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打手自揭黑幕

2018-09-12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公号舆论监督开发商

姜浩峰

年入小两百万,这是仲尔乐(化名)目前的收入状况。如果不是五年前做了房地产自媒体,仲尔乐无法想象自己还有今天一办公室虽然不大,但足足坐了15名员工,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的研究生。

刀尖上舔血的“舆论监督”

16年前,仲尔乐大学毕业,到南京某报工作。从见习生一直做到房地产部主任,亲历了南京报业大战的惨烈与辉煌。直到2010年开始,他感到都市报越来越没有出路。2013年,他终于选择了辞职。由于之前一直跑房地产条线,他索性就窝在家里做起了房地产自媒体。刚开始两个月,根本没什么收入——没有广告,也没人给他发稿费。当时,仲尔乐甚至想过,索性不做公号了,找一家公司上班去得了。

这时候,他的一个哥们给他带来了一个快速来钱的买卖——请他去做一次“舆论监督”。原来有一家外地开发商在南京的楼盘,存在赠送面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仲尔乐以曾经在报社历练过的专业能力,通过走访调查,写了一篇报道。但他没有急于发到自己开发的微信公众号上,而是让哥们先把文章传给了那家开发商。

“当初我把稿子传给开发商后,开发商就约我谈。”仲尔乐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一开始和我谈的是他们的一个中层,后来高层派人从公司总部飞南京,就和我谈价钱。看着他们开出的价码节节升高,我心里那个乐啊。但我哥们提醒我,赚头差不多了就该答应下来,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在收下开发商给他的厚厚一沓现金“稿费”之后,仲尔乐删除了“舆论监督”稿,反过来为这家开发商写了一篇洗地稿。

至今回想起来,类似的勾当,这些年来没有少做过。仲尔乐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一句话:“要和开发商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果要价过猛,那就会变作敲诈勒索了。”在他经营公号的这五年间,他眼看着全国各地一些“同行”出事。“如果要价过高,开发商觉得超出了承受范围,那有时候就不是报警了。砍断你一条胳臂又怎样?不就老实了?”仲尔乐说,“我们这个行当,刀尖上舔血,对开发商,心不能太好,但绝不能一味黑心。”

“真有人被砍?”记者问仲尔乐。

“那还有假?”仲尔乐答。

近几年来,自媒体人为了赚钱,充当商业打手,甚至为此不惜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实在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类似仲尔乐这样曾经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的自媒体人,似乎都看不下去了。“有些人,实在缺些操行。”仲尔乐说。而实际上,一些自媒体人已经涉嫌犯罪!

“如果你不去做舆论监督,人家开发商根本不會正眼看你,甚至连斜眼看你都不会看一眼!你就是不存在的。”仲尔乐说。

仲尔乐所说“舆论监督”,在他初涉自媒体的时候,还保留着一些当年在报社时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习惯。比如去楼盘实地走访,哪怕就是去鸡蛋里挑骨头,他还会去走一遭。但逐渐他发现这样的实地走访,其实没必要。在与开发商公关部门打过几次交道后,他实际上在这些公关部门交到几个“朋友”。通过利益输送,他能知道什么时候对开发商的什么项目进行精准打击。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自媒体曝光,什么样的问题则只能写成稿件,交给开发商公关部呈给更高层去处理。处理结果无非是开发商掏钱了事。

这样的所谓“舆论监督”,需要让开发商知道自媒体是有相当阅读量的。比如写到某楼盘防水做得不好,还未交付已经存在渗水。微信公号实际阅读量只有几百,怎么办?

一开始,仲尔乐还担心阅读量过低无法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开发商不买账。但后来发现,只要这篇稿子发到自媒体上,开发商就会来灭火。当然,阅读量不多的稿子,人家洒下的银子也不会多。不过,仲尔乐随后发现,在网上买点击量是超级便宜的,花上几十块钱就能让一篇无人问津的稿子变成“10万+”爆款。当然,这样的稿子,实际阅读量仍然也就几百,却能让开发商花上五位数甚至更多钱来灭火。

碰瓷也要讲尺度

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因为与开发商公关部门交上了朋友,仲尔乐逐渐成了利益分享者。随着自身微信公号的做大,他也有了相当“粉丝”。平时他出门,起码带三台苹果手机——每台手机上有一个同名、头像都一模一样的私人微信账号,以应付数千名微信好友。这些核心“粉丝”大多认为自己是仲尔乐不多的微信好友之一,看着他天天刷屏——今天到某地与某房地产大佬见面,明天参加某经济学家的分享会。原本这些活动,开发商只邀请传统媒体记者和一些房地产网站记者参加,如今也会邀请自媒体人参加。仲尔乐则借机向“粉丝”晒出与大佬的合影,宣传推广自己,以达到自己形象的升值。由此,他也被开发商邀约参与组织看房团活动,从中盈利。随着他的自媒体账号逐渐做大,他注册了公司,租借了办公场所,招聘了全职写手。原本的自媒体,逐渐更像商业网站了。出来进去,人前人后,人们开始叫他仲总。他也不那么认可自己的自媒体人身份了。但从开设自媒体公号后就从事的“舆论监督”这一看家绝活,仲尔乐是怎么都不会放弃的。

