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视眼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2018-09-11杨智宽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眼轴户外活动视力

杨智宽

研究员,博士学位;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总裁、视光及小儿眼科事业部总监、视光学组组长,湖南省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近视眼防治研究工作,曾任中山大学眼科视光学系副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现任中华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产业管理协会视光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分会专家顾问,湖南省视光学会理事长,中华眼视光及视觉科学杂志编委,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视觉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也使得当前我国的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呈现不断增长并趋向于低龄化的趋势。不仅如此,近视眼所引发的并发症也正严重威胁着大众的视觉健康和生存质量。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预计到2020年,中国存在视力问题的人口数可能高达7亿以上。由此可见,中国作为青少年近视率全球第一的国家,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此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近视眼的防治列入了全球防盲计划,而我国的近视眼防治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1 我国近视眼防治的现状

简单概括,中小学学生的眼健康问题大概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第二,屈光不正的正确矫正及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第三,弱视早期发现及干预;第四,低视力康复。所谓低视力是指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配镜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但不低于0.05时称为低视力,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称为盲。儿童青少年中低视力患病率极高,很多低视力的学生需要到盲校中去学习,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患有低视力的孩子可以通过低视力助视器来缓解,效果较好的可以恢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生活水平。此外,还有其他眼病,很多孩子虽然是近视眼或者视力不好,但不单纯是可以通过配戴眼镜能够解决的,还有可能是存在视网膜眼底疾病或者角膜上的疾病,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上图是2016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和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的研究者在国际杂志Ophthalmology上刊发的一片文章,其中讲述了,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会有一半人(50亿)将发展成为近视,如果这种趋势一直发展下去,其中五分之一的人群(10亿)机体失明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从2000年至2050年,因高度近视引发视力丧失的人群数量会增加7倍,而在全球范围内近视将是引发持久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文章中研究者还指出了一项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对于高度近视的人群(从2000年截止到现在度数增加了5倍)而言,需要不断增加有计划的综合性眼部护理服务,而且还需要开发出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新型疗法来有效抑制个体近视或近视者度数增加。而我国更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这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给中国的经济带来非常大的负担。

在我国,近视眼防控工作得到了政府重视,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不过,在近视防控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社会上近视防控花样多,乱象丛生,有很多方面缺乏科学支撑,有些甚至是伪科学也在横行。最关键的是,我们缺乏近视眼防控的科学体系。近视问题不是仅靠一个医生、教育系统的老师、家长个人之力可以防控的,也不是政府单独就能够做好的,而是需要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将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通过共同努力,切实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水平。

2 如何看待眼部相关问题

在不同调节的情况下,外界的平行光,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发生偏折,恰好聚焦于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处,这就是正视眼。

大部分孩子刚出生时,都有一定程度的远视眼,我们称之为“生理性远视”。随着身体的发育,远视度数越来越少,最后形成既没有远视,也没有近视的状态,我们称为正视眼,一般情况下标准的正视眼的眼轴是24mm。这样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匹配关系就正好保证我们看东西时,焦点聚焦在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处,于是看东西是清楚的。随着正视化的过度,眼睛越来越长,角膜与眼轴匹配平衡被打破,此时看东西的焦点就会挪到视网膜前边,当我们将一个凹透镜放在眼睛前面,把焦点从视网膜前面推到视网膜上面,看东西便清楚了,也就达到了矫正的目的。所以,通俗地说,近视眼就是眼球里面的“高个子”,正常的眼轴是24mm,每长1mm,近视度数会长300度,假设是1000度的近视眼,那么眼睛的眼轴比正常孩子长3mm,而在我之前的临床经验中,所接触的病人里面近视度数最高的是3000多度,这样一来,他的眼轴比正常人眼轴多10 mm。

举个例子,以1.75m的身高来看,现在的衣着正合适,但长到2m的时候,这个衣服很显然已经无法匹配。同样的道理,随着眼睛“个子”不断长大,视网膜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近视眼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眼时就会导致诸多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是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近视防控体系势在必行

为什么眼球“个子”会长长?

原因一:生长发育

人生下来时是远视眼,出生后眼轴迅速长长,大概到5岁左右,眼轴长度几乎接近成年,5~18岁期间,如果不发生屈光不正,眼轴增加不超过1mm,中间有一个远视储备。正常情况下,从出生到5岁期间,可能有125度~150度远视眼是正常的,不需要进行矫正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远视储备量是预测是否容易发生近视的一个客观指标,即如果孩子5岁时,有200度或者300度的远视,就能预测其发生近视眼的危险非常低。如果远视储备在50度以下,那么近视眼发生的危险性就非常大。

原因二:遗传因素的影响

近视眼的遗传率达80%,所谓遗传率,就是指遗传基因对于表观现状的控制程度。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高个子的父母亲所生下来的孩子个子也高,而高度近视眼的父母所生下来的孩子患有近视的可能性也远高于正常孩子。

那么,该如何解决遗传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呢?

