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磷矿往事(纪实文学)

2018-09-12易盛武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 易盛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笔者接触到了瓮福磷矿开发时期的亲历者赵汝庆,谈起磷矿的寻找和开发,他记忆犹新地对笔者讲述了那段艰苦开发的经历。

赵汝庆,男,汉族,1936年9月生,云南省开远县人,中专文化。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0月,在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炮兵第12师24团1营部和8连任侦察员;1964年3月,转业分配到福泉县人民委员会任秘书;1966年4月至1979年12月,先后在县人防办、生产指挥部工业组、县工交办任秘书,筹建县磷矿山、县磷肥厂等工业项目;1991年3月,抽调到福泉县矿肥协调办负责瓮福基地征地后农转非申报审批工作;1997年4月退休,同年5月经黔南州委组织部批准提高享受副县级政治生活待遇。

北斗山脚 磷矿现身

辣菜山(即瓮福磷矿穿岩洞矿段)是福泉县与瓮安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北斗山矿区南山脚,属福泉县道坪区泉飞公社(现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管辖,有8户人家不足40人。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群众就开始挖矿,但磷矿资源一直未被规模化利用。

1972年初春,福泉县革委工业组(县工交办的前身,人员有王洪祥、胡会元、赵汝庆等3人)与省革委调查组一起研究如何利用福泉的矿产资源发展福泉经济,改变福泉的落后面貌。工业组从县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入手,研究靠近北斗山一侧的福泉境内的磷矿分布和达标量。根据原112地质队提供的穿岩洞矿段地质有磷矿的图纸,工业组首先来到北斗山矿区,由蚂蚁坟步行6公里下到茅草齐肩高差近200米的山沟里,在一片苞谷地里发现了大跃进时期群众采挖的堆积物。中科院贵阳地化所化验后,确认这些乱石就是磷矿石,且含五氧化二磷含量高达32%-35%,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工业组人员立即向县委汇报。

1974年前福泉县是一个经济落后、五小工业极不发达的穷县。不仅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反而要吃上级财政的补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赵汝庆心中很不是滋味。工业组决心要改变福泉的落后面貌,要发展福泉经济,要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再不能“坐在金山上伸手要饭吃”了。赵汝庆等人下决心,要把磷矿开采出来,打开销路,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福泉的五小工业,造福全县人民。

自立更生 组建队伍

要把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首先面临的是矿区的交通问题,修路要资金,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大问题!经县里研究由工交办牵头,县委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王洪祥挂帅组建工作班子,研究辣菜山的地质资料,制定开采方案,修路选择,劳动力组织和资金筹集等,并报县委批准立即动工。1972年10月动工到1973年2月矿区公路基本完成。蚂蚁坟到辣菜山6公里路面也铺垫完工,1公里的新线也全部竣工,辣菜山经谷龙、桅杆坪到泡木山茶场路口14公里也基本完成。

1973年1月,经县委革委研究决定:由各生产大队选送两名身体强壮的青年,年龄在35岁以下组成磷矿工人队伍。当时共召集全县37个公社171个生产大队,共选送342人。在劳作中他们劳动热情高涨,平整场地、剥离山土,修建临时装车台、搭建临时工棚等产前准备工作,在短短的一周内就全部完成。县财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动用“大公社”基金5000元作为开办费,购置必要的劳动工具手推车、撮箕、铁铲、工棚材料等等;组织部门先后调配干部14人,其中区(局)级干部2人,并建立临时党团支部。

结缘辽宁 打开销路

此时,贵州省化工厅矿山处给工交办介绍引进辽宁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他们奉辽宁省委指示到贵州求援磷矿石,为辽宁全省农业打翻身仗,力争粮食自给。他们需求量大,“有多少要多少”,比较迫切。经过陪同考察、协商,初步商定磷矿石全部销给辽宁。1972年12月至1973年1月,辽宁先后三次组织各地市领导来福泉考察,并签订了供货协议。

第一批来福泉的汽车是鸭绿江边的丹东地区车队,5辆解放牌汽车,后来增至32辆,为了让辽宁运磷车辆和工作人员有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县商业局所属的饮食服务公司、县供销社各公司、县粮食局等凡有招待所的单位部门都要求作好准备,提供住宿和停车场地,做到热情接待,粮食部门组织货源做到有存粮,尤其是面粉和菜油,食品公司要优先供应肉食、蔬菜等副食品。

