地区水稻病虫害程度不同,再加上未对病虫害的发生年份进行检验,需要进一步试验来确定病虫害发生年份的防治效果。在投入和产出上,经由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后,用药量、农药费、人工费均低于农民自己的防治,差异明显。而且,植保无人机专业统防统治后,平均产量为412.2 kg/667m2,比农民自防增产65.0 kg/667m2,增长率为18.0%;比不防治区增产143.0 kg/667m2,增产率为52.9%,说明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增产效果显著。

在使用植保无人机时,其飞行高度会损伤水稻叶片,一般来讲,植保无人机与萌芽期的水稻距离3 m比较好。对于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水稻而言,植保无人机距离水稻1.5~2.0 m较好。在大面积使用植保无人机时,自动模式对田块有着较高要求,其更加适用于方形田块。对于不规则的田块而言,需要手动操作,但从实际来看,仍存在转弯药液量大、漏喷现象,该现象的发生和产品程序、熟练程度相关。这种情况下,要尽可能地使用自动模式,同时注意保证面积内的用水量、农药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时,应从病发初期开始,根据情况和气候施药,次数为2次,间隔期7~14 d。

综上所述,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农作物安全、用水量少的优势,日后也可用于蔬果、玉米、小麦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促进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喷雾器卷叶螟稻飞虱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不同喷雾器喷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效果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空空记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喷雾器新传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