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人家

2018-09-12彭元英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鞍水泥路村民

彭元英

二零一七年初,我接到新的扶贫任务,负责黄丝镇安谷村马鞍组的一户精准贫困户,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和各种政策宣传,其中,也不缺乏对贫困户进行生活支助和科学种地的讲解。二零一七年三月,我与同事结伴到马鞍进行首次信息采集。初上那条通往安谷村的路,坑坑洼洼,本来就很陌生的地方,这时更增添了几分寒酸。心中不禁暗暗埋怨:工作多么艰辛啊!一个教书匠,竟然还要做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真是身不由己,悲哀极了!

随着颠簸的车,好容易才到了马鞍,车停于半山腰的一个陈旧的坝子里,四周杂草丛生。听说这里原来是一所小学的球场,两端还斜倚着褪色的两架球栏。车停好后,我们一边走,一边向路旁地里的庄稼人询问表上的名字。冒着沙沙飘洒的春雨,伴随着嘀嗒嘀嗒下落的屋檐水声,屋子里隐隐约约传出说话声。我们找到了马鞍的组长家,心里陡然有了些许安慰。

“罗组长,在家吗?”我们队伍中的男同事九哥大声喊着。还没来得及听到回音,大家就已经走上台阶,到了大门外。几把撑开的雨伞靠在大门前,显然是家里来客人了。我们没有听见回应,却推开了他家的火房门。眼前,几个中年妇女正在火炉边等着什么。炉盘上放着一摞本子,年过半百的老组长,鼻梁上松架着老花镜,正在写着什么。当见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他们都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并显出异样的惊愕,一齐迟钝地盯着我们,好一刹那,才起身让坐。

原来,罗组长正在为村民们统计及对接新一年的合作医疗缴费情况,并三令五申地劝说未缴费的乡亲们,叫他们还是交起的好。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提供相应的信息。组长夫人还主动带着我们踏过溜滑的小路走村窜寨,一一找到我们各自的扶贫对象。

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心情特别沉重。因为罗大娘家的生活情形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打转。罗大爷是一位脑瘫患者,两三年来瘫痪在轮椅上,智力还不及两三岁的小孩子。罗大娘已年过花甲,每天佝偻着背,除了干活,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罗大爷。我们去到她家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本来屋子里光线就很黯淡,在这时更显出几分恐惧。黑漆漆的木屋,配着周围黄而发黑的泥地,成了地地道道的八十年代的农舍。两个很老实的儿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学会了到外省打工。他们背井离乡,虽然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可其中一人还未收亲。大娘见了我们,连忙说起家里的情况,长时间与我们倾诉着衷肠。“不知怎样才能过完这一辈子啊!”这么年迈的老人,似乎觉得自己的光阴还很漫长吗?不,她的确很难过。想到这些,一路返回的我们,没有一个人说话,都沉浸在贫苦人家生活困难的痛苦中。

二零二零年,我们不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吗?可现在距离那时仅仅只有三年了,要能实现这个目标,看这种情形,是怎么也实现不了的。我们不禁这样想得更远一些。当我们回过神来,已经饿得肌肠辘辘,但这大饱眼福的“穷”,仿佛占据了空空如也的胃,我们全忘记了肚子“咕噜噜”的闹腾。这天夜里,我彻夜辗转反侧,饱尝了失眠的滋味。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年成,还有这般穷苦的人家。

事隔一个月,已是“乡村四月闲人少”的农忙时节,我们再度踏上了那条令人望而生畏的路。这次,我们为各自的扶贫对象带去了各类良种及生活用品。有的提油,有的送菜,有的买面条……在这种时候,这些东西,都比较赶上时节,实用而方便。

以后每个月,我们都抽时间去一两次。通往马鞍的路,只在或多或少的修建中,而我们也在原来礼物的基础上或多或少的改变着。除了作信息采集,更主要的是向他们讲述科学种地,劝导他们要开放思想,积极听取和响应国家的新政策,孩子们要接受教育,多读书。提醒他们要找到致富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比如,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

八月,嗅着稻子的成熟香,我们又踏上了马鞍这条很熟悉的路。可这次,却怎么变得陌生了呢?这是一条灰白的乡村水泥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有些煞白,掩映在绿树丛林中,一直蜿蜒地伸展到我们的目的地——马鞍。一路上,我感到像是走进了电视剧《乡村爱情》的情景中,这不是穷乡僻壤,而是一处天然的乡村旅游之地。我们的心沉浸在这流畅的行车中,打开车窗,呼吸着迎面而来的新鲜空气,欣赏着一路黄中呈绿的风景,车速有多快,心情就有多快!

不多时,我们到了组长家。因为他家也是贫困户,是我们路队中九哥的扶贫对象。每次下队,他家都是我们的第一个驿站。看,成山的玉米棒子堆在大门外,一直爬上大门的腰。屋子的门全敞开着,却不见一个人。在电话中,我们得知,组长在地里忙着收庄稼,妻子在街上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带小孙孙上学。家里就只剩下年迈的组长,可他还干劲十足,已经是太阳落山,他还要干一阵活才回家。我们听见蜜蜂的嗡嗡声,才发现树下有好几箱蜜蜂,哦?原来他还是一个养蜂人呢!我们偷偷地察看了蜂箱,一群群蜜蜂,正在欢快的歌声中飞回蜂巢。虽然没有任何人迎接我们,但这小山似的玉米堆,这些归巢的蜜蜂,就足以让我们高兴了。今年,他家的收益大着呢!