1973年底共有运磷车辆160余辆,当年共运出磷矿石8.5万吨。

1974年6月,运磷车辆增至480辆。辽宁11个地市共组织9个运磷车队,省组建辽宁省调磷领导小组对外称调运组,配有公章、工作人员36人,配有装机、推土机、生活用车、小汽车等20余辆,省调运组还在湘黔铁路沿线各火车站,以及黔桂线都匀、杨柳街等车站设有货场,并派有驻站人员,验收堆放磷矿石。此外,在福泉运磷的车辆还有河南的安阳、河北石家庄、坝县、山东省的聊城、荷泽、巨野、即墨等,先后组织车辆近100辆,车辆总数达600余辆,一时间马场坪至辣菜山沿线车水马龙、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很是壮观。

过去福泉县没有车队,也算一穷二白,县委书记下乡坐救护车,抽干部下乡,通车的区社可坐农具厂的001号老牙车(美国道奇)或去车站乘车,多数不通车的区社全靠步行。辽宁运磷后,支援福泉汽车9辆,福泉县交通局车队立即成立,运输市场得以活跃起来。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新泉旅社、马场坪服务大楼共8000余平方米住房全靠营业收入建成,没要财政一分钱。福泉县的五小工业也发展起来,先后建成洒金桥电站、西门水泥厂、小磷肥厂等。

磷矿石的加工业(矿粉)也发展起来,数牛场加工业最盛,不少农民群众富裕起来了。由于磷矿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福泉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1975年达到314万元,每年借钱发工资的局面也不存在了。

坐在金山上 不愁没饭吃

1974年,由于运磷车辆的逐步增加,辣菜山矿点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扩大开采点,增加工作面,已迫在眉睫。1974年6月,县工交办组织有关人员对谷龙、桅杆坪、英坪等地矿段进行实地勘察,走访当地群众,在英坪大队的小河沟里发现,由于山洪暴发冲到沟里的泥沙中夹有不少的磷矿石,大家沿着山沟而上翻山越岭爬到山顶,终于发现大面积露天磷矿石,由于日晒雨淋,长期风化,有的用脚一蹬便成块分裂,当地人称“猪脊背”的地方,庄稼地的土坎都是磷矿石砌成,量大质优,很是喜人。

大家忘记了疲劳,依次从高到低原路取样编号返回,经送省化验,五氧化二磷含量达到33%-39%。经两个月的苦战,先后建成嘎拉坡、火闹山、孔木、水井等八个开采点,搭建宿舍工棚和火房等等,接着调查组又发现磨坟、拦马坳、小坝、团坡等均有大面积的磷矿石,调查组选靠近公路的团坡为矿点建矿,同时抢修桅杆坪到英坪的6公里路面。

自此,整个福泉磷矿、矿区公路,从蚂蚁坟、辣菜山、谷龙桅杆坪、团坡、英坪等矿区公路全部贯通,无论从哪里进入,均四通八达。1974年9月,开始运出磷矿石,辣菜山的压力得到缓解。

1975年春节后,县里同意将福泉磷矿设在英坪。辽宁省调运组一直持续到1977年9月,共运磷矿石500万吨。

1975年,115地质大队提供的地质勘探结果表明:穿岩洞(辣菜山)、磨坟、小坝、英坪等矿段、磷矿储量近4亿吨,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储量就达1.4亿多吨,平均含五氧化二磷25%以上,高的可达39%;英坪矿段(猪脊背)还含有近7000万吨的碘,可供发展各种磷化工产品,福泉磷矿大有前途,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全国乃至亚洲之冠。亚洲磷都,声名鹊起!

今昔瓮福 傲立朝头

2001年以来,瓮福集团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到38%,从2001年的7.52亿元跃升至2009年的114亿元,提前6年建成“百亿企业集团”。企业投入产出从6:1变为1:2,人均劳动生产率从32万元/年提升至206万元/年,进入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300万元/年。

2014年,在瓮福集团的强力助推下,福泉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0.02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三年翻了一番,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2151元和7515元,分别增长11.4%和13.4%;小康创建“三项”核心指标提前超额达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2%以上。

“十三五”期间,瓮福集团公司将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机制体制、薪酬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循序,渐近式改革。未来十年,集团公司将以“善用资源、造福人类”为使命,以“打造全球磷化工先锋企业”为愿景,以磷化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磷+”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瓮福制造”向“瓮福创造”和“瓮福智造”的转变。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从达标制标到引领标准,创新释放出的潜力使瓮福集团公司成长为一个引领行业的标准领跑者、绿色发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