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民居建筑中祠堂与村庙的比较研究

2018-09-10叶丁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客家人祠堂村落

叶丁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客家祠堂与村庙建筑承载的集体记忆与公共伦理

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人们不仅在祠堂里祭祀祖先,也在祠堂里举行婚丧嫁娶和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因而,客家祠堂综合了公共交往、伦理教化和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学、礼仪等信息,是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客家人迁徙的历史记忆在祠堂的堂号和楹联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堂号既表明该宗族发祥于斯地,也表示该宗族迁徙自斯地,从而为客家子孙保存了家族渊源的记忆。祠堂的楹联为客家人留存了更具细节的集体记忆,并且这种寻根溯源的楹联在客家祠堂中触目皆是。此外,客家祠堂还以多样的形式表达着客家人村落聚居的集体记忆,祠堂作为客家乡村最气派的建筑,有较为宽阔的空间,因而人们不仅在祠堂里举行婚丧嫁娶的仪式,也在祠堂里开展岁时节日的娱乐。祠堂的不少绘画作品及装饰更是直观地表达了客家人孝悌的伦理观念。比如安远县客家围屋东升围,此围的中心建筑是陈氏祖祠“颍川堂”,祠堂为三进布局,第一进左偏室上方为石刻字“重义”,右偏室上方为石刻字“耕礼”,相邻的磐安围祠堂内左偏室上方为石刻字“礼让”。客家祠堂内的绘画及装饰上也均体现着客家人“忠孝礼义”的宗族伦理观念。客家祠堂以多样的方式延续了客家人的伦理血脉,其承载的伦理观念对于客家人获得生活意义,培育健康人格,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地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庙文化对于现代农村社区来说,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具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祈福以及心理慰藉功能,而且还具有社区公共娱乐、交际与休闲功能。因而,这种单一的建筑空间却是多维度的,村庙也是农村社区中的“教堂”、“咖啡厅”、“酒吧”或“戏院”,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构成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祠堂是中国东南地区大部分客家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人们在此祭祀祖先、公共议事、管理村落,是氏族聚居的重要依托。村庙也同是大部分客家村落重要的公共建筑,人们在此供奉神明、祭拜祈福,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信仰为承载的公共建筑。依托于客家祠堂及村庙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可以说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然而有时却也相互联通。

二、客家祠堂与村庙建筑形制比较研究

赣南地区的客家祠堂按规模大小,建筑的平面形制也各不相同,一些宗族大户多建三进,而寻常的村落祠堂普遍为一进,例如安远县东升围旁边的磐安围内祠堂也是大户陈氏所建的三进祠堂,象征着本族的兴旺与繁荣,而Z村水口组叶氏祠堂则是一进,其内部空间也比较单一,仅有一本堂以及两侧厢房,中有天井,本堂是祭祀祖先、公共议事、管理村落的场所,两侧的厢房是储物、休息之地。近年来,又因年代久远,祠堂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也悄然发生变化,在不动地基不换主梁的基础上,祠堂的面貌耳目一新,左侧的厢房早已被一个休闲小广场取代,小广场设有休闲娱乐、文体设施,并且因当地有唱采茶戏的习俗,另建一戏台,与当代的村落集体生活融合。虽然祠堂建筑只保留了本堂作为祭祀祖先、公共议事、管理村落的场所,但却也在小广场上满足了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原本的储物空间对于现代来说却也是略显多余。

赣南客家地区民间村庙多远离民宅,建筑格局注重风水命理学,多依山傍水而建,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性,反映其作为非制度化信仰的非制度性的一面,如Z村四座村庙的名称便是各不相同,Z村中邦组村庙的建筑造型上非常注重传统,悬山起脊式架构,白墙青瓦,坐落于一片竹林山下,前有一条小流域,这与赣南客家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制基本一致,只是与民居建筑用途不同,室内空间格局各有划分。整座村庙结构是三开间一进悬山式结构,中有天井,两边通过厢房紧密相联,两边厢房内设有厨房与储物间,构成前厅后殿式建筑格局。庙门前有一小广场,前厅及广场主要是村民娱神演戏、看戏和神诞会餐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厢房。后殿就是神殿,是神明所住之地,也是村民崇拜祭祀之所。

前厅不仅有搭台演戏的作用,同时也是村庙理事会议事的场所,前厅为公共活动之用,后殿乃为供奉神明之所,中为天井相隔又相连,呈现出一种神明在上又与俗世众生隔而相连的氛围,村庙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神共乐”的特征,增加了世俗的气氛,扫去正规佛道寺观的神秘气息。村民们平时常聚集在村庙中聊天,神诞会餐时在神殿内大摆筵席,猜拳行令,不亦乐乎。神诞演戏时,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这说明村庙既是村落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村民们的娱乐中心。是村落公共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综上所诉,无论是祠堂还是村庙,他们的建筑形制都是依托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而建,多为民居的演化,结合祠堂以及村庙的实际用途而做出相应调整,以此适应实际功能的要求。祠堂及村庙都是村落公共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祠堂的位置一般建于聚居的民宅之中,而村庙则远离民宅,但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却也使它们即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之间因民间信仰与习俗息息相关。

三、乡村建设中客家祠堂与村庙意义的再认识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客家聚居区的村落祠堂与村庙,该以怎样的姿态承载当代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与信仰,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白墙青瓦的传统建筑已不多见,形态各异的钢混自建房拔地而起,而这种现状也绝非是仅此一地,这也是目前乡村建设下的普遍现状。所幸的是,客家祠堂与村庙依旧是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与信仰的主要场所,且得到完整的保存,只是根据现代生活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与保护,建筑的基本形制相对保留完整,但传统的土木结构大多年久而出现败落,在修缮过程中又难免缺乏系统的设计介入,多为当地较有名望的长辈负责指导修缮,这就难免使得修缮出现各种问题。

乡村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同等重要,应当因地制宜,尊重地方差异性,在自身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当地自身特色,丰富和提升文化内涵,并对其外在形象进行再塑。因此,在乡村建设中,特别是基于祠堂及村庙为公共文化生活中心的乡村建设,祠堂及村庙的修缮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是不重传承、不重文脉的简单修复。对于广大的东南地区客家村落而言,要重视挖掘各个乡村的乡土文化,传承各地独有的文化节日,如在祠堂及村庙中举行的游神巡境、元宵灯会等各种民俗活动以及客家人独有的习俗等。让这些属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构建以祠堂及村庙为中心的乡村公共文化生态景观。

猜你喜欢

客家人祠堂村落
梁家祠堂史话
油画《村落》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