首先,要从意识层面清楚认识基因难以改变,但是后天的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或者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通过健康科普教育讲座、直播平台等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近视防控的重要性以及防控方法,如高度近视眼之间不要通婚,以防下一代发生严重的视力问题。如果不小心两个高度近视眼结婚了,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高度近视眼的高危险人群,一定要尽早做好预防工作,注意饮食,不要做剧烈运动,控制他的日常行为,不要做“雪上加霜”的事情,尽早带孩子到正规机构建立视觉档案,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上这些只是部分健康科普教育的内容,在预防高度近视及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道路上还需要综合防控体系中各方人士的努力。原因三:眼睛负担太重

目前,无论是全球还是全中国,近视眼发病率如此高的重要原因便是眼睛负担太重。在电视机、手机、iPad还未如此普及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现在相比有质的差别。现在“低头族”越来越多,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手机的普及。

为何手机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呢?主要在于手机的功能太强大,阅读不需要额外的照明,不受限于是否有光照的环境,这样就增加了用手机阅读的频率,它与书本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而现在游戏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即可实现,也就增加了用手机打游戏的时间,这些方面都是书本很难提供的体验。

眼科专家建立的青少年恒河猴近距离注视模型,发现高强度的视近工作会显著促进玻璃体腔增长,屈光度呈现向近视方向发展趋势。上图是2007年我和几位眼科专家所做的研究,让猴子天天看电视,它也可以成为近视眼。另外一个研究是把猴子关在笼子里面,让它吃很小颗粒食物,整天在小笼子里,最后这个猴子也变成了近视眼。这说明持续性的工作与视觉环境,对眼睛的健康非常重要。

针对视觉负荷太重,我们要为眼睛减负,其实是要减少持续性近距离工作的时间。其中“持续性”是重点,从专业角度说,大于20分钟用眼就算持续性近距离工作。当前在我国的课时计算中,并没有20分钟一节课的说法。但是,平时在家里看书时,可以看一段时间后抬起头来做远眺的动作。如国内长期推行的“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美国还有“三个20”,持续性看近不要超过20分钟,看近后看20英尺以外(即6m)至少在20s以上,这些都是很好的预防近视的经验。原因四: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关于户外活动与近视眼之间关系,很多文献研究表明:近视眼的患病率与户外活动的时间密切相关,户外活动是抑制近视眼发生的一个独立保护因素,其保护作用并不是因为减少了视近活动的时间,而与“户外时间”的长短直接相关。更有临床发现表明在户外即使没有进行体育运动,仍然有助于抑制近视眼的发展。这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光强度的问题,室内光照强度为200~600 lux(勒克斯),而户外的光照强度为10, 000~100, 000 lux(勒克斯)。

在户外活动方面,近视防控的最好对策便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每周保证不少于10小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户外活动一定要在白天,晚上是没有用的。

此前关于“预防近视”与“控制近视”二者谁更有效做了研究对比:

A.2015年,在广州,研究对象为1903名一年级学生

干预手段:每天增加40min户外活动

3年结果:

累积发病率:30.4%(干预组)39.5%(对照组)(P<0.001)

等效球镜:-1.42D(干预组)-1.59D(对照组)(P=0.04)

眼轴:0.95mm VS 0.98mm

B.2013年,在台湾,研究对象为571 名7~11岁学生干预手段:课间休息强迫户外活动(80min/天)

1年结果:

累积发病率:8.4%(实验组)(P<0.001),17.65%(对照组)

屈光度变化:-0.25D(干预组)(P=0.029)

-0.38D(对照组)

由上述两者研究对比可见,户外活动用于“预防近视”比“控制近视”更有效。

设想一下,如果将危险因素控制住,对近视眼防控是否会有很大功效呢?近几年在团队的努力下开发出了一款能够自动获取近视眼环境危险因素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其内置有红外测距传感器、集成芯片、紫外线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等,能够对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角度、环境光照和户外日照时长5个维度进行精准监测,并能实时对不良的用眼行为进行智能震动干预,从“根本”上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它不仅能在“预防”阶段起作用,在“检查”阶段结合远视储备、双眼视功能等检查项目结果,加之通过云夹监测获得的用眼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方法,还能准确“预测”每个个体未来的近视发展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近视治疗方案,有效控制近视度数,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原因五:眼睛功能出现了问题

调节不足、假性近视配镜、近视眼镜度数过高等都会导致远视性离焦,此时,视网膜会启动对焦生长机制,这样便会导致眼球增长。那么该如何知道双眼存在调节滞后呢?这个时候就务必到专业的眼科机构为眼睛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检查远视储备是否足够,双眼视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调节滞后及远视性离焦),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给予训练。最后,便是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如运用聚散球、反转拍等来解决调节滞后,通过配戴角膜塑形术等手段来解决周边远视离焦问题。

原因六:眼睛存在其他眼病

为了进一步确保眼睛健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作出明确诊断,不仅可以排除眼病,还可以对原发疾病作出治疗并对视网膜并发症起到预防的效果。

总之,近视眼是可防可控的,重点是针对危险人群进行防控,减轻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近视眼防控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建立一个由医疗、教育、家长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科学的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体系。❑

猜你喜欢

眼轴户外活动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低色温光源为预防近视提供新方法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客观评价眼轴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浅谈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现状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