沿着小路,我们到了瘫痪的罗大爷家。安静的屋子,只听见玉米棒的叶子摩擦的窸窣声。仔细搜索,才发现罗大爷坐在大门口的玉米堆上,正在剥玉米棒。他见了我们,苍白的脸上渐渐堆起了笑容,他用指头指向屋子,示意请大家里面坐。我们点头表示谢意。环顾四周,小路、院子,房前屋后的水沟,都一色用水泥硬化了。勤劳的罗大娘,在繁忙的季节,也没有忽略打扫,到处干干净净。

这次,我们来的目的,是向村民们宣传惠民政策,“政府扶贫救助保险告知书”,政府扶贫开发局已经给精准贫困户上缴了灾害救助保险,确保从投保生效之日起,一年内,对被保人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补助。建档立卡户享有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房屋改造最高五万元的扶持,对积极发展产业的村民进行贷款优惠,补助扶持等。当我们向乡亲们介绍后,他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国家的这一系列好政策,连连称赞共产党的恩情重于山。是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这一场战斗打得猛,打得实。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深深地刻在百姓们的心上。是啊,是他带领着全国人民作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彩战斗,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往致贫的关键点狠狠地瞄上一枪,打了一场漂亮的仗。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们再次去到马鞍,发现全村没有一处是泥泞路,全是水泥路接通,就是上地里干活,一路上,也不会让鞋子粘上一点泥。在马鞍的寨口不远处,几户村民集资建起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养猪场。体弱的年轻村民能就近务工,在这里找到一份职业,每月有一千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人。这真是一举两得啊!我立马意识到,先前我们对“全面实现小康”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错,让我们心情畅快无比。

当我们听到村里的“将军谷”正在修建中时,兴奋得飞也似地赶往那里。眼前,景区的大门已经落地建成,竹质素洁的大门顶上,隐约中渐显“将军谷欢迎您”这几个行云流水般的大字。还在建设中的将军谷并没有让人觉得萧条,而是显出发展中的几分精神:时不时出现几簇秋菊或鸡冠花,在冬天的阳光照耀下,花儿显得格外艳丽,似乎特地为初次到来的客人献媚一般。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景区一旦建成,必将给这个僻静的山村带来无限生气。

▲ 高铁开进摆梭寨(都匀) /卢碧忠 摄

我们正陶醉在马鞍的变化中,组长提高嗓门告诉我们:“今年年底,村里好多人家都会脱贫。”他顿了一下,继续说,“估计到明年,全村的人都会脱贫。”我们几个紧紧地盯着组长,似乎期待着什么。罗组长也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抿着嘴,眯缝眼睛,笑了笑说:“现在全村的人都乐呵呵地说,咱们马鞍的人都已经骑上‘马鞍’了,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站在将军谷的谷顶,指着眼前发白的水泥路,兴奋地说:“再过几天,村里的干部们就会带上工作人员来测绘计算,准备在公路两边安装路灯。到那时候,请大家多到我们这里来做客!”“哇!这不就成了小康寨了吗?”我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话,发出了这声感叹。接着便问:“罗组长,应该说,你们是跨上发展的列车了,不是骑上马鞍啊!”组长微微一笑,“乡亲们说,还是喜欢骑马鞍,这样既走得稳,又不脱离农村气息。”说着,他又用手指着这个养育乡亲们几个世代的马鞍小村庄。

顺着他指的方向,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水泥路尽收我们眼底。我们看到了整个村民组犹如一架马鞍,狭长的小河成了“马鞍”的脊梁,将“马鞍”分成左右两半,分别成了马鞍坐骑的两翼,村民们就分居在两翼上。移动视线,扫视全寨,一条灰白的水泥村路盘旋在寨中。其间,各家各户的支路相互交错,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别墅般的楼房星罗棋布,真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型村庄!暖阳中,微风拂面而过,这哪是冬天的时节,这简直是明快清爽的春天!没想到,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刚刚过去两个月,马鞍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就算是寒冬到来,也不会感到有丝毫畏惧和寒冷。真没想到,几个月前,村民们得知改造房屋的专项补助政策后,打工的年轻人纷纷从外地赶回家乡,将自家的小木屋改建成楼房,有的还带回了自己挣到的钱,加上补助的款额,修起了小洋楼。这哪还有贫困山区的痕迹,这分明是一处奔上小康的现代化村寨啊!

马鞍村民组的变化,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返回的途中,我们一路欢笑。如骑上一匹装有马鞍的骏马,心神晃糊而又坦荡,徜徉于村间水泥路上,不时地回味着过去的苦,品尝着当今的甜,遐思着未来的变。

猜你喜欢

马鞍水泥路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周明扬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蠕动
水泥路的面积
“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