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探究

2018-09-10许艳丽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民族民间河西

许艳丽(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即黄河以西的地方。河西走廊,位于祖国的西北部,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连,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临境,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1]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河西走廊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蒙古、裕固等18种民族。

二、夏商周至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民族民间的发展阶段

(一)河西走廊民族民间文化最初的表现

远在秦汉以前,中原各族和河西、西域各族人民之间已经有密切的往来。《史记·夏本纪》记禹“到九川,弱水至于合黎,波入于流沙。”[2]合黎在张掖西北,流沙更在其北。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明:从商周、春秋、战国、秦到西汉初期,河西的居民先后是氐羌、月氏、乌孙和匈奴。由于他们都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其社会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于中原汉族,文化内容也就不同于中原汉族。主要表现在:

1.信仰方面。羊是羌人的图腾,羌人所供奉的神为羊是羌人的图腾,羌人所供奉的神为“人面羊身”,至后来则“多事羱羝之神,人信巫觋”,“其俗重鬼右巫”。[3]因此,人病求巫,拜羱羝大神,而病死则为不祥。

2.婚葬方面。羌人“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其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4]其亲戚死后,“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即盛行火葬。因此,羌人若被俘,“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羌族的火葬文化一直到唐代还被党项羌所保留。

3.习尚方面。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命,无它禁令,且以战死为吉利”。由于英勇善战,被周武王调用伐商,在牧野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4.民间艺术方面。夏商周三代时,居住河西的羌、月氏、乌孙和匈奴各民族都有着庆收获、祭鬼神的舞蹈活动,这种有节律的四肢舞动就是河西地区最早的舞蹈。

5.衣食住行方面。山谷草原的游牧羌人“所居无常,逐水草而迁徙”,主要以肉食为主。而农耕羌人有固定居室,房屋为半地穴式或地面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羌人逐渐有了酿制粮食酒的习俗。

(二)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地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状况

春秋后期,原居内蒙鄂尔多斯一带的月氏族一支开始西迁甘肃一带,在其不断打击之下,羌人于春秋末期开始南穿祁连山谷入河湟青藏。于是,自战国至秦代的几百年间,月氏成为河西的主要居民,过着游牧生活,现有的沙井文化遗存就是月氏文化的见证。月氏入居河西,与当地剩留羌人相融合而成为后来的小月氏,因此,羌人的生活习俗亦必然渗透在月氏人的生活之中。[5]主要表现在:

1.信仰方面。匈奴人信天地、鬼神,崇拜祖先,每年正月,“诸长少会单于庭祠”以祭祀祖先;每年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每年“秋社八月中”马肥之季“大会蹛林,绕林木而祭”。[6]汉匈河西之战中,曾“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可见匈奴人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

2.丧葬方面。人死后出现了“有棺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的葬俗。匈奴贵族讲求厚葬显然受到中原人的影响,但普通人只“裹毡裘而埋之,并无棺木”。

3.习尚方面。匈奴人“习战攻以侵伐”、“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占,月亏则退兵”。在长期的攻战逐利进行掠夺中,逐渐形成“贵壮健、轻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7]的习俗,与中原民族尊老爱幼完全迥异。

4.衣食住行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月氏为河西地区的主要居民,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随季迁徙。食物主要以肉食为主。服饰主要以皮革毛裘为主。

(三)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状况

秦朝末年,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打败月氏,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从而成为当时河西的主要居民,形成了具有匈奴特色的文化习俗。自羌至匈奴为河西居民的两千多年里,河西民间文化以游牧民族的习俗为盛,对后世民间文化有一定影响。

1.民间艺术方面。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刺绣艺术传入河西,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燃灯节开始出现,逐渐演变成观灯节、元宵节,并且极具地方特色。

2.节令习俗方面。过年、燃灯已经是河西民间的主要习俗。过年时,门两边挂桃符,门上贴草纸画,匈奴、羌人还要带着面具跳驱鬼迎神的舞蹈。家家户户还要祭神,祈求神灵的保佑。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一起,喝酒吃肉直至次日天明。

3.习尚方面。汉代河西地区提倡尊老爱幼,扶助病残的习俗,一改过去匈奴等少数民族重青壮年,轻老弱病残的陋习。

4.婚葬方面。“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在河西地区形成,传统婚俗中的“六礼”已经出现。丧葬上,出现了丧葬时择葬日,选墓址看风水的民间习俗。两汉时河西地区存在中原移民的棺木土葬、羌族的火葬、匈奴平民的无棺土葬、少数民族穷困天葬四种葬俗。

5.衣食住行方面。开领大襟双袖的麻质衣服是汉代河西居民主要的服饰。面食以青稞、小麦为主,肉食主要有猪牛羊和鸡鸭。并食用少量的蔬菜。住房以木斜横梁,版筑夯土墙的土木结构为主。主要交通工具为牛、马、骆驼和双轮畜力车。

三、总结

河西走廊地区历来是多民族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夏商周至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文化不断产生发展并逐步成熟,为河西地区后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河西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反映的是河西地区历史变迁中的文化积淀,反映的是河西人民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反映的是河西人民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历程。

[1]魏明孔:《河西走廊风物志》,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9页。

[3]聪喆:《“羱羝”考略》,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01期,第68页。

[4]李元元:《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探究: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三县为例》,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页。

[5]马曼丽:《甘肃民族史入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15页。

[6]马曼丽:《甘肃民族史入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28页。

[7]武沐:《匈奴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民族民间河西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在河西走廊聆听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河西走廊风情