像仲尔乐这样常在河边走却还未湿鞋的自媒体人,主要是因为其有报纸从业经历,同时又非常注意敲诈的尺度——但他们绝不是在做真正的舆论监督。

另有一些做得尺度较大的自媒体人,则因通过发帖删帖收取费用,包括假借舆论监督敲诈勒索,而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抓获。2015年10月,网络“维权斗士”周禄宝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3万元。法院通过审理查明,周禄宝采用在网络发表文章施压,事后以承诺消除舆情的方式,先后在广西阳朔、浙江乌镇、江苏昆山等地景区实施敲诈勒索,共得款10.8万元,另有8万元未遂。

2016年5月,在微博拥有粉丝140余万的大V格祺伟,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12万元。格祺伟则多次通过虚构、编造、夸大相关事实的手段,在网上不断发布涉及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名人的大量信息,并以曝光负面信息、发帖为要挟,或以删帖为名向当事人敲诈勒索钱财。

2016年9月,自称“野生记者”的朱孔剑,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并处罚金8万元。据《新民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之实的案子,今年已曝光至少4起。

成为大V之后

仲尔乐喜欢晒。但凡出个国、离个境,仲尔乐必然会在朋友圈里狂晒各种合影,狂晒各种买买买。

与业界大佬的合影必须晒,这会一步步增高自己的江湖地位;与文化名人的合影必须晒,那会提升自己的品味形象。

仲尔乐还不是大V,但他知道,成为大V之后,也许他就不用这么辛苦地想出各种名堂去做“舆论监督”。只需要为品牌随便写点什么,就能轻松获利。

不过,在成为大V以后,真的随便写点什么就能获利的时候,往往也存在被千夫所指的尴尬。譬如今年5月初,知名微博主“五岳故人”在其微博上公开了一张“聊天截图”和其他几位大V的微博截图。原来是知名奶企伊利“疑似买通自媒体大V”为其站台的消息。消息一出,网友哗然。

某美食公号的博主,因出版了几本美食散文,俨然美食界大V。然而,只要仔细浏览他的公号,就会发现他已经沦落为各种所谓“美食”的销售员。先是鼓噪某品牌宁波汤圆,之后又讲某家酱汁肉如何鲜美,最近又为某品牌清酒代言。随着中秋佳节即将临近,月饼又成了他笔下的最热词。问题是,这些食物他大多数并没有吃过。与一般商业广告不同,这些食物背后的商家需要他做亲历测评感觉的文章,而由于接的单子太多,他根本无暇一一吃过来。最终,只能像整日忙于国事的雍正写一句“朕知道了”一般,搞了个套用句式“不吃某某,最难起身”“不吃某某,最难将息”。每天早晚两句套话,就能换来一点小钱。有曾经的美食圈子朋友问他:“你这样做,无聊不无聊啊?”这位仁兄只得如實相告:“我现在辞职在家,就靠这公号为生。你还当真要我一一品尝过来再一一写下感觉?我吃饱了可没那么有空!赚钱而已,何必那么认真?”

张大奕、大金、左娇娇这些微博粉丝数百万的网红都在如涵旗下。如涵旗下共有40多家网红店,配备的内容团队负责替网红们编辑微淘、宝贝详情、微信公众号这些文字类内容。

可怜这位美食达人的“粉丝”,每天早晚看着他的套话,还真有人以为他吃过所有在其自媒体晒出来的东西。一开始跟着去买的不在少数,后来逐渐取关的人多了起来,最近,这位所谓的美食达人似乎感到了一阵秋意袭来——怎么就带不动流量了呢?

今年7月,汽车自媒体“慢速公路”发文怒怼某公关公司在某车企丽江试驾会上邀请假网红大V的事件,则令外界更多了解了一些所谓大V究竟是些什么人。

“说是几百万粉丝,投个推广几万块,结果连个互动转发都没有。”聊起这个话题,曾作为甲方代表的严宇(化名)对此感慨颇深。他表示对于品牌方来说,如今投放宣传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在微博、微信上找来知名网红大V、意见领袖,通过其黝向力广而告之。然而,在投放推广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有不少百万粉丝级别的大V,几乎都没有互动。就连点赞的人数,也屈指可数。

仲尔乐则称:“之所以有这么多所谓的自媒体大V冒出来,是因为如今一些企业本身的营销宣传更注重在网上炒热点,而有着职业操守的传统媒体不会被这些公司去左右,所以他们这些公关更愿意选择自媒体来合作。这些合作,是有潜规则的。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许多大V的粉丝数据是假的吗?显然知道。他们也是为了在内容上有合适的出口,往往默许这样的行为,但遇到实在无人关注的项目,却又要把屎盆子扣在大V头上。这,我是不怕的。毕竟,他们总有用得到我们的时候。实在不行,不是还有‘舆论监督呢嘛!”

猜你喜欢

公号舆论监督开发商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
公号界的“世纪难题”,如何破解?——以“政已阅”公号标题制作为例
开发商瞄上了长租公寓
开发商的户型图您真的看懂了吗?
还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