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缘经济看陕西

2018-09-11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西部大开发 2018年8期
关键词:区位枢纽城市群

文 /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当前,陕西省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补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理解和把握陕西区位优势及其特点,进一步整合区位要素、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三个经济”发展,陕西省决咨委城镇化组联合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先后与省内相关部门和院校座谈交流,并深入到中原城市群等地实地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成果及相关建议形成了报告。

陕西省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纵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其地理位置的中心性指数和面向其他省市的时空可达性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内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核心节点,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心区位优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陆海联动,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国家战略和使命的不断演进,我省正在成为西北地区、中国中西部和“一带一路”的重要开放窗口,门户区位优势正在彰显和形成。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传统意义上区位的物质资源禀赋优势已经式微,陕西原有的区位优势将会流失。从科教资源、要素资源、制度创新与文化因素上看,从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力度看,从对发展要素和优势资源的组织能力看,陕西具有不断增强的黏性区位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跨省区跨边界的区域性合作日益密切,边界的正效应在不断显现。陕西处于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周边与八个省区接壤,具有突出的毗邻区位优势。

一 充分发挥中心区位优势,助力枢纽经济突破发展

陕西依托中心区位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枢纽。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应成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重要手段。

航空高端带动,建立综合性立体化交通枢纽体系。

利用中心区位优势将西安咸阳机场尽快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航空枢纽,并以其为核心带动省内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的发展跟进;在通用航空方面致力于发展无人机运输系统;继续推进米字形高铁网、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使我省的高铁、高速公路单位面积里程和效率效益等指标位居西部前列。通过5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民用航空与通用航空高端带动,铁路、公路兼容并进的我省立体化、现代化交通枢纽体系。

临空产业与临港产业并举,打造双轮驱动的枢纽经济体系。

以我省的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和保税区、加工区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临空产业集聚区和临港产业集聚区;以航空与铁路物流业为基础,面向全球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集聚区的临空经济与临港经济全产业链;吸纳航空公司基地总部、国际物流与跨境电商企业总部等入驻,同时还可引进重大项目落户。争取用5-8年时间打造出临空产业与临港产业双轮驱动、保税区进口加工带动、其它产业深度融合的我省现代枢纽经济体系,形成强劲的国际化产业竞争力。

构筑“核心城、关键区、支撑域”三级联动的枢纽经济结构。

西安围绕“大人文、硬科技、国际化”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综合性枢纽经济核心城市。宝鸡、渭南、商洛、杨凌等关中平原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陕北和陕南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谋求专业化发展,可将榆林、延安和汉中、安康分别打造成为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农业及健康产业基地,形成我省枢纽经济的支撑域。从而形成“核外有区、区外有域”的枢纽经济结构体系,使枢纽经济的层级、功能和空间格局相得益彰。

二 充分发挥门户区位优势,助力门户经济跨越发展

陕西应以创建国家内陆型自由贸易港为主攻方向,辅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引领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门户区位优势。

构筑国际交流门户,围绕“一带一路”打造西安自由贸易港。

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五大中心、高起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陕西应力争在国内首创内陆型自由贸易港—西安国家自由贸易港,从而以更高等级的平台建设模式深化对外开放。首先将自由贸易区范围扩展至整个西安市域,将单一的转口贸易功能提升为贸易、结算、加工、旅游和服务兼蓄并进;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向全球开放离岸和到岸业务,充分发展增值加工和增值服务产业,打造境外高品质商品和加工产品集散中心,推动门户经济发展。

强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打造多级多类产业转移示范区。

把向东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对接合作放在突出位置,依托路桥通道和出海大通道,大力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全国产业分工体系。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等产业转移,打造以西安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多级多类产业转移示范区。

打造向西开放门户,形成多元化“走出去”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使陕西从西部内陆省份转变为向西开放的门户省份,从传统后方变为前沿。优秀的企业和品牌要从陕西“走出去”;要通过中欧班列让“陕西造”畅销亚欧;通过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配套产业链。着力推动陕西优势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走出去”,要扩展范围、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走出去”模式。

三 充分发挥黏性区位优势,助力流动经济快速发展

陕西具备创新要素高度富集的本底条件,现已形成了很好的要素黏性,发挥黏性区位优势,发展流动经济大有可为。

整合要素流动平台,在数字孪生示范园区建设上率先突破。

充分发挥欧亚论坛、丝博会、杨凌农高会等高端展会作用,进一步增强我省商品要素的流通活跃度。面向“一带一路”探索建立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争取跨境本外币业务创新,增强陕西对国际金融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集成互联网技术、智慧城市、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领域的优势运营商,开创陕西信息要素高效互通的发展新格局。

依托硬科技要素,培育新时代的独角兽企业。

当前我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三大行业。应另辟蹊径,依托丰富的硬科技要素,从增材制造、无人机、卫星应用、光电芯片、声能发动机、能源互联岛等优势科创领域切入,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5家以上有能力改变现代工作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世界级独角兽企业,让具有陕西硬科技标签的各种要素借助这些独角兽企业流向全国、走向世界。

发挥科教资源整体优势,抢占科技竞争高地。

一是要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要迎头追赶,争取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四是积极争取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合作,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高端前沿技术的研究性学院和国际人才合作培养中心。

推动文化互学互鉴,壮大本土创新能力。

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起点、古丝绸之路起点、中国革命胜利起点(落脚点和出发点)三大起点,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的文化高地优势,搭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灵活高效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与合作载体,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互学互鉴。

四 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合作纵深发展

陕西拥有潜力巨大的毗邻区位优势,有条件有能力同步发挥“正向毗邻效应”和“边界互补效应”,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探索建立城市群联盟,强化与毗邻城市群互惠协作。

应谋划组建城市群联盟,建立互惠协作的长效机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依托,大力推动我省关中地区的外向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全方位的互惠协作。抓住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机遇,以榆林中心城市为依托,深入探索我省陕北地区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联动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与宁夏城市群建立合作关系。

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促进陕南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

应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逐步推进陕南三市与汉江流域、长江流域毗邻省区的融合协同发展。陕南三市应坚持践行“两山”理论,将汉江生态经济带陕西段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与湖北和河南两省密切合作、共同将生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扩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版图,引领陕、豫、鄂毗邻地区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毗邻地区的地方性合作。

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渭南、榆林、宝鸡3市现已搭建的跨省区地方性交流合作平台和载体,形成跨省毗邻合作区新格局。积极探索环秦岭、环大巴山和以晋陕黄河大峡谷两岸土石山区、北部黄土沟壑区山区发展为核心的跨省区域合作机制。以打通省界断头路为核心,跨省联手建设一批旅游交通大环线。应从省级层面积极推进汉中、安康、商洛、咸阳、延安5市与毗邻外省的相关地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各类试验区。

猜你喜欢

区位枢纽城市群
《经济区位论》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三个经济”特别报道之一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枢纽经济连通发展动脉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