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尺男儿”的脱贫路

2018-09-12黄德文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头牛养殖

黄德文

在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茶园组有这样一个人,他三尺身躯、打工、创业几经受挫,但从不对多舛的命运低头,始终自尊、自信、乐观。他友善乡里,把自己学到的养殖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邻,一门心思带着贫困户们增收致富。他就是当地的养殖致富带头人、一名先天性侏儒病患者王华银。

致富,路在何方?

一个健全正常的人要发家致富尚且不易,一名残疾人要全靠自己打造一片天地更是何其艰难!2004年,20岁的王华银带着家里唯一的17000元现金,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来到市区,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精品店,因经验不足,造成货物积压,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亏损严重。精品店生意失败后,为了妻儿、为了给自己谋一条生路,他没有气馁,整合了所剩下的货物,背起货囊“转战”福泉的各个乡镇赶“乡场”,哪里有“乡场”,哪里就有他矮小而忙碌的身影。

2007年,王华银看准了“牛生意”,将摆地摊所得的1000元,并多方筹资7000元,用于他的第三次投资。据他本人说,在买卖牛的那两年时间里,他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甚至还到过瓮安县平定营镇的牛马集散市场,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天气,每次买到牛后,他都得走小路将牛往家里赶,最远的一次他走了60多公里,从早上走到晚上,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钻心的痛。但每完成一次交易,从中赚取一两百块钱的差价时,他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也是他能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所在。

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因之前家中的危房改造,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最后圈养的8头牛都卖来建了房,还欠了一大笔外债。春节刚过,王华银便背着跟他个头差不多高的大港包,手里提着日常用品,和几个同乡一同外出务工。在火车站,他迷茫了,不知道该往何方、不知道出去后自己能做什么,但有一点他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走出去看看世面,就这样,他搭上了开往浙江的列车。

身在他乡,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令他感到许多异样的眼光,身无分文的他受尽白眼。蹲在霓虹灯下,看着往来的行人,王华银想“总有一天我也要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目前的处境再怎么困难,只当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一次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王华银先后到过抛光厂、皮带厂等地做过工,但干了一段时间都因体力不足无奈辞掉工作。在一家徽章厂,他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因手上活麻利、脑筋好用,他经手包装的产品深受老板和客户的好评,为此,老板特地为他定制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

转折,初现曙光

“和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他们可以得过且过,当天挣钱当天用,作为一名残疾人,我必须想着明天甚至更久以后的事”王华银说。对于生活,他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外出务工期间,他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为70元,最高没有超过90元,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回乡后能继续他的致富梦。

▲ 水葩花海(荔波) /熊亚平 摄

“在农村,种田种地是主业,养殖是副业,这是传统的农业观念,我为什么不把老家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把养殖作为主业呢?”经过慎重思考,2010年9月,王华银回到家乡,将目光转向养殖业上。说干就干,再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从粮草储备到圈舍修建,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王华银开始了他第四次创业之路,市农工局得知他的特殊情况后,补助了5万元的圈舍修建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原因,产业发展之初进度十分缓慢。

2013年1月,福泉农商行牛场信用社下村入户开展信贷宣传工作,从其他村民口中得知了王华银不等不靠、敢于改变现状的故事后,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为他提供信贷方面咨询,在他们的支持和引导下,王华银向牛场信用社申请贷款2万元,用于发展养牛。天道酬勤,两年后,他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他不仅还清了2万元钱的贷款,还买上了小货车,日子也逐渐过得好了起来。尝到甜头后的王华银胆子也大了起来,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福泉市政府、农商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

养殖之初,很多人都不看好王华银,面对不少人的质疑、冷嘲热讽,他埋头苦干,不给困难低头,用实际行动证明“小个子也能做大事的”。经过几年发展,华银养殖场已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现在仍有2个圈舍正在建设中,他用养殖的实际成效赢得了村民对他态度的转变和尊重。

“王华银,你不要看他个子小,很能干的,又养牛又养猪,一架势(刚开始)我们都不相信他,到现在我们都很佩服他!”村民邱贵菊感慨地说。

带头,联众创富

2016年10月,王华银参加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培训,经过刻苦学习,王华银学到了养殖技术和知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王华银还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办学点建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2017年3月,王华银联合11户返乡农民工及贫困户,成立了福泉市银富种养殖合作社,作为“掌舵人”,他为大伙提供技术指导,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为合作社谋发展。在他的带动下,茶园组60多户村民200多人养了800余头猪,100余头牛,3000余只鸡,养殖产业的纯利润达120余万元。

常年的奔波劳累,致使王华银的腿患上了毛病,但每天早上,王华银都会拖着病腿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猪舍牛棚,添加饲料、喂水、处理粪便,所有程序一丝不苟、亲力亲为。“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们,它们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你!”,对于养殖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

“华银哥带着大家一起搞养殖,他帮助大家从来不图回报,假如哪家养殖需要指导,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在技术上,我们合作社内部互相交流,效果很好!今天我家刚卖了10头猪,每头2300元左右,总共2万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社员陈顺江满是喜悦地说。

“现在的养猪行业投入大,风险也大,我想通过逐渐压缩养猪产业,大力发展养牛来逐步使产业走向正轨。”谈到下一步的养殖计划,王华银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华银准备将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用来建造一个能容纳300到500头牛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让大家一起致富。

精神,感动世人

王华银身残志坚、力求发展的先进事迹传开后,省、州、市相关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纷纷到合作社指导工作,给处于产业发展瓶颈期的王华银带来了福音和信心。

今年8月9日,民进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率队到福泉市调研农商行“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工作时指出,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帮助与扶持,帮助合作社与温氏、大北农等相关企业构建合作关系,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保障,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或者一起发展养殖。

8月11日,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云一行到福泉市调研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参观银富种养殖合作社时指出,发展养殖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认真分析和总结相关的经验,不能盲目投资,要有风险抵御意识。并建议合作社可与当地养殖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更好地解决技术、资金、销路、环保等问题的同时,将养殖风险降到最低,带领周围百姓共奔小康路。

福泉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华祥曾先后多次深入合作社,与王华银共话养殖发展,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并多次在大会上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王华银同志学习,学习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不要的自立、自强精神。

“领导们这样关心我,群众是如此的信任我,我感觉到压力很大,但动力十足,现在我们的养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离做大做强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产业一定会成功,也一定要成功,绝不辜负他们对我的厚望!”采访中,王华银激动地跟记者说。

猜你喜欢

头牛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三头牛和狮子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三头牛
牛最佳养殖模式及发展策略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