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的童画“三不”策略刍论

2018-09-12郑敏燕

成才之路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三不童画审美能力

郑敏燕

摘 要:儿童绘画表达的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通过不同年龄段儿童画的跟踪观察,文章对教师解读儿童画提出三个策略:采用“不知道”观点来欣赏童画、运用“不观察无判断”的观点来解析童画、接受“不同样”视角来解读童画。

关键词:美术教学;童画;审美能力;幼儿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3-0069-02

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一种释放情绪和表达疑问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表现和交流的自然方式,更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世界闻名的瑞吉欧(Reggio Emilia)教育强调儿童绘画表达的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作为儿童画的欣赏者、解读者,教师的首要作用在于倾听儿童在绘画中所表达的心声,发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景巷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儿童画的跟踪观察,本文对教师解读儿童画提出三个策略。

一、采用“不知道”观点来欣赏童画

如果教师对儿童不熟悉不了解,那么当一幅童画呈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最好作为一位欣赏者,用“不知道”的观点,也就是用不带任何个人主观色彩的眼睛来欣赏童画。

1.绘画过程“不干涉”,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空间

作画是幼儿的情感抒发和宣泄,教师的介入可能会干扰和打破幼儿表达的连续性和本真,造成表达的失效。这时有教师可能会说:“那太简单了,我只要发一张纸和一支笔,然后对孩子们说:去吧,你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看似给足了幼儿绘画表达的空间,实则不然。这里所说的“不干涉”,是不干涉幼儿的绘画主题、表达形式、材料使用以及随意介入教师的想法。但是教师要扮演好鼓励者、支持者的角色,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材料,教给幼儿材料的表现方法,才能使幼儿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有能力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

2.绘画评价“看不懂”,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可能

幼儿的绘画表达与年龄密切相关,同样的一个绘画符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同一个绘画符号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以这幅画为例(图1),初次观察画面时首先要问自己的是:这幅画要向我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接着可以思考:这幅画可能是什么年龄段幼儿画的?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画的中心是什么?画面上物体的大小、颜色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哪些内容是一再被重复的?幼儿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当这些问题自问自答之后,教师要将零散的元素连贯起来,尝试着感受幼儿可能表达的内容。这幅画可能给教师传达的意思是:一个小班的男孩,头发很多,挡住眼睛了,心情不好。但这不代表教师读懂画,沒有读懂就没有评价的资格。

二、运用“不观察无判断”的观点来解析童画

幼儿能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作画,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给幼儿创造的作画环境。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教师既是绘画表达的支持者,也是绘画过程的观察者。

1.记录绘画过程,还原真实表达

绘画活动,可以是集体绘画,也可以是区域绘画、小组绘画、家庭绘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例如在集体绘画中,一个班三十多个幼儿同时作画,教师可以采用录像扫射与定时观察的方法,全面记录所有幼儿的绘画过程,同时定时采样捕捉样本,这样既全面又有重点。如对于小组、区域绘画活动,教师可以采用便签纸记录、照片记录等方式进行记录,家庭绘画的记录更是个性化。在不干涉幼儿绘画的情况下,通过录像、照片、语言以及绘画背景的阐述来记录观察过程,这样的观察才是最真实具体的。

2.白描幼儿“说”画,走进真实童心

一幅画就是一个童心世界,幼儿常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绪情感。下面这幅画(图2),是大班幼儿在拔花生采摘活动结束之后完成的绘画。幼儿“童话”:我画的是我在拔花生,我拔不出来,我很着急,急得脸都红了,急得头都冒火了。我穿着黄色的衣裳,蓝色的裤子,太阳照得我好热呀。教师解读:画中的优优急得满脸通红,却怎么也拔不出花生。看画里那一层层泥土,不禁感叹这些花生长得真是太深,怪不得作者使了那么大的劲它们还纹丝未动。大概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力气还小,因此没有画出手掌和手指,而满头冒火着急的样子却画得细致又夸张。另外,满面的棕色表现出孩子低落的心情,与头上红色的火苗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幼儿将自己的童画说出来,帮助教师体会童画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解读儿童心灵的脉络。

三、接受“不同样”视角来解读童画

每个幼儿是独立的、特别的、个性的,他们对艺术都有着不同的取向。教师要用“一个幼儿一种解读”的“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童画。

1.接受每个幼儿对艺术的不同取向

有的幼儿对颜色特别热衷,整个画面会用多种颜色来表达,有的幼儿喜欢用螺旋线,有的幼儿喜欢用图形……无论这些画吸引你还是不吸引你、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幼儿对艺术的不同理解,教师要做的是蹲下来,聆听幼儿讲述作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需求。幼儿“童话”:“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开始玩跳棋。”“我选的是红色的棋子,妈妈选的是绿色的棋子,爸爸选的是黄色棋子。”“第一局是我赢了,接着是爸爸和妈妈在比赛,我在旁边给妈妈加油,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从整个画面来看(图3),该幼儿使用圆形来构图,每个线条都是闭合式的,颜色也选用了红色、粉色、黄色、橘色等暖色调。可见,该幼儿可能对圆型、暖色系的颜色比较喜欢,也可能反映出该幼儿情绪情感比较积极,家庭氛围融洽。

2.了解与儿童绘画相关因素

每幅绘画作品的背后都有着与绘画相关联的多种因素,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人际交流以及生活经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绘画表达。幼儿童话:有一位长颈鹿小姐,她很好心,她走啊走碰到一棵枯萎的树,她决定帮树治病。长颈鹿小姐帮树浇水,树就长高了。她花了很久的时间去找吃的,碰到了蝴蝶小姐,太阳公公马上就快落山了。教师在解读这幅画(图4)时,如果单依靠画面和孩子的童话可能解读不到更深层次的信息,但当这幅画传递到家长手中时,家长感动地哭了。原来在进行本次绘画之前,该幼儿的奶奶生病住院了(平时和奶奶很亲近),家里请了很多医生都说没有办法。每次孩子去看望奶奶的时候就说:奶奶,等我长大了我要当医生,我要学很多本领,一定能治好你的病。幼儿将自己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盼,都用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幼儿从不顾忌把内心感受和外在世界同时表达。

教师用“不同样”视角来解读童画,是更好地走进童画世界的关键。绘画表达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在一幅幅充满童真色彩以及天马行空的童画面前,教师可以是一位“愚者”,让孩子在“画——话”中表达出自己的“秘密”,让幼儿带领教师走进他们令人着迷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龙思诗.儿童绘画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方法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7.

[3]孙毅明.童心童画——浅谈如何看待幼儿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3(05).

[4]唐献玲,王晓红.关于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04).

猜你喜欢

三不童画审美能力
童画亚运
“三不”男人滚远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