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教学与创编

2018-09-10冯铭茜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广西南宁5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编导内涵

冯铭茜(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广西 南宁 530000)

一、让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内容全面渗透

在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深刻地体味民间舞蹈的内涵,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让舞蹈教学不只是在身体上、形态上的训练和模仿,还要更深层次地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民间舞蹈文化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文化的内涵,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身心合一,内外融合地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征和思想主题。

(一)民间舞蹈的技术性与知识性相融合。民间舞蹈的技术性是指舞蹈形态、动作、风格方面的技能技巧;知识性是指舞蹈文化,将舞蹈形态和舞蹈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可使舞蹈动作更富有表现力。

在教学当中,深刻体现民族精神,保持民族舞蹈风格极为重要。因为舞蹈是实践性的教学,如果只是重视形态教学,而没有内涵讲解,则会导致学生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民族特色淡化的危机会慢慢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将舞蹈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首先在教动作同时要分析它源于何处、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这样,它表现的思想主题是什么。其次,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脉络和情感依据。再次,要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吸收各民族发展信息,将传统风格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人民的精神面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民间舞蹈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动作的“源”,才能体现到动作的内在,表演起来才能更丰满、更有表现力,才能真正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动作特性,在动作与内涵韵味上相融合。比如本人在做民间舞蹈“钱鞭舞”各个环节的示范动作时,首先讲述“钱鞭舞”的历史渊源,因为只有学生弄清了它的渊源,特点,它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也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学习它时形神兼得。

(二)动作韵味与民间舞蹈风格相结合。把握民间舞蹈动作的关键是内在的韵味。而在教学动作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讲清动作的内在韵味和形成这种韵味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身体上的动作,还要调动学生去“感悟”。让他们有想象的空间,不是干巴巴地做动作,要带着感情去表演。在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支撑下,进入身心合一的表演境界。这样用舞蹈文化作为底蕴,舞蹈会更加有感染力、有活力。如在和学生们研习南宁地方民间舞蹈“斑鸠舞”时,在大家都知道“斑鸠舞”历史渊源、舞蹈成因和整个故事之后,在研习时就较容易体味到其韵味,进而掌握其舞蹈风格了。

(三)运用直观示范形象或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和道具。在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学生脑子里如果只有老师教授的一些动作内容,就很难将动作与地域舞蹈文化风格相融合,从而失去中国民族舞蹈的继承价值,割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身体表现各民族的审美意识,掌握气韵、传统体态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段。在课堂上当然不会有民间那种自然的环境,如“斑鸠舞”中的表演环境——森林、农田,这样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到劳动人民那种质朴的自娱自乐的场面,更别提去感悟壮族劳动人民特有的动作语汇了。对此,笔者采取了“开门办学”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到南晓镇台马街观摩学习“斑鸠舞”农民演出队那原汁原味的表演。由于舞蹈中不仅有土地神,还有老虎、狼、狐、羊等动物,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进行教学,笔者利用生动直观的示范动作或颇具民族风情的服装、道具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让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深刻感悟舞蹈内在丰富的韵味。

二、将民间舞蹈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形成的。舞蹈教师要深层次地把握,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表现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人才。

(一)通过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使学生有更好的接受力和表现力。作为民间舞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民族民间文化修养,掌握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把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民间舞蹈文化人作为教学总目标。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分析不同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风格,并引导学生进行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比如壮族舞蹈的风格就与别的民族舞蹈的风格不同,壮族舞蹈绝大部分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爱情和斗争生活有关,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扁担舞”是典型的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一般由“插秧”、“车水上田”、“收割打谷”、“舂米”4节组成。表演时,表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场面欢快、热烈。

(二)既要大力弘扬舞蹈文化,又要保存民间舞蹈原有风格。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特征。在传承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放开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也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势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更要从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舞蹈的真谛。

民间舞蹈教学是一种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形体动态,还要学习我们民间舞蹈的文化。知其文化内涵、源流,其原始和变化过程,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才能不断地完善。作为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的民间舞蹈文化素养的民间舞蹈人才。

教学中,不仅要保持民间舞蹈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不仅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和表演活动,还要创造机会,到该舞蹈流传的区域开门办学,给群众表演,虚心向群众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精益求精地提高,才能原汁原味地继承,保存民间舞蹈原有风格。

三、民间舞蹈创编的若干问题

民间舞蹈的创编很重要,它关系到是否能使濒于消亡的民间舞蹈重获新生,并有所发展的问题。在继承传统民间舞的创编中,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无疑是舞蹈编导怎样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民间舞形式,怎样继承、借鉴、创新的问题。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向前发展,民间舞表现的题材也愈广泛,因此要求舞蹈编导的创作手法也要在原舞蹈基础的挖掘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关于创编新时代的民间舞,笔者在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挖掘过程中感触良深,在此抛砖引玉,试谈浅如下四个问题。

(一)民间舞蹈源于生活,因此创编者必须深入生活。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源于生活,源于历史,因此,成功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蹈编导对生活的初身感受和对历史的博识。对创作舞蹈来说,“积累舞蹈素材丰富舞蹈语汇”是非常必要的。而积累的渠道很多,笔者除了通过广泛接触本市诸如“斑鸠舞”、“白鹤鲤鱼舞”、“春牛舞”等较原始的民间舞蹈外,还潜心广泛接触、学习各地的民间舞蹈,以及中、外、古、今的舞蹈作品;学习、研究它们的形式、风格、动作和音乐;调查它们的渊源、传统和流派。总之,舞蹈编导必须“积累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丰富想象力”,正所谓触类旁通,没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渊博的知识是难以进行民间舞创编的。

舞蹈编导们在不同时期创作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数不胜数:新时代的舞蹈编导们在继承和借鉴原有的作品后,怎样在创作过程中突出“新”呢?

(二)民间舞蹈题材的选择。一个民间舞蹈作品的诞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它的主题和题材,而选择舞蹈题材的关键是要符合舞蹈艺术的舞蹈规律——即“舞蹈作品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民间舞蹈编导由于生活在那个时代,受时代影响,大部分舞蹈题材均为战斗、革命、劳动等,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后,舞蹈编导们所选择的民间舞蹈题材,不再单纯表现战斗、革命、农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蓬勃发展,对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同步提高,民间舞蹈编导们的创作题材也丰富起来;它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情景,可以是一种形象,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一段情绪,一种表情……总之,民间舞蹈要告诉观众的事物,必须是能够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鲜活的生活片断。

(三)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一些思考。各门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段,这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色。音乐是用声音,绘画是用色彩,话剧是用语言,文学等是用文字,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依靠人体动作。新时代的民间舞语汇创编中,编导们可以大胆尝试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对民间舞蹈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提高,使之迭出新意。比如本市的民间舞蹈《春牛舞》,原来的舞蹈动作单调而观赏性不够,经过对该民间舞蹈内涵的再认识,根据其主题,对舞蹈动作进行进一步提炼,使其丰富多彩,更具观赏性,深受观众欢迎。本人在辅导一个文艺团队排练瑶族《圣酒祭天》、壮族的《敬酒歌》、《母亲担》等民间舞蹈时,也尝试运用新方法新技能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提高,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多年来教学与创编实践时,注意参透其全貌,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特定环境,其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其动作特点;既然是创编,就不能在原来民间舞蹈的基础和水平上原地踏步,保守复制,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新、出奇、出彩。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并推向世界大舞台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编导内涵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挖掘习题的内